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石花洞
石花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溶洞群观光区,也是中国四大名洞之一和地学知识科普教育基地,素有“中国最佳溶洞奇观”称号。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由比丘圆广法师发现,先后得名“潜真洞”“十佛洞”“石佛洞”,后因洞内石花锦簇,故取名“北京石花洞”。
石花洞发育在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中。大约在7000万年前华北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西山就此而形成,而后碳酸岩逐渐被溶蚀成一系列的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这样形成的。目前已发现此洞有6层,层层相连,洞洞相通,6层溶洞总长度达3000多米。石花洞规模与景观更胜桂林的芦笛岩与七星岩,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为北国极为罕见的地下溶洞奇观。现已开放的有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长348米,有6个大厅;第二层长833米,有大厅和3股岔道,两层垂直距离为40米,约14层楼的高度。
石花洞内有滴水、流水和停滞水沉积而成的高大洁白的石笋、石竹、石钟乳、石幔、石瀑布、边槽、石坝、石梯田等;有渗透水、飞溅水、毛细水沉积形成的众多石花、石枝、卷曲石、晶花、石毛、石菊、石珍珠、石葡萄等;也有许多自然形成的造型,如海龟护宝、晶莹的鹅管、珍珠宝塔、采光壁等,众多的五彩石旗和美丽的石盾等;此外,还有大量月奶石莲花在洞穴中首次发现。奕绘(1799—1838年)在《探潜真洞》中写道:“斯山洞凡入,潜真最幽寂。柳色绿参差,杏林红幂历。绝壑临涧阴,石柱之仙宅。悬宅垂钟乳,森森似剑戟。内门不可入,野老贪所获。虫行入自穴,云有千间辟。为我采石髓,干润如玉液。乃知古人书,往往多实迹。归途望南岭,冰雪千尺积。平生亦何幸,得遂山水癖。”
石花洞地区的岩溶洞穴地质形态是地球演化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给人类留下了研究地质形成历史的空间。石花洞内的题字、诗文、摩崖石刻佛像,记录了前人在此地探寻大自然奥秘的佳话,也记载了石花洞地质演化与人类历史共同发展的历程。漫步石花洞,处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像走进了巨蟒之腹,时而狭径百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而豁然大观,柳暗花明又一村,那高耸的厅堂犹如巨蟒蠕动时突起的肌峰……如果没人引导,真怕走不出这座地下迷宫。清代顾太清(1799—1876年)曾与奕绘贝勒一同探访石花洞,并留有诗文,即《访潜真洞》:“入谷探幽邃,春光正及时。山溪流水慢,老杏作花迟。一自仙人去,千年钟乳垂。浮生容易过,行乐且题诗。”足见石花洞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