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也是首都园林绿化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重要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园林绿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落实新版城市总规、服务首都核心功能、提高市民绿色福祉,接续实施了以两轮百万亩造林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活动的景观服务保障任务,京津冀生态协同实现率先突破,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 115万亩、城市绿地 3773公顷、新建和恢复湿地1.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41.6%提高到44.4%,森林蓄积量由1670万立方米增加到252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48%提高到4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6平米提高到16.5平米。
(一)服务首都核心功能成效显著。一是高标准完成党的十九大、国庆70周年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景观环境服务保障任务,逐步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展示了大国首都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国庆70周年环境布置恢弘大气、优美壮观,天安门广场"普天同庆"中心花坛布置与庆祝活动无缝衔接、快速转换、惊艳亮相,广受好评;全市国庆游园活动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伟大祖国政通人和、繁荣发展的巨大成就。二是高水平举办和参展了以2019年北京世园会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展会,世园会"两园一区"广受赞誉、周边绿化景观优美大气,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京世园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五个"应该追求"的主张,发出了"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是高质量完成中央领导、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将军和共和国部长、国际森林日等重大植树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五年来全市共有2000多万人次以各种形式参加义务植树,共植树805万株,抚育树木5185万株。积极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累计建成国家、市、区、街乡、社村五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25处。四是全力服务保障重大任务。核心区和长安街沿线、玉泉山周边等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中央政务办公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市属公园承担的重大国事接待、服务保障任务安全圆满,特别是圆满完成香山革命纪念地修缮开放的重大政治任务。
(二)大尺度绿色空间不断拓展。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为持续提升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平原百万亩造林的基础上,做出了接续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的重大决策。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五年累计完成平原造林82.3万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5%提高到30.4%,绿色生态空间大幅扩展,新版城市总规确定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一是落实规划建绿,全面对接城市总规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绿色空间布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建设总体规划、行动计划和年度任务总体方案。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建立了全面覆盖的政策体系。鉴于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实施范围广、建设类型多、标准要求高,特别是土地腾退难度大、地块零碎分散等复杂情况,坚持因地施策,通过留白增绿政策创新、绿隔地区政策调整、平原造林政策向浅山区延伸等,实现了所有建设类型政策的全覆盖。三是聚焦重点区域,突出平原地区大尺度绿化。通过疏解腾退还绿、填空造林,在新机场、副中心、永定河、冬奥会、世园会周边及沿线等重点区域完成造林37万亩;突出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全面启动了浅山区造林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生态修复32万亩。四是突出高质量发展,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在规划设计、地块选址、工程建设各个环节,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新造林与原有林有机连接、互联互通,平原地区万亩以上绿色板块达到30处、千亩以上达到240处;更加注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新建和恢复湿地1.1万公顷,落实"乡土、长寿、食源、抗逆、美观"的苗木要求,常绿树与落叶乔木栽植比例达到4:6,优良乡土树种比例达到80%以上;更加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自然恢复为主,大力推行落叶缓扫、不拔野草、枯枝还林等新理念,打造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微地形堆筑、作业路和广场垫层铺装中,优先利用拆迁建筑垃圾和资源化处理再生骨料及衍生品2000余万方,试点使用达标污泥和厨余垃圾6000余亩,利用原生植被、园林废弃物等生态措施实施裸露地治理两万余亩;更加注重工程质量管控,建立了21项管理制度,聘请了47名专家300余人全程参与、严格把关,确保了新植苗木成活率。通过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大鸨、黑鹳等珍稀濒危鸟类频频现身本市,绿头鸭、苍鹭等众多鸟类纷纷落户城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是持续加大"留白增绿",着力修补城市生态。结合"疏整促"专项行动,充分利用拆迁腾退地实施"留白增绿"4536公顷,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绿色休闲空间。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战略留白"保地增绿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设重点和相关补助政策,共完成"战略留白"临时绿化2387公顷。二是全面落实核心区控规,结合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拆除违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等,多措并举加大规划建绿和多元增绿。新建城市休闲公园190处、城市森林52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460处,全市各类公园达到1090个,其中注册公园达到403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67.2%提高到86.8%。不断提升绿地功能品质,完成老旧公园和老旧小区绿化改造181处,实施胡同街巷景观提升3000余条,实施屋顶绿化68.5万平米、垂直绿化264公里;建成城市健康绿道597公里,总里程达到1218公里,显著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三是两条绿色项链环绕京城。一道绿隔完成绿化1.81万亩,累计绿化面积达到137.2平方公里,新增各类公园19个,累计达到102个,"一环百园"的城市公园环实现闭合成环;二道绿隔完成绿化8.7万亩,累计绿化面积达到443.2平方公里,建成郊野公园40处,形成了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四是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1.86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人工种草8.89万亩。实施森林抚育340万亩, 建成森林经营多功能示范区50处;完成低效林改造32.5万亩、彩色树种造林8.5万亩,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增加517亿元,达到7455亿元。五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高标准完成乡村绿化美化2.42万亩,建成40处进得去、有得看、留得住的村头片林,打造了美丽乡村风景线,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一是全面落实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规划,绿色生态框架基本形成。在规划管理层面,编制了副中心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完成了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等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和一批重点项目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同时,参照中心城区标准制定了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工作规范、投资定额标准等相关制度和政策。在绿化建设方面,高质量实施了102项重点绿化工程,新增绿化建设25.1万亩,建成各类公园30余处,万亩以上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达到8处,千亩以上森林组团达到32处,打造了东郊森林公园、台湖公园、千年守望林等一批精品工程,"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生态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占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彩亮相,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靓丽名片。二是京津冀生态协同取得新突破。三省市签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生态保护执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启动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编制完成绿化建设实施方案,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7万亩,完成森林质量提升31万亩;新建各类滨水森林湿地公园4个,新增湿地627公顷。同时,支持张承地区营造京冀生态水源林40万亩,实现了造林100万亩的建设目标;支持廊坊、保定毗邻北京市县开展重点生态廊道绿化和拒马河上游生态修复4万亩,建设绿色廊道150余公里;全面完成了张家口坝上地区122万亩退化林分改造任务。三是冬奥会生态保障成效明显。围绕景观提升,累计完成京藏、京新、京礼高速两侧绿化改造4.87万亩、京张高铁沿线绿化0.9万亩,延庆赛区外围种植苗木34万株,首钢冬奥场馆及周边建设公园绿地656公顷;围绕生态保护,建成松山生态监测站,可实时监测52项生物多样性指标,并持续加大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保障延庆赛区及周边生态安全;围绕实现碳中和,新造林54万亩,产生碳汇量约23.12万吨,同时布设160个碳汇监测样地,持续开展动态实测。
(五)资源保护管理更加严格。一是森林灾害防控能力明显提升。制定了森林防火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预警监测、视频监控、数字通信、无人机智能巡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广使用森林防火码,全市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覆盖率和通讯覆盖率均达到85%;全市新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23支,总数达到139支3486人,确保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全面加强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无公害防治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均达到100%,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目标。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全面加强。二是涉林涉绿资源监管全面加强。围绕落实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开展了"绿卫"森林执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违建别墅占用林地清理、"住宅式墓地专项整治"、浅山区违建整治、规自领域问题整改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共排查整治森林督查问题图斑4991个,立案200件,罚款2204.4万元,收回林地2557.7公顷。特别是根据国家监委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全市开展了绿地认建认养和公园配套用房出租中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清理行动,共排查问题2228个,总体完成整改,并针对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6项长效工作机制,受到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委的充分肯定。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发现问题,迅速落实整改,依法对玉盛祥公司非法侵占林地案件进行从严从重处罚,罚款126万元。五年来,累计对市属林场范围内因历史原因形成的109栋违建进行了全部拆除,收回林地77亩,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围绕加强资源监管,认真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严格占用林地、采伐林木审批,减少占用林地1790公顷;建立了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加大卫片执法和森林督查力度,实现了"以规管地、以图管林";开展了第九次全市园林绿化资源专业调查、荒漠化调查、湿地资源和全市公园基本情况普查,完成了全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和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实现资源监测全覆盖。围绕构建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开展了调查摸底和信息核查,基本摸清了交叉重叠和保护管理等情况,编制了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三是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了"飓风"、"春雷"、"绿剑"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办各类涉林涉绿案件1600余起。四是资源养护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在山区,不断完善生态林管护机制,4.4万生态林管护员实现养山就业、生态增收;在平原,对150余万亩生态林构建了分级分类管护体系,建立了"市-区-乡镇-专业队"四级管护队伍600余支、5.8万人,建成市、区两级养护管理示范区53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367个,显著提升了生态功能;在城市,建立了以"五化"为目标的城市绿地专项考评监管机制和行道树数字化管理台账,对核心区5.5万棵大树进行了安全评估和健康诊断,持续开展了园林绿地"灭死角、除盲区"、不文明游园行为专项治理等行动,积极推动市属公园与各区建立了"一对一"对口帮扶机制,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六)兴绿富民助力全面小康。一是林业产业拉动绿色增长。全市林产品总产值达到145亿元,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以林为业、生态增收。全市果树种植面积达到203.5万亩,年产值40.5亿元,果树产业基金累计投资3.8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04亿元,带动发展高效节水果园9.92万亩;通过实施有机肥替代,减少使用化肥1000吨;全市观光采摘果园达到1394个,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采摘直接收入5.5亿元,带动果品销售4亿元。北京世园会带动花卉园艺产业蓬勃发展,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4万余亩,实现产值13.1亿元;新建规模化苗圃4.65万亩,全市苗圃面积达到24.8万亩,产值超过70亿元;蜂产业带动精准脱贫作用日益凸显,本市蜜蜂饲养量达28万群,从业人员2.5万余人,实现年总产值2亿元,带动1000余户低收入户脱低增收;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3.1万亩,产值达18.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5.57万户。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试行了食用林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抽检产品合格率达到100%。二是惠民政策促进脱低增收。围绕实现全市"脱低"目标,制定了园林绿化行业"五个一批"的生态帮扶措施,提高了山区生态林两个机制的补偿标准,山区生态效益补偿由每年每亩40元提高到70元,山区生态林管护员补贴标准由532元/人/月提高到638元/人/月。进一步完善了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直接惠及9.5万退耕农户,有力促进了低收入农户脱低增收。三是生态建设带动农民绿岗就业。严格落实园林绿化用工保障本地农民就业政策,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平原生态林养护、森林健康经营、规模化苗圃建设等重点工程带动下,共吸纳12.8万本地农民就业增收。特别是通过建立新型集体林场,使6400多农民成为有专业技能、有稳定收入的新型集体林业工人。
(七)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一是创森工作全面推进。编制完成北京森林城市发展规划和创森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各区创森时间表和路线图,平谷、延庆两区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通州、怀柔、密云三个区达到创森标准,除核心区外14个区全部完成创森工作备案。同时,创建首都森林城镇30个,首都绿色村庄250个,认定国家森林乡村197个。新增首都花园式单位311个、首都花园式社区184个。二是"三条文化带"建设成效明显。编制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分解落实了"三条文化带"和中轴线申遗涉及园林绿化的重点任务。全面实施了北法海寺二期遗址保护、西山方志书院、香山二十八景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进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西海子公园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市属公园完成了天坛泰元门、颐和园福荫轩院、景山观德殿等重点文物古建修缮任务。三是品牌生态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围绕弘扬生态文明,持续开展了"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际森林日"、"北京湿地日"、"绿色科技o多彩生活"等生态科普宣传活动,举办了森林音乐会、森林文化节、地景艺术节等500余场系列文化活动,建成首都园艺驿站85家、森林文化示范区10处、森林疗养基地4处,成立了"首都自然教育联盟"。围绕挖掘古树名木历史文化,深入开展了"让古树活起来"、寻找北京"最美十大树王"等古树保护系列文化活动,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完成4000余株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建成古树名木主题公园3处。围绕繁荣发展园林创意文化,全市公园景区年均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500余项,年接待游客3.6亿人次,特别是市属公园文创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种类达到5400种,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1.47亿元。围绕传承园林绿化历史文化,编纂出版了《北京志o园林绿化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北京园林绿化大事记》;以碑林和西山方志书院为主体加大园林绿化文史资源收集利用,先后举办了园林绿化文史展、西山永定河图片展、传统生态文化展等展览展示活动,广受好评。围绕讲好绿色故事,加大对外宣传,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宣传活动,提升了首都园林绿化的影响力。
(八)园林绿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一是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带动下,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为高质量推进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深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圆满完成机构改革工作,共划出3项职权,划入15项职权,新增1项职权,增设了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全面完成森林公安转隶,成立了森林防火处;市级园林绿化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完成;局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市属公园纳入全市归口管理,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全市34个国有林场全部理顺了管理体制,落实了公益一类属性,成立了全市面积最大的市属京西林场。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房山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示范区任务,开展了42个新型集体林场建设试点,1159万亩林地纳入森林保险。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清理园林绿化非许可审批事项13项、取消许可审批事项4项、下放4项;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98%的公共事务"一网通办"的工作目标;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政务服务事项申报材料60%,压缩办理时限55%以上,不断优化了营商环境。三是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市人大打包修改了4部涉林涉绿法规,并颁布了《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完成64部涉林涉绿法规规章配套制度的梳理,不断完善了园林绿化法规体系。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天然林和湿地保护修复、集体林权制度、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等一批重要文件。围绕落实新版城市总规,编制完成了全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以及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湿地保护发展、森林城市建设等一批专项规划;制定了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建设、浅山区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应对气候变化、森林防火等一批专项行动计划。编制完成全市园林绿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四是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定地方标准99项,实施科技攻关重大课题100余项,推广科技成果150项;持续开展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新增新品种200个,审定林木良种105个;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增彩延绿示范区和科普教育基地。完成了园林绿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详查,开展了杨柳飞絮综合防治,累计防治杨柳雌株100余万株。林业碳汇工作积极推进,制定了碳汇交易资金使用办法,启动了重点造林营林工程的碳计量。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多渠道交流合作,建立了16家在京非政府国际组织合作交流网络。实施"互联网+园林绿化"行动,搭建了园林绿化大数据管理平台。
二、2021年工作计划
发展目标:全年新增造林绿化16万亩、城市绿地400公顷,恢复建设湿地10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
(一)全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今年是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关键之年,根据造林地块选址情况,全年计划新增造林15万亩。一是在核心区、中心城和城镇地区,落实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提升长安街沿线、玉泉山周边等重点区域中央政务办公景观环境;大力推动疏解增绿,重点建设26处休闲公园、4处城市森林和一批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新建健康绿道100公里,实现与水系蓝网、城市慢行系统互联互通,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结合全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东四南北大街、平安大街、两广路等林荫道改造提升,开展居住区危险树木消隐专项行动,推进1385条背街小巷绿化环境精细化整治,开展好"庭院一棵树"计划,着力提升街区生态品质。二是在平原地区,聚焦大兴机场、永定河、温榆河、南苑等重点地区,以连接连通、断带修复为重点,实施填空造林5.28万亩,恢复建设湿地1000公顷,着力提升"三城一区"周边环境服务保障能力;聚焦"两条绿色项链",重点推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温榆河公园和石景山区冬奥森林公园建设;聚焦城南地区"环京生态带",在大兴、丰台、房山区新增造林绿化3万亩;实施新一轮回天地区行动计划,通过新建公园及整合优化现有公园和林地绿地,打造万亩奥北森林公园。三是在浅山区,加快宜林荒山大尺度"块状"绿化,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通过连通连接新造林与现有森林资源,实施造林8.92万亩。四是统筹拆迁腾退用地,实施"留白增绿"3715亩、"战略留白"临时绿化9184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已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为加快手续办理,今年任务分两批下达。要严格按照确定的8个时间节点组织实施好今年的工程,3月底前要完成第一批任务的施工、监理招投标等全部手续办理,土地流转和拆迁腾退完成90%以上;6月30日前完成第一批计划任务的70%以上,确保圆满完成年度造林任务。同时,要力争在9月底前完成2022年造林地块选址工作,确保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完美收官。
(二)实施系统治理,推进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一是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的通知要求,既因地制宜又尊重现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宜田则田,推动林水、林田融合发展,走科学、生态、节俭绿化之路。二是要严把施工设计关和工程建设关,深化生态手法,减少人工痕迹,充分保护利用原有地形、原生植被,特别是针对大部分地块立地条件差的现状,要强化土壤改良,实施"沃土"工程,并同步考虑动物栖息地构建、生态廊道、小微湿地建设,以及集雨节水、建筑垃圾消纳、污染地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走绿色发展之路。三是要把提质增效放在突出位置,精准提升森林绿地生态功能,切实增强碳汇能力。按照近自然理念对70万亩山区生态林开展科学经营,建立森林抚育综合示范区15处;对平原地区栽植5年以上且郁闭度达到0.7以上的10万亩生态林,实施疏密移伐、林分结构调整,逐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四是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在城市中心区建设20处生物多样性恢复示范区,在平原地区建设100处生态保育小区,在新建工程和现有资源经营管理上实行10%的自然带。五是在施工管理上,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加强施工管理、扬尘管控、渣土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使用管理,禁止焚烧园林绿化废弃物。严禁拔除公园绿地的野花野草,充分利用原生地被加强裸露地治理。
(三)坚持生态一体,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全面落实城市副中心控规,加快完善副中心生态格局,新增造林绿化1.2万亩。在副中心范围内,新增绿化100公顷,重点完成A5庭院、镜河水系、广渠路东延绿化以及通州代征绿地建设、环球主题公园和度假区周边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六环路公园建设前期准备;在副中心外围,新增造林绿化1.1万亩,加快推进潮白河生态景观带建设,不断完善副中心绿色空间格局。二是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困难地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人工种草5万亩;健全森林资源保护联防联控机制,编制京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区域合作项目五年实施方案。三是持续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实施永定河、清水河水源涵养林和河道防护林建设工程2万亩,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44万亩;编制永定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总体规划,推动林水、林田、林草协同治理。四是持续加大冬奥会延庆赛区周边造林绿化建设,在延庆赛区外围实施大尺度绿化2984亩,完成松山生态修复4920亩,改善冬奥会赛区周边景观。持续推进冬奥会碳中和造林工程碳汇计量监测、场馆周边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加大赛区外围森林火灾防控和松材线虫病排查力度,确保资源安全。
(四)严格生态保护,切实守护好绿水青山。一是全面提升森林灾害防控能力。结合全市森林公安转隶,市局已经正式成立了森林防火处。各区也要抓紧协调相关部门,尽快成立森林防火机构,确保履职尽责到位。着力提高森林火灾科学防控能力,改造防火道路及步道95.6公里,建设视频监控498路、通信基站43个,推动森林防火数字化、智能化。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特别是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严密防控,加大监测普查,加大对松木及其制品的严格监管,严防重大生物灾害。开展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特别是森林火灾风险普查。二是要切实承担起生态保护主体责任。深刻吸取中央环保督察通报的非法侵占林地案件教训,举一反三,深挖细查,全面落实管资源、抓监管、保安全的主体责任。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加大森林资源督查力度,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全面排查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未整改问题和案件的督查督办,全面落实销账制管理;做好林木采伐(移植)、城市树木伐移、临时占用林地绿地、野生动植物的批后监督检查。对绿地认建认养和公园配套用房出租持续整改问题要紧盯不放、坚决整改。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修复,做好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严厉打击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落实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意见,开展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确权登记等工作,做好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紧密衔接;研究制定特许经营管理、成效评估及监督检查等相关制度;建立保护地资源管理数据库,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三是切实加强资源精细化管护。强化公园绿地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绿地资源动态监测评估体系,积极推广树木健康诊断和树木医生制度。制定绿隔地区公园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调整养护管理模式和标准;制定平原地区林木资源差异化养护标准,推动养护管理向"分类经营、定向培育"转变;加强山区生态林管护员的培训考核,提升森林管护质量水平。加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精细化管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突出生态惠民,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绿色福祉。一是持续加大乡村生态建设。广泛集成美丽乡村、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平原生态林养护等有关政策,结合古树、大树等自然人文遗迹保护,坚持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大力推进100处村头片林建设,着力打造集中连片、点线面结合的美丽乡村风景线。二是优化提升绿色惠民产业。结合我市制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统筹全市林业发展政策,研究制定都市型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森林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资本优势、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紧抓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的机遇,大力创新林产品经营方式和营销策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林业产业向多产品、多功能、多效益提升,向体验化、品质化、数字化方向提升,与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与线上线下消费和多场景应用、数字化赋能全面对接,充分释放园林绿化发展潜力。围绕绿色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高效节水果园建设,建设10个"京字号"果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启动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第二批备选果品供应基地遴选工作;加快建立全市花卉交易体系服务平台,统筹做好"五节一展"花事活动;加强种质资源库、良种基地、种苗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兴业态,落实国家有关部门文件精神,抓紧制定出台全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全年新发展林下经济20万亩,拓展兴绿惠民的新空间。健全完善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三是不断完善惠民政策。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推进山区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林管护补偿的标准调整工作,全面落实好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探索研究湿地保护和生态经济林补偿机制。聚焦"七有""五性",实施便民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制定公园绿地配建体育设施、无障碍设施相关规范,加快推进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解决好老年人进公园景区的数字化鸿沟问题,着力提升公园管理服务的便民化、智能化水平。
(六)强化品牌带动,充分展示生态文化魅力。一是全力做好中央领导、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将军和共和国部长等重大植树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完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五级基地体系,筹划举办好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系列庆祝纪念活动。二是高质量建党100周年、冬奥会、国庆节等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景观环境服务保障任务,按照全市部署,抓紧制定景观环境保障方案,营造优美大气的景观风貌。加大世园会展后利用,挖掘传承世园遗产;高水平举办好第九届国际樱桃大会、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全力做好2021年中国扬州世园会、徐州园博会、上海花博会参展工作,充分展示首都园林绿化文化魅力。三是加快推进全市创森工作。通州、怀柔、密云三个区要按照新国标要求,高质量做好考核验收准备,努力实现创森目标;石景山、门头沟、房山和昌平区要加快进度,全面达到创森标准。同时,以创森为抓手,创建首都森林城镇6个、首都森林村庄50个,首都花园式社区40个、花园式单位60个,新建园艺驿站15个。四是扎实推进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作。围绕"三条文化带"建设和中轴线申遗,全面推进"三山五园"景观提升、中轴线区域绿化景观优化,以及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白浮泉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配合编制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落实国家林草局文件精神,制定全市生态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强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重点开展高危古树名木体检与抢救复壮,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专家会诊机制,实施好"全国第三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项目;完成全市名木资源普查,积极推进古树保护主题公园建设,持续开展"让古树活起来"系列宣传活动;探索老旧果树资源保护利用机制。做好历史名园和文物古建修缮,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资源活起来;深度开发公园文创产品,推出高质量的"北京公园礼物"。五是着力提升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持续办好森林文化节、森林音乐会和"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绿色科技o多彩生活"等品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自然教育,抓好一批科普基地建设。加大园林绿化文史资料收集利用,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举办好系列展览展示活动。
(七)推动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治理能力。一是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前不久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目前我市关于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已经起草完成并按程序报批,《意见》印发后,各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清单,建立相关制度,尽快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各级党政领导保护发展园林绿化资源的目标责任。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制定出台新型集体林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年新发展集体林场30个,促进更多农民参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统一办理标准,推动有条件的审批事项"全程网办",并逐步实现"网上办"向"掌上办、自助办、智能办"延伸。全面完成局(办)系统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建立区级园林绿化行政执法队伍;完善街道乡镇绿化管理职责清单和赋权清单,确保基层绿化事务有人抓、有人管。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落实新修订的《森林法》、《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涉林涉绿法规规章,制定完善一批配套管理办法;研究修订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制定湿地保护监督管理办法,推动修订森林防火办法。围绕落实新版城市总规,修改发布《全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2018-2035年)》,并做好区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修订编制市、区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涵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森林步道等一批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制定湿地保护修复、园林绿化应对气候变化等行动计划。印发全市园林绿化"十四五"发展行动计划。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围绕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管理精细化,加强森林生态监测数据集成、食用林产品安全防控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制定各类标准16项。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产业联盟、长期科研基地和园林绿化新技术新材料综合展示中心。构建园林绿化生态监测体系,积极推进20处生态监测站建设,实现资源监测的全覆盖。加强国际智力资源引进,抓好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建设。鼓励科技人才下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全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能工巧匠。四是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五新"措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园林绿化深度融合,完善园林绿化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体系,开发建设更多应用场景,着力建设"智慧园林"、"数字园林",以信息化助力园林绿化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