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126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王红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北京市春季柳絮高科技治理”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城市管理委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北京市杨柳飞絮综合治理已开展的工作
目前,北京市杨柳飞絮综合防治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原则,短期实施修剪、喷水、湿化、清扫、生物防治等应急措施协同增效,努力降低飞絮影响。长期实施“控增量、减絮量、去存量”措施,逐步开展老弱病残和过密杨柳雌株更新改造,加大森林抚育和绿地阻滞带建设,逐步降低飞絮总量。
(一)强化联防联动,凝聚全域治理合力。市园林绿化局与区园林绿化局分别与相应城管、气象、卫健、宣传、消防、水务等部门建立联防联动机制,形成了杨柳飞絮高效精准全覆盖综合防治体系,做到了信息共享、工作互联、快速反馈、科学处置。
(二)科学预测预报,实现精准靶向防治。联合市气象局建立了预测预报工作机制,组建15人专家团队,利用100处杨柳飞絮专项监测点实时跟踪、监测和研判杨柳飞絮发生期变化。及时发布杨柳飞絮始发期和高发期预报,对全市精准科学开展综合防治、提醒市民提前做好自我防护起到较强指导性。
(三)注重措施精准,切实提高防治质效。在防治时间上,实施“三时段+动态应急”喷洒湿化清扫模式,加强夜间、早晚高峰前和每日10:00-16:00雌株果序集中开裂时段的喷洒湿化清扫。在防治区域上,结合预测预报、每日巡查、人流量密集程度和重大活动等情况,划定飞絮高发重点区域,提前部署实施精准保障。在防治对象上,在对主要城区、平原区已精准定位落图杨柳雌株详查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更新,防止在防治对象上出现偏差。在技术指导上,组织专家团队面向防治一线队伍及时发布研判信息,动态、准确开展防治指导。在防治措施上,针对“树上树下”采取分类防治措施,行道树、片林树上采取高压喷水、喷雾防治;掉落地面的果序采取清扫和湿化防治;对杨柳树雌株的干死枝、病虫枝进行修剪整形。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着力打造科普宣传矩阵,举办飞絮防治现场会,邀请主流媒体宣传报道防治举措和科技成果,发布原创稿件和宣传短视频,科学普及杨柳树重要生态价值和贡献,并指导市民采取科学手段做好自身防护。与市委网信办等部门全面落实“未诉先办”机制,及时回应市民关切。
(五)运用科技赋能,提升飞絮治理精度。创新采用环境友好型凝絮剂技术,较传统每日三次喷水作业效率显著提升,东城、西城、朝阳等区已率先试用,并已取得较好防治效果。研发的轻便式飞絮吸收机通过高效吸附技术快速收集地面和低空飘散的飞絮,目前已逐步在各区推广应用。
二、针对过敏问题已开展的工作
为解决过敏人群诊疗难题,提升北京地区群众健康水平一直是重点工作。近年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在持续推进过敏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全链条及相关底层关键技术攻关。
(一)搭建过敏性疾病技术攻关平台。围绕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组建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个是过敏性疾病精准诊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为依托单位,开展过敏疾病科学技术攻关,建立符合国情的、完整、规范的变应原注射液与片剂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另外一个是慢性鼻病新药及诊断技术研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以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依托CGT技术建立过敏性鼻炎全新治疗方案,开发脐带来源的临床级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规范化、规模化制备与产业化技术。为过敏原科技治理提供支撑。
(二)开展过敏原诊断、治疗策略开发及创新药研发等相关工作。以项目为抓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积极调动临床优势资源,目前共支持科技项目10余项,科技经费超1500万元,有力提升过敏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如:支持10种过敏原特异性诊断和脱敏治疗药物研发,填补国内外诊断和脱敏治疗药物市场空白;支持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过敏性鼻炎新药开发与临床转化,开发CGT创新药物;支持探索过敏原免疫识别机制的Tslp基因表达模型的建立,从机制上阐明过敏原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理,为开发新的过敏性疾病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三、相关建议情况
您在建议中提出的“生物防治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方法”。目前,主要采取以“抑花一号”为主的杨柳飞絮抑制剂进行防治。“抑花一号”杨柳飞絮抑制剂是一种在花芽分化前注入植株的生物制剂,药液随蒸腾作用扩散到树冠各个部分,抑制杨柳树花芽形成,达到控制翌年杨柳飞絮的目的,已在国内20多个省份100多个城市中得到中试推广和应用,在北京已累计推广规模达50余万株,在全国推广应用规模已超过200余万株,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加快科技创新,推出“凝絮剂”与新一代“抑花一号”,通过凝絮剂的物理拦截与新一代“抑花一号”的生物学调控,配合全市花粉和杨柳飞絮逐步更新改造,构建起多层次、全周期的飞絮防控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基于北京杨柳飞絮治理重点区域的实际需求,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AI)、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围绕杨柳飞絮的监测、预测、种质资源筛选、性别鉴定、药剂研发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展开系统性研究。针对现有杨柳性别鉴定技术匮乏,飞絮抑制药剂稳定性差、持效期短、防治效果差等问题,研发精准快速的杨柳性别鉴定体系、高效环保的杨柳飞絮长效抑制新型药剂和精准注药设备,提高飞絮治理效果。开发长效抑制剂,优化配方和工艺技术参数,明确药剂释放动力学特性,制备试验样品,明确应用技术参数和药剂使用方法,明确注药后药剂在树体内的时空分布情况,探究药剂抑制飞絮的调控机理,明确药剂对杨柳树的安全性影响。
您在建议中提出的“基因编辑技术则为从根本上解决柳絮问题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局联合一批具有研发基础、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杨柳树资源的收集和良种选育,已筛选出“京雄1号”“欧美杨”等优良雄株繁育,具备不飞絮、抗性强、适应性强、特征稳定等优势,其中“京雄1号”已被认定为北京市良种,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同时依托国有林场和苗圃,建设一批城市绿化骨干树种良种基地,加快良种扩繁推广,逐步避免雌雄混杂。
市科委高度重视以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前沿生物技术布局。2024年9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聚焦高效高精度的基因编辑、大片段基因人工合成和染色体整合、新分子生物合成设计等关键技术领域,组织核心技术攻关,为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治理柳絮等领域提供底层技术和应用研究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基因组信息开展早期白杨雌株田间即时高通量精准鉴定,开发白杨“超快—精准—经济”性别分子鉴定技术,实现苗期雌株的快速精准鉴别。通过杨柳性别快速精准鉴定技术、快速筛选无(少)飞絮、抗性强、株型理想的优良株系、完善和优化规模化繁育和大苗培育技术、建立无(少)飞絮杨柳优异种质高效筛选、繁育技术体系,满足北京城区飞絮杨柳树更新对无(少)飞絮杨柳的需求,通过示范种植,向京津冀或全国城乡进行推广,从根本上减少飞絮产生。
感谢您对我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2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