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赏花】漫谈北京菊花历史--清代的寺院秋菊(二)
在上一期“清代的寺院秋菊”中,我们谈了法源寺和它的菊花,今天我们聊聊在清代和法源寺菊花并举的天宁寺菊花。
![](./W020210621565601336712.jpg)
今天,当我们驾车行驶在西二环上,经过广安门时,在路西侧总会发现一座古老的砖塔,在成片的楼宇中时隐时现——这就是天宁寺古塔。
正是这些带着岁月沧桑的建筑,提醒着每天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我们:这里是北京,这里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古都。
天宁寺的前身是北魏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所建的光林寺,自建成至今,寺宇或毁于天灾,或毁于战火,但却屡毁屡建,名称也先后变更为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禅寺等。公元1435年,即明宣德十年,寺庙更名为“天宁寺”,沿用至今。
天宁寺公认有三大特色,即隋唐旧迹、密檐砖塔和梵宫塔影。
天宁寺各殿有前代遗留下来的铜质、泥质接引佛、弥陀佛、释迦佛、药师佛、准提佛及菩萨、罗汉、韦驮塑像等20余尊,另外还有明代所铸造的铜钟、铜磬等物。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留有“万古光林寺,相传拓跋宫”的诗句。
![](./W020210621565601423164.jpg)
天宁寺塔是一座辽代修建的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历经千年的天灾战火而屹立不倒,它是北京最古老、最高大的砖塔。天宁寺塔稳重挺拔,雄伟壮丽,是典型的辽代密檐式塔。塔身雕刻精美、技法高超。
![](./W020210621565601509166.jpg)
梁思成先生对天宁寺塔情有独钟。他曾数次到天宁寺,登上天宁寺塔进行考察和实地测量。在谈及建筑的节奏和韵律时,他就以天宁寺塔举例。他说:“在垂直方向上,也同样有节奏、韵律;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由下看上去,最下面的是一个扁平的不显著的月台,上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专门名词叫平坐,平坐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两层须弥座大致相等,再上去是十三层檐子,最上是攒尖瓦顶,顶尖就是塔尖的宝珠。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听到)这样一段节奏……我在这里并没有牵强附会。同志们要是不信,请到广安门外去看看,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来。”可惜文字无法记下梁先生当时吟唱而出的建筑节奏,但是我们不妨按照梁先生说的,亲自登上天宁寺塔,用心去聆听由月台、须弥座、平坐、栏杆、莲瓣座、塔身、十三层檐子、攒尖顶和塔尖宝珠共同演奏而出的华美乐章。
在清代,虽然没有人像梁先生那样读出天宁寺塔的建筑韵律美,但是大家却能亲耳听到它迎风作响的梵铃之音。据《京城古迹考》载:原塔檐上悬“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清乾隆初已渐次零落。“塔铃译佛语,檐鸟调天风”,这悠扬的塔铃之声,又为古刹增添了几分韵味。
![](./W020210621565601574199.jpg)
“梵宫塔影”是天宁寺的一个奇景,被列入“宛平八景”之一。据《帝京景物略》称,每天日头当空之际,塔后大士殿的中正门关闭后,当阳光从门缝中射入,整个塔的影子会倒现于殿中。“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报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则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见,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体阴,避光日中,见影门隙。”《天府广记》则称当阳光射入殿门窗隙内时,殿内会出现数十个塔的倒影。但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塔后已无大士殿,故已难以考证。
![](./W020210621565601631284.jpg)
![](./W020210621565601711699.jpg)
天宁寺中“设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当时,人们以到天宁寺赏花观塔影为北京一大民俗。尤其是到天宁寺秋季观菊,更是京师一大花事盛事。《燕都杂咏注》记载:“城西僧寺菊花,近以天宁寺为最盛,游人多携酒就赏”。还有一首诗:“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带玉人来。”可见,当时天宁寺里的秋季赏菊是多么的热闹。每值黄菊盛开,京师倾城出游,款款玉人至,氲氲美酒香,就是秋日里的一场盛大聚会。而且当时在寺中还设有花市,向游人出售时令的秋菊和桂花。《话梦集》中记载:“(天宁寺)寺僧取茉莉熏鼻烟,并储佳种菊花,以资生计”。
清代北京的寺观园林对广大市民的开放,给普通市民提供了赏菊的去处,形成了早起对公众开放的菊展雏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