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
昆明湖曾被称作瓮山泊、西湖。早在金代,皇室就在湖边的瓮山(今万寿山)建立了行宫;明朝正德年间将瓮山更名为“金山”,瓮山泊改为“金海”,并建有金山行宫,供皇家享乐;清代围绕这片水域建成举世闻名、规模宏大,西方人称为“夏宫”的园林式宫殿。
昆明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是北京城内外最大的湖泊,它湖面广阔,水色清碧,平均深度1.5米,最深处约3米。
昆明湖在历史上是西山山麓洪积扇前缘由众多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湿地,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当时,湖面主要向东西两面发展,建造者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堆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于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较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昆明湖背山面城,北宽南窄,向南延长,从高处瞭望形状像心形,巨大的湖面宏伟而壮观,在西侧及北侧像一条丝带环山而过。
元代郭守敬为漕运整合水源,对昆明湖加以扩浚,扩大了西湖的面积,始称瓮山泊。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在开凿通惠河时,将瓮山泊作为运河上游的调节水库,再次挖凿扩建,并通过玉河引玉泉,白浮堰引昌平白浮泉等入泊,并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修筑了10里长的西堤。工程完成后,水面扩大了数十倍,通过上、下二闸控制进出水。在雨洪季节,北部可通过清河泄洪。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明朝时有文人雅客赞美其“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初春湖冰消融以后,岸边亭畔桃红柳绿,气象万千。昆明湖的最南端呈收拢状,逐渐汇聚于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沿湖岸向北,宽阔的湖面上微波涟漪,清风徐徐,袅袅的水汽滋润着干涸了整个冬季的北京城。
几百年来昆明湖为北京的城市供水、航运、农业灌溉、防洪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昆明湖西面的团城湖是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终点,也是北京城市水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