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移植及树体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
2025年1月,李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2 月,国家林草局召开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会议强调古树名木是十分重要的景观资源、物种资源和生态资源,它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被誉为“绿色的国宝”和“有生命的文物”。《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强调:保护第一,突出科学保护,全方位、全链条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创造了法治条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公众对“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生态愿景愈发期盼,这不仅源于对宜居空间的向往,更蕴含着对水体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深层期待。为深入推进水域环境治理,北京市朝阳区以“高位统筹、协同推进”的态势,全面启动碧水保卫战等相关行动。坝河口蓄滞洪区建设工程项目,作为朝阳区加紧推进的项目之一,它的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朝阳区东部地区和城市副中心防汛能力,并为首都增添6.7公里蓝绿交织的大尺度生态景观长廊。
坝河口蓄滞洪区原有河道内有较多兼具生态价值与景观观赏价值的(超)大规格苗木,它们有的具有独特造型,有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浓浓乡愁。在建设新景观的同时,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手段将原有苗木进行保留,延续原有景貌,保留城市记忆,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实践,本文以(超)大规格苗木就近移植为例,通过地形再塑造、(超)大规格苗木移植、植物搭配、养护等工作进行河道景观建设,总结了在设计、施工及养护过程中的思考及实践,探索在未来城市河道、滨水空间园林景观建设中科学地延续城市景观的脉络,提升城市生态性及景观效果的方法。
一、滨水园林景观体系重塑造
(一)地形再塑造
地形塑造是景观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因素之一。本项目使用三维建模技术,通过外业和内业相结合的方式,准确高效完成地形再塑造。外业采用SLAM(实时定位与建图技术)与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深度融合的全新测量系统,以高精度RTK定位结果为基准,实现RTK与SLAM的深度融合解算。内业采用正射建模软件CoProcess完成用于后续高精度点云数据成果,并在点云数据基础上完成数字化地形图成图。针对地形尺度不足及地形与周边环境不匹配问题,先将三维模型地形进行调整,再将地形调整区域数据进行变更,由变更后的数据生成图纸并施工,完成理想地形的完美呈现。

三维地形模型实景图
(二)植物景观重构
通过现场踏勘,甄别并选择具有人文情怀、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的苗木,如国槐、桑树、柳树、玉兰、油松等,在保证水文、景观、植物特性科学设计的前提下,通过原位提高、就近移植、景观点睛等设计手法进行河道园林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本文以三个重要节点为例,阐述景观重构建设思路:
节点一:位于坝河河道北岸的原状特选柳树(地径85cm,高9m,冠幅12m),其枝干探水是重要的河道景观,同时也承载了北京人的浓浓乡愁。河道水文重构后,该柳树将淹没于水下1.1m且影响河道行洪。基于此,通过微地形塑造、就近移植,将该柳树高程提升2m,高于常水位线0.9m,移植距离11.2米。移植后配置绦柳形成连续景观,下层配置二月兰、旋复花、百脉根及车前草等湿生耐阴景观植物,形成生态岛景观组团。

特选柳树移植前位置

特选柳树移植后位置
节点二:位于人行桥(焦沙桥)西侧北岸的两株桑树,是当地人采摘桑葚、树下乘凉的记忆载体。然而上述两株桑树在河道水文重构后,根系分别浸泡于水下0.4m和1.1m,将无法正常成活,也会导致昔日甜美记忆的消散。故在樱花、绦柳及丛生茶条槭等植物栽植后,将1号桑树(胸径35cm,高9m,冠幅7m)高程提升了1.6m,高于常水位线1.2m,移植距离13米;2号桑树(地径45cm,高10m,冠幅8.5m)高程提升了4.4m,高于常水位线3.3m,移植距离32.6米,进行关键节点点睛处理,形成具有林冠线优美、景观效果突出、游人亲切互动的和谐组团。

桑树原位置

桑树移植后位置
节点三:在湖心岛“金盏花”景观节点处,原本栽植的小规格水杉、垂柳高度接近,林冠线过于平整,对土壤的锚固作用较弱,暴雨时可能加剧水土流失,且长期单一的视觉体验可能缺乏自然野趣,尤其在现状林附近,与地形起伏的适配性较差。故对现场可能涉水的5 株超大规格国槐进行移植,发挥点睛作用,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景观组团。
二、移植关键技术体系:以特选柳树为例
考虑到河道后期移植的大规格苗木死亡后补植困难的问题,保证苗木的成活率与景观完整性是施工前后均要重点关注的技术要点。为此,项目策划了移植的具体技术措施,如下表:

(一)平衡修剪
影响大树成活的最核心因素是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因此,促进根系生长和控制水分蒸腾是此次特选柳树栽植成活的核心内容。由于在吊装过程中苗木过重有可能折损主枝,因此需要进行移植前、移植后等多次修剪,移植后修剪等多次修剪,保证树势健壮、冠型优美。因树龄较大,在断根期重点修剪病弱枝、伤残枝、内膛过密枝等枝条,以助于减少苗木的水分蒸发,有助于保持苗木体内的水分平衡,促发毛细根。
在移植前,检查毛细根生发情况。在具备移植条件后,进行移植前修剪,重点将树冠顶端枝、过密萌发枝等进行控制性修剪。栽植后,进行损伤枝等修剪。通过多次修剪,在保证冠型基础上,修剪量≥1/3,使植物在各阶段均能平衡供需关系,提高成活率。

修剪前

修剪后
(二)异形苗木掘苗
节点一特选柳树,规格大,且树形怪异,探出水面约2m,为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需要制定特殊施工安排。该苗木起挖前,先采用临时支撑将树体进行固定,同时采用吊车进行吊扶,保证掘苗期间苗木不发生倒伏。为减轻土球重量,应铲去树干周边的表层土,以见到毛细根为度。根据树体状况来确定土球直径为2m。在土球直径2m 范围外10-20cm处开挖,宽度满足土球打包作业空间,打包前对土球进行修整;土球高度约为土球直径的2/3,当挖到适宜高度时,用挖锹从四周往里掏,在树木只剩余主根未切断时开始打包。开挖时,以树干为中心,在土球直径四周由外向内挖掘。大小根系都要各自切成平整截面,不允许出现不规则断裂或劈裂的状况。
(三)打包
无论装车移植还是就近移植,土球打包工作必不可少。因需移植苗木规格大,树体重量重,故采用蒲包片和铁丝网打包方式以保证在吊装移植过程中土球不散坨。蒲包片宽度提前裁剪成要求的尺寸,确保蒲包片完全覆盖土球,长度按照不少于土球两圈进行裁剪。然后使用铁丝网进行贴合拧紧,保证土球牢固不松脱,有利于保留原有根系。
(四)回填土土壤改良
特选柳树移栽前,在提前确定的移植点位进行树穴的开挖。穴的规格尺寸:最窄处应比计划移栽树的土球直径大50-70cm,深度超出土球高度30-50cm。挖穴时应将表土和中底土分开放置,清理出土中的石块、砖头等杂质。为更好保证植物根系的萌发与生长,回填土采用黄土:有机腐殖质:有机腐熟肥比例为6:3:1的混合土,并配以杀菌剂及杀虫剂,人工充分混合后进行回填。
(五)吊装栽植
吊装是大树移植的重要环节之一。常规苗木采用单辆吊车进行吊装完全足够,但是此苗木造型特殊,重心位于树干弯折处偏土球的一侧,因此决定采用双机抬吊的方式进行吊装,保证苗木在吊装过程中不出现扭剪等破坏现象的发生。树木吊起移运过程中,要使苗木保持原方向,尽量减少方向调整的次数,减少枝干受损的可能性。苗木打包完成后及时进行吊装,缩短土球裸露的时间。
栽植时喷洒杀菌剂及生根粉以促发新根。吊装入穴时,探水端朝向河道。栽植深度比原土球略深5-10cm。在栽植位置、深度、朝向都适宜后,吊杆便固定不再挪动,树木入穴固定好位置后填土,当填到三分之一时,木夯夯实,再填入三分之一土并夯实,最后回填至地形完成面。然后,在树穴外围做浇水围堰,高25-30cm,每侧超出种植穴25-30cm。回填种植土应分层夯实,尽量把种植土在土球四周捣实,避免苗木根系踏空透风。把土球全埋于地下后,修整好浇水围堰。
(六)支撑固定
特选柳树移栽后,在浇水前进行树体固定,以避免外力动根或明显的不均匀沉降,造成树冠歪斜和树体下陷,同时树体固定利于根系生长。采用6米杉木杆对重心方向主枝进行支撑,确保大树稳固。待周边回填土沉降稳定之后,制作基础墩,并采用钢管和钢丝绳配合进行永久支撑的安装,永久支撑在安装1-2年后,支撑方可撤除。
(七)水肥管理
移植当天及时浇第一遍水,且一定要浇透土球。若不确定是否浇透,可用一根细竹竿或钢筋进行检验。浇透即可停止,反之则需继续浇。第三天浇第二遍水,第七天浇第三遍,都应浇透。苗木成活后,不必经常浇水。如天气干旱,可浇第四遍水,以利于特选柳树的生长发育。雨季,可视天气状况浇水。阴雨天时要注意排涝,避免根系因土壤中水分过多、缺少氧气造成根系腐烂死亡。施肥在春秋两季,用环状施肥法或打洞的办法,在树冠外围施一次腐熟的有机肥,施后浇水。
三、树体损伤修复技术
河道大规格苗木在移植前,已经在此处成长了数年甚至数十年,其生理机能在逐渐地衰退,导致苗木木质部部分疏松、腐蚀及空洞等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外界的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侵袭也会导致树体受损腐烂,进而形成树体空洞。在移植后,对树体产生的空洞需要及时进行修补,防止树干空洞处积水腐烂、结构出现安全隐患及腐烂现象的继续发生,保证树体的安全,同时保证苗木健康生长。
(一)损伤清理与防腐
对树体空洞进行清理。清理时需使用锋利的刀具将伤口边缘修剪平滑,彻底去除腐烂、坏死组织及异物,确保创面干净整洁;对于较大伤口,可适当削平边缘以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操作中需避免损伤健康组织,并用高压空气机进行吹扫,将根部杂物清理干净。清理后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侵入风险,为后续防腐与愈合创造有利条件。伤口清理完成后,需立即进行防腐处理以防止病菌侵染和水分过度流失。选用广谱杀菌剂均匀涂抹于伤口表面,重点覆盖木质部外露区域;对较大切口可配合使用树木伤口愈合剂,形成透气保护膜。处理时需确保药剂与伤口充分接触,同时避免药剂流入树皮健康部位。视情况可添加生长调节剂以促进愈伤组织分化。防腐处理完成后需要定期检查,遇雨季或高温天气时应补涂药剂,直至伤口完全愈合。
(二)结构处理与修复
在彻底清理树洞内的腐朽物质并消毒杀菌后,根据空洞大小定制木龙骨框架。选用耐腐木材进行现场主龙骨的裁切,之后水平嵌入树洞缝隙,用气钉枪与树体进行连接固定,主龙骨不少于4道。分别由下至上裁切副龙骨,下层副龙骨未安装完成前禁止安装上层龙骨。副龙骨要长短一致,两侧端头均置于主龙骨中间位置,每一根副龙骨均应与主龙骨连接固定,连接点不少于2处。在最下层和最上层副龙骨边缘预埋PVC透气管,使其上下贯穿树洞形成空气对流通道,既避免雨水积聚又促进内部湿气挥发。PVC透气管深入龙骨不小于5cm,外露不超过3cm,保证外露端与仿真树皮表面基本接近。副龙骨安装完成后,进行仿真树皮裁剪,外轮廓略大于树洞外轮廓,并保证仿真树皮纹路和颜色与修补树木保持一致或接近。副龙骨表面满刷胶粘剂,然后将仿真树皮进行粘贴,保证仿真树皮背面干净并粘接牢固。

树洞修补前

树洞修补后
四、后期监测养护管理
安装温湿度记录仪,动态关注土壤的温度和湿度,超出预设安全范围(如霜冻、高温高湿)及时干预。通过异常温湿度预警(如持续高湿),提前预判病虫害风险(如霉菌滋生),辅助制定防治方案。
五、结语
对具有生态与观赏价值的(超)大规格苗木进行保护,践行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发布的初衷,科学合理的造景元素及景观规划,有助于提升河道的观赏性和吸引力。通过对原有苗木的就近移植保护,形成新老景观接续有秩,人文情感保留延续的生态廊道,是未来城市更新、水文安全建设的一大亮点。本项目的生动实践,将为未来北京“蓝绿交织”的城市版图开辟全新实践路径,让首都独特的城市景观脉络得以绵延赓续。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