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市 不止绿和美
上周,本市举办了《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新闻发布会。多部门解读规划,剖析这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北京方案”。
提起花园,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盎然的绿,是蓬勃的生态之美,但“花园城市”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是关于美好生活的愿景:城市是生态的、包容的、精致的、充满文化气息的,生活其中的人感到舒适,经济的活力也被充分激发。
森林城市的赓续
“花园城市”是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公园城市的赓续。
过去十余年,北京的生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尺度增绿超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9%,千余个公园点缀城乡;遍布京城的河渠恢复清澈,880处泉眼复涌;PM 2.5连续三年稳定达标,蓝天常在……
清新明亮的生态赋予古都勃勃生机。今年初,国家林草局授予北京“全域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紧接着,“花园城市”建设正式开启。
森林城市、公园城市和花园城市,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森林城市强调生态性,要夯实大生态体系。公园城市侧重服务性,要向市民开放更多的森林资源。”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大伟解释,“与这两者相比,花园城市是要提高整个城市的宜居度,打通绿色空间和人居村业之间的最后500米。”
去年8月,本市印发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方案,“构建森林环抱的花园城市”被列为首条任务。其用意不言自明:“花园城市”不局限于生态建设,更要以生态的视角指导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
在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李莹看来,城园相融、天人合一,是京城与生俱来的气质。“3000多年前,古永定河在北京小平原上来回摆动,留下了很多的山林和湖沼。燕都蓟城选址在古永定河的渡口附近,当时就诞生了最早的园林。”她说,千百年来,造园一直是营城、造宅的重要部分。因此皇都内外园林遍布——不论是内廷的深深宫苑、京西三山五园、东南郊的苑囿猎场,还是星星点点的私家庭院,都诠释着城园相融的意蕴。
后来,花园式的审美意趣,一度湮没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它在耐心等待——等生态家底更厚实、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也在等更科学的发展理念。
如今,京城拥有了清新明亮的生态。2023年,全市人均GDP达到了18.4万元,居全国首位,率先达到了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可以说,建设花园城市的家底已经很坚实。
2022年3月和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先后两次对北京城市绿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本市的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通州五区在去年先行启动了花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今年,花园城市建设更是进入了提速阶段。
生态彰显大国气质
中轴线塑造了京城的壮美秩序。登高南望,正阳门以南三公里视廊通透,道路两侧绿意盎然,一路延伸至永定门。
就在几年前,南中轴线仍有部分区域被截断。“未贯通的地带之前是绿地和大容量公交掉头线。我们在工程中调整了掉头线,为景观贯通创造了条件。”东城区园林绿化局负责人褚玉红介绍。南中轴线两侧的多片绿地也一同升级,原有的国槐、榆树等大树全部保留,增加了海棠等乡土树种。
“突出首都特色,建设生态文化风景廊道”,是花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北京在城市更新、慢行系统建设等工作中,已将这样的理念融入其中,并有了不少成果——
“银锭观山”景观视廊打通了,天气晴好的日子,从后海向西望,山峦起伏如水墨画;
崇雍大街、平安大街完成提升,再现“慢街素院”和“京韵、大市”的风貌;
湖广会馆、泰安里等一座座古建老宅在修复和活化利用中,彰显着生生不息的魅力;
……
在花园城市的建设中,首都气韵会更加浓郁。《意见》指出,未来,北京将贯通中轴绿廊,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长安街绿廊,管理长安街沿线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花园城市建设也是如此。围绕“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北京将塑造多个特色花园式功能区,让优美的环境服务于政务、文化、国际交往和科创。
怀柔科学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京郊的小城怀柔,如今正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很多“国字号”科研机构落户,2.3万余名科研人员在那里工作。怀柔科学城在规划建设之初,就确定了“公园环-公园带-花园庭院”的花园式空间格局。
那里从春到秋,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花木,就连冬季也并不萧瑟。那里的植物配置特别强调色彩混搭,塑造了“四条红色叶大道、四条黄色叶大道、五条绿色叶大道”的多彩景观。此外,还同步实施了道路周边景观、小微绿地、公园绿地、科学设施等景观提升项目。
科研人员从实验室望出去,窗外便是一派水绿相融的景色。东干渠一支渠贯穿怀柔科学城起步区,经过治理,两岸是连绵的青翠草坪和各色花灌木,菖蒲、荷花依水而立,美不胜收。
分享宝贵的公共空间
20多年前,张璐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校园旁的京张铁路他再熟悉不过了:火车快来时,栅栏就落下来,拦住行人和车,要等好一会儿才能通行。“我当时就想,铁路线把城市割裂了,行人不方便,也截断了很多条东西方向的道路。周边很难发展起来,都是小平房、杂货市场。”
如今,他已经是北林地景设计院副院长。那段铁路现在变作了京张高铁并入地,地面规划了南北延伸9公里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设计师正是张璐。去年夏天,2.4公里长的公园一期建成开放。
记者近日跟随张璐来到这里时,雨中的公园生机勃勃,旧铁道两侧繁花簇拥,绿荫日渐浓郁。环顾四周,公园和周边融合,弥合了原本破碎割裂的空间,行人和车辆都穿行无虞——这是因为铁道旁的栅栏、围墙被拆掉并新增了城市道路,连通东西。
市民游客只知道这座公园的美,设计师们却深知工程之难。因为它虽名为“公园”,用地性质却几乎跟公园绿地不沾边,而是一片铁路部门的闲置地,需要下极大的功夫去统筹用地问题。2021年,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与海淀区正式签订土地使用协议,自此之后,才将约13公顷的地面空间免费授权海淀区,用于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
超大城市的土地寸土寸金,因此宝贵的公共空间要承载复合功能。于是,规划师们为公园设计了1座标准足球场、1座五人制足球场、2座篮球场,跑步道、漫步道、自行车道贯穿南北,还有蹦床、攀爬网等儿童活动设施。铁路与地铁13号线交会处的“灰色空间”也改造成了沙坑,每到周末,来堆沙堡的孩子络绎不绝。
北四环铁路桥坐落在公园范围内,原本用于火车通行,现在被改造为“日落客厅”,一眼能望到西山。“傍晚更热闹。”张璐说,有人在这儿看夕阳,有人弹吉他,还有人什么也不做,就只是放空。
开放共享是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理念,也是“花园城市”所倡导的核心观念。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很多绿地、河流或其他公共空间都被一圈儿栅栏围着,权属清晰、各负其责,市民看得见、进不去。
近年来,老观念开始渐渐变了。庆丰公园、海淀公园等百余座公园拆栏透绿,让好风景融入城市;亮马河、凉水河等河畔绿道贯通,欢迎市民来漫步;部分单位绿地也探索在权属不变的基础上,将绿色与城市共享……
最近,西城德胜街道就新增了一处街心花园,由3处狭长地块呈半包围样式组成,面积约1600平方米,其前身就是中国化工博物馆办公楼的楼下绿地。该区域的居民区、学校、商务楼宇较为集中,这座街心公园更显宝贵,可以弥补公共绿地之不足。
花园让经济更有活力
好生态和经济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或许无法得出一个量化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品质的生态能为消费创造新场景,激发区域的经济活力。
在和煦的风中,不妨去亮马河边看看——
这并不是一条大河,河畔的步行道却很宽阔,夹岸的垂柳和海棠鲜妍明丽。岸边的酒店餐厅茶馆酒肆几乎个个生意兴隆,露天餐位最受欢迎,临河落座,裹挟着草木清香和泱泱水汽的风扑面而来,自带松弛感,就连食物都多了几分香甜。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景观并不出挑的滨水空间。治理后,亮马河形成了80万平方米的国际风情水岸,18公里滨水步道贯通,24座跨河桥修葺一新,还分别开通了2公里、6公里航线。
水绿相融的滨水空间聚拢了烟火气,也让“亮马河”从一条河流变成了滨水商业带。权威数据显示,河流沿线聚集9311家高分商铺,每平方公里的五星级酒店为1.06个,咖啡厅和茶馆则达到了20.9个,22家米其林、黑珍珠上榜餐厅散落河边。与改造前相比,亮马河流域的商业总客流量增长14%,商业活跃度增幅超32%。
眼下,北京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滨水商业、花园市集、林下乐园等,都是“花园城市”建设所营造的新消费场景。
让城市变得更美,千千万万的市民能做些什么呢?其实,在自家阳台养花种草,既装点城市也点亮心情,还能带动花园经济的发展。去年以来,“家庭园艺”成了业内外的热词。
2024年宵花展上,很多参展单位都主推“一米阳台”。顾名思义,就是提供院落、阳台、办公位等小空间的绿化方案。
北京花木公司的展区花草葳蕤,绚烂温馨。18平方米的空间营造了好几个阳台空间:智慧阳台上菜果茂盛,草莓开出很多粉色小花;悦动花园阳台上,一丛丛迷你仙客来扎根在格栅种植器上;文艺阳台上,一株翠绿的海芋舒展叶片,上方是一台拳头大的旋转风扇,它专门为居住空间有限的年轻人而设计,让小空间也能有好的通风条件。
花乡花木的“阳台菜园”不只是好看。生长架上,一棵棵生菜绿莹莹,旁边还有薄荷、辣椒、草莓。“家里来了朋友,去阳台掐几根生菜,一块儿涮火锅,想想就觉得很有趣!”一位消费者兴奋地说。
随着花园城市建设,园艺走进家庭热度提升了。年宵花展期间,家庭园艺产品交易额达到了16.1亿元,同比增长了17.5%,线下市场的赏花购花人数超过了200万人。
专家观点
花园城市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
李莹
作为市民,可以把“花园城市”理解为城市绿色更多,景色更美,生活更有趣。对于一名规划设计师来说,花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是在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经典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以及北京实际情况,提出来的综合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花园城市可以概括为四方面:精明增长的绿色基础设施、精准增绿的花园环境、精巧激活的花园经济、精细治理的人民城市。
北京提出建设森林环抱的花园城市,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都城建设中连通、疏浚开凿自然水系形成运河和近郊湖泊,也形成了都城内外美丽宜人的园林景观,尊重自然是北京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经过两轮百万亩造林,北京已经成为全域森林城市,也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基本形成了“城乡公园-自然公园-城市绿道”三大体系组成的公园游憩体系。
北京建设花园城市,还有一些困难亟待解决。一是现行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需要协同统筹。高密度超大城市是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牵一发动全局。例如引导地块单元开放附属绿地,那么管理权责就需要重新划分。改造提升资金谁出?绿化养护、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由谁负责?能否增加出入口问题?这都牵扯到发改、规自、园林、城管、交通、国资委等多个部门。
二是实施途径方面,需要系统梳理现行建设项目序列,修订技术标准,使之融入花园城市的新要求。
三是制定精细化的评价标准。如在地块单元层面,目前法定强制性指标只有绿地率,不能完整准确反映城市街区里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和服务质量。未来花园城市的指标应能反映城市绿量的变化,这是衡量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测算固碳,缓解城市热岛、调节小气候具体数值的基础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