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漫步皇家宫苑 体味历史留香的湿地文化
字号:   
2013-06-26 11:09:00 来源:首都园林绿化政务网

 

北海

  北海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和北岸景区组成。北海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绚丽多姿,犹如仙境。这里的园林是根据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西王母传》中描述的仙境建造的,既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又有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荷风晚送残香气,竹露凉敲绿玉声。翠合三山连阆苑,波涵一镜俨蓬瀛。”从清乾隆皇帝的诗中就可领略到舒红卷翠,龟浮鸟越,上下天光的北海的美丽景致。

  据史书记载:远在辽代的时候,北海一带曾是一片泡沼,芦荻丛生。金代开浚湖泊,逐渐形成一个风景区,称为“白莲潭”。白莲潭中广植莲花,池中并养有鱼鸟,晨曦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鱼鸟中游,又有莲舟夹在中间,确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对园林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不仅大规模扩建北海,而且在各景点题写了众多诗文。

  据清室档案记载:管理北海的苑丞、苑户每年都要向皇室奉献一定数量的莲藕,以供御膳房之用。道光年间《奉宸苑财务类》记载“收三海莲藕折合银一百零五两”。光绪八年(1882年)慈禧下旨:“所有三海莲花、荷叶、藕,均着看管严禁,不许再动,以备赏玩。”当时慈禧移住西苑,经常至北海游幸,所以湖中培植荷花莲藕不能随意采摘,专供慈禧观赏。《啸亭杂录》记载:“御河三海诸处,虽有莲藕之租均量地薄征,以供内廷植花卉之用。”向皇室上贡莲藕的惯例,直到清皇室逊位才告结束。

 

 

颐和园 昆明湖

  昆明湖曾被称作瓮山泊、西湖。早在金代,皇室就在湖边的瓮山(今万寿山)建立了行宫;明朝正德年间将瓮山更名为“金山”,瓮山泊改为“金海”,并建有金山行宫,供皇家享乐;清代围绕这片水域建成举世闻名、规模宏大,西方人称为“夏宫”的园林式宫殿。

  昆明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在北京郊区密云水库等建成之前,是北京城内外最大的湖泊,它湖面广阔,水色清碧,平均深度1.5米,最深处约3米。

  昆明湖在历史上是西山山麓洪积扇前缘由众多泉水汇集成的一块沼泽湿地,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当时,湖面主要向东西两面发展,建造者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堆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于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较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昆明湖背山面城,北宽南窄,向南延长,从高处瞭望形状像心形,巨大的湖面宏伟而壮观,在西侧及北侧像一条丝带环山而过。

  元代郭守敬为漕运整合水源,对昆明湖加以扩浚,扩大了西湖的面积,始称瓮山泊。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在开凿通惠河时,将瓮山泊作为运河上游的调节水库,再次挖凿扩建,并通过玉河引玉泉,白浮堰引昌平白浮泉等入泊,并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修筑了10里长的西堤。工程完成后,水面扩大了数十倍,通过上、下二闸控制进出水。在雨洪季节,北部可通过清河泄洪。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明朝时有文人雅客赞美其“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初春湖冰消融以后,岸边亭畔桃红柳绿,气象万千。昆明湖的最南端呈收拢状,逐渐汇聚于绣漪桥,昆明湖水便从这座桥下注入通往北京城的长河之中。沿湖岸向北,宽阔的湖面上微波涟漪,清风徐徐,袅袅的水汽滋润着干涸了整个冬季的北京城。

  几百年来昆明湖为北京的城市供水、航运、农业灌溉、防洪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昆明湖西面的团城湖是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终点,也是北京城市水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圆明园福海

  福海的所在地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多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坐落于北京西郊,占地3.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约1.4平方公里。它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温婉多姿,同时,也汲取了欧洲园林建筑形式,将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整体布局上和谐美观,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保持了水体的天然风韵,按原有的植物配置,形成了以松、竹、荷、柳为主题的植物景观。春季的“踏青节”、夏季的“荷花节”、秋季的“菊花节”、冬季的“游园会”,四季旅游文化活动已形成特色。昔日的皇家园林,今朝成了人民的游憩之地,同时以遗址为主题,形成了凝固的历史与充满蓬勃生机的园林气氛相结合的独特旅游景观,既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又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

  福海源自康熙年间,《养吉斋丛录》十八卷记载,园(康熙赐园圆明园,非指圆明三园)东有东池,雍正间命名福海,取“福如东海”之意。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经雍正即位后的进一步开拓才有后来的规模。实为湖,却被命名为“海”,这与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传说有关。相传,东海中有3 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

  福海浩瀚开阔,碧波荡漾,水面近于方形,宽约五六百米,总面积为0.28平方公里,加上周围的小水域共计0.32平方公里。历史上福海最深处达3.8米,一般水面深度也有2.3米左右,这样的深度为每年端午龙舟竞渡及平日大船行驶提供了保证。环列周围的10个不同形式的洲岛,将漫长的岸线分为大小不等的10个段落,临近水面的开阔地段布列不同的风景点,充分发挥出它们的“点景”与“观景”作用。如“方壶胜境”“平湖秋月”“澡身浴德”等,与福海隔而不断,若即若离,互为因借,形成开朗与幽深的对比。河道环流于海的外围,时宽时窄、有开有合,通过10个水口沟通福海水面。大小水面互相依托,相映成趣,丰富了单一的水景,也象征着百川归海,四方水流均归福海,体现了四方归顺的寓意。其间建筑各式桥梁点缀联系,既消除了岸脚的僵直单调感,又显示出水面的源远流长。周围断续的堆山把中心水面的开阔空间与四周的河道障隔开。沿河道的幽闭地段则建筑小园,通过水口的“泄景”引入福海的片段侧影作为陪衬。宫墙与河道之间亦障以土山,适当地把宫墙掩饰起来。福海沿湖岸一带素妆淡抹,辽阔舒展,建筑的配置采用平淡疏朗的手法,没有高大的体量和惹眼的色彩,为突出水面的宽广,四周主要以疏疏落落的建筑及花木、水矶等组景。众多的园林佳境,以其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和诗画意趣共同组成了以福海为中心的庞大风景群,被誉为人间仙境。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