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登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全市开辟558处自然带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天然栖息地——北京打造都市中的“荒野”
字号:   
2025-07-06 18:45:00 来源:北京晚报

0704 北京晚报 全市开辟558处自然带.jpg

无论是在东北五环外的温榆河公园,还是北三环内的柳荫公园,竟然都出现了一片片“荒野”。这些荒野的学名叫做“自然带”,是专门为野生动物和植物提供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由栖息环境。目前,全市共开辟了558处自然带。近日,记者走进公园、校园,探访都市中的“荒野”——

生态野化 温榆河公园

两河交汇处重现小弄蝶踪影

东北五环外的温榆河公园是本市规划建设的城市“绿肺”,清河、温榆河在园中交汇。鲜为人知的是,两河交汇处有一片很大的荒野,名叫“温榆生态心”。那里距公园大门有几公里,游客鲜少踏足。

在这片“生态心”,没有游乐设施,没有精心打理的花草,也没有园径和路灯。记者拿起望远镜观察,眼前是一派草长莺飞的景象,草木长得很“狂野”,绿头鸭、赤麻鸭成群结队起飞和降落,灰鹤在昂然踱步。河流的三角洲地带遍布芦苇等植物,中间还有一处生态岛,桑树、酸枣树恣意生长,周边放置了大的青石块,防止汛期来水把生态岛冲毁。

“河流的交汇处水流形态丰富,鱼多、昆虫多、水鸟也多,适合作为城市‘再野化’的试点。”生态研究者吴岚告诉记者,“生态心”远离游客,园林绿化工人也很少进入,可以说把人类干预降到了最低。

根据规划,温榆河公园中有好几片荒野化管理的自然带,总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一片就是“生态心”。温榆河生态监测团队提供的数据显示,园中已监测到动植物累计880种,其中不乏大鸨、斑头秋沙鸭、青头潜鸭、黄胸鹀等珍稀鸟类,近4年内增加了200余种。

今年,小弄蝶再次现身“温榆生态心”。这是一种弄蝶科的小型昆虫,只有小拇指甲盖那么小,非常不起眼。近几年,小弄蝶在北京中心城区几乎销声匿迹,主要原因是它的宿主植物——荻,常被作为影响景观的杂草清除掉。

“温榆生态心”追求的不是整齐和美观,而是自然和野性。园林工人只对可能破坏生态平衡的意大利苍耳和洋姜等外来物种进行适度清理。而对于荻、野大豆等本土植物,则要保留下来,以丰富生态多样性。

正是因为荒野化管理,“生态心”的河滩地上生长着茂盛的荻,已经发现了两个小弄蝶种群。

闹中取静 柳荫公园

荒芜野鸭岛落脚30多种鸟

首都核心区也有自然带,其中一片位于东城区的柳荫公园。一见面,园长时伟就惋惜地说:“你来得有些晚了!我们公园里总共有80多种鸟,但它们怕热,9点一过就躲到树荫里猫着乘凉,你看不到。”

虽然错过了群鸟翔集的大场面,但到处都能听到啁啾鸟叫。正值盛夏,园子里走到哪儿都是参差错落的绿,湖水环绕公园,水面有6万平方米。

柳荫公园坐落在北三环附近,周边的单位和居民小区加起来超过1400个,一天到晚游客不断。在这个17公顷的袖珍公园里,要留下一片未经雕琢的荒野,只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时伟带领记者绕着留春岛逛了一圈。这是一处四面环水的岛屿,南侧是游客的乐园,北侧是动物的天堂,两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用景观进行适当隔离。比如,北侧自然带中用泥巴作生态驳岸,因不方便大家亲水,达到婉拒游客的效果。留春岛旁边还有一处500平方米的野鸭岛,因无人登岛而非常荒芜。但是,在这里已经监测到了30多种鸟。

林荫公园的一部分岸线周围遍植芦苇,长得比人还高,郁郁葱葱,这也是阻挡游客的软隔离。据测算,水域的东西直线距离最长为500米,能够为不少常见水鸟提供起飞跑道。每到春秋两季,都会有远道而来的候鸟在这里落脚。为此,柳荫公园还挂牌了本市野生鸟类的疫源疫病监测站。

近年来,公园里新栽了山楂、海棠、杏、柿子等蜜源食源植物,为鸟儿提供口粮。正是因为有了自然带的庇护,鸟儿才有了满满的安全感,胆子越来越大。经常有野鸭子扑棱棱飞到园路上,大摇大摆尾随着行人。

返璞归真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还原山坡生态任由植被生长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集大成者,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就作了雨燕塔、生态廊桥等先锋的尝试。去年,在奥森南园的一处山坡上,由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设计了一片自然带。

近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这里。自然带边缘种了不少小灌木,起到隔离的作用,抬眼望去,小山坡上植被丰茂而凌乱。“以前,林下特别干净利落,灌木和草很少。”奥森园林工程部的刘莉说,“你看,现在可是一眼望不到头。”

这里本是一片人工纯林,树种单一且栽种密集,虽然符合人类的审美,但对野生动植物却并不友好。而真正天然的森林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既有乔木也有花灌木,甚至是藤本植物,乔木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大树,也得给小苗留下扎根生长的空间。

山坡陡峭又灌草丛生,很不好走。地上总是左冒出一株小栎苗,右冒出一丛开花的荆条——这就是营建自然带时栽种的。据介绍,工程先是在这片山坡上疏伐出林窗,让阳光能投下来,然后补栽了栓皮栎的幼苗,以及黄芩、甘菊、糯米条、荆条等灌木,它们是昆虫的重要蜜源,也是小动物喜爱的庇护场所。平时,这片自然带不打药、不修剪,哪怕有轻微虫害也没关系,绿化工人会密切观察,不轻易干预。

这片自然带还包括奥海的部分水域。几年前,公园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比如落叶不扫、芦苇的精细化管理。

按照通常的做法,每年入冬之前,公园都会把枯黄的芦苇割掉,以防发生火灾。但芦苇是很多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比如棕头鸦雀会在此觅食越冬,低斑蜻初春要借助芦苇秆爬出水面进行羽化,等到了夏季,芦苇丛会成为东方大苇莺繁殖的场所。

这几年,奥森割芦苇的时机设计得很精细,一年要割三次。11月,把道路周边5米的芦苇割掉,满足防火需求,来年开春再割掉剩余的。如果新芦苇长得太快,还需要赶在繁殖季前,瞅准时机加割一波。

奥海东侧的一个小岛上,落叶不怎么清扫,希望以此增加土壤肥力,并让昆虫、刺猬等动物能在其中越冬。尝试后的第二年,调查人员就在小岛上规律地捕捉到了步甲——这种捕食性昆虫被认为对环境有指示作用。

潜移默化北京大学校园

留出一溜泥土方便昆虫回家

北京大学校园的自然带发挥着科普宣教的重要功能,它的倡导者是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为代表的广大师生。

长期以来,吕植带着学生们致力于大熊猫、雪豹等濒危物种的保护。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北京大学校园仅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上百种鸟。此后,学生社团绿色生命协会自发开展校园动植物的监测工作,保护校园自然的想法应运而生。2018年,经校长办公会决议,北大燕园自然保护小区正式成立。时至今日,校园里的鸟类已经超过了260种。

燕园自然保护小区的维护重在细节,比如减少清理枯木、落叶和避免使用杀虫剂等,而许多细节是人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有一次,施工人员把步行道边的小土坡砌上了大石块,这里恰巧是一些昆虫的通道,它们需要在土壤上爬行,硬化改造就等于断了昆虫的回家路。与校园管理中心协商之后,施工人员专门在石块间留出了窄窄的一溜儿泥土。前不久,校园里的一株国槐枯死了,工人们计划移除,也在吕植的劝说下暂时保留下来——树虽然死了,但只要没有安全隐患,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昆虫鸟兽提供居所和食物。

艺术学院门口的洋槐树洞里,有一窝中华蜜蜂筑巢,隔着好几米远就能听见嗡嗡的声音。几年前,园林工人误把蜂巢识别为病害,计划把它们清除干净。师生们闻讯赶紧阻止,并立下牌子,详细写明为什么要保护燕园里的中华蜜蜂。如今,北大的很多同学都知道这种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的本土蜜蜂。

校园里,一些不起眼的杂草也被学生们贴上了小纸条,上面写着旋覆花、益母草等字样,这既是面向同学们开展科普教育,又是在提醒绿化工人:这些是自然长出的本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有各自的功能,哪怕凌乱了些,也应该保留下来。吕植说,随着自然带的建设,大家意识到要改变惯常的绿地管理方式和社会意识,让城市绿地在满足人们休憩享受的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的需求。

延伸阅读 本市已建79处自然保护地

如今,本市已建立了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它们大多分布在山区,使得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而在城区和平原,星星点点的自然带则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更多的隐蔽栖息场所。

“自然带中还会因地制宜,添置一些本杰士堆、人工鸟巢、昆虫旅馆,或者建设小微湿地,让野生动物有吃有喝。”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处处长彭强说,同时,自然带还承担着一个重要功能——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认识自然。

数据检索

全市共有558处自然带,建设本杰士堆(人工灌木丛)2600余个、小微湿地700余处,放置人工鸟巢7800余个、昆虫旅馆3000余个,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含地被)75万株。监测数据显示,自然带内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