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登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字号:   
2025-05-10 09:35: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管理处前身是北京市十三陵林场,成立于 1962年,2021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管理处(以下简称林场管理处)。林场管理处辖区位于昌平区,总面积8561.29公顷,林地面积8485.88公顷,其中乔木林地面积6931.63公顷,森林覆盖率 80.96%。近年来,林场管理处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主责主业,持续推进首都全域森林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林场管理处居庸关片区.jpg

林场管理处居庸关片区

  一、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国有林场是我国森林资源的核心载体,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韧性。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能够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增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国有林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管理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下更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依赖资源消耗,经济效益有限,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通过现代林业科技的应用,国有林场可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如林下经济(中药材、食用菌、森林食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此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如遥感监测、智慧林业管理,能够提高森林经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林业经济向集约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这不仅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二、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林场经验

  一是用“科学”促“经营”。通过国有林场森林综合管护项目、中央财政森林质量提升项目等工程建设,采取疏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病虫害防治、打造防火隔离带等措施,逐步建成“结构优、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丰富、林相错落有致、四季色彩变换、林分结构合理、森林功能突出的高质量森林健康示范区已初见雏形,并在2023-2024 年连续举办了两届“森林说·库”暨十三陵林场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森林经营造福人民的措施和途径,探讨国有林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及思路,助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是用“林长制”促“林长治”。首先,自2021年北京市启动实施林长制改革以来,根据北京市《总林长令》《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林场管理处制定印发了《林长制工作方案》《零散、围封林地保护管理制度》《林长制六项配套制度》等文件,建立起林长、林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责任体系,积极推行全域网格化管理,开展常态化监督考核,力推“植绿、护绿、兴绿”各项责任落实。其次,为充分发挥“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林长制运行机制,林场管理处积极与属地政府开展联合治理,在市林长办的指导下,2023年9月,林场管理处与昌平区林长办及八个镇(街)签署了《落实林长制协同合作备忘录》,与属地建立起“林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为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第三,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工作,在春节、两会、清明等重要时间节点,采取增派临时护林员、延长在岗巡查时间、专业队伍靠前驻防带装巡护等方式加强管护力度,实现全域森林火情零发生。

  三是用“防”与“治”共治有害生物。林场管理处密切关注有害生物预报预警,针对重点害虫、重要树种、易发时间节点及地段开展巡查巡护,实施精准防治。对黄栌胫跳甲、松大蚜、柏大蚜、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进行药物防治和诱杀,取得良好效果。以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病为普查和防控重点,按照“主防第一代、查防二三代”和“打早、打小、打了”的防治策略,加强网格化巡查的同时,设置美国白蛾监测点12处、松褐天牛监测点15处,对诱捕到的害虫及时处理,从根本上减少成虫产卵数量,有效降低了有害生物对林木的危害,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防治效果。

工作人员开展生物防治(1).jpg

工作人员开展生物防治

  四是用“科技兴林”释放“创新动力”。林场管理处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林场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研究,通过开展碳汇试点、国家级白皮松良种基地、北京地区特有树种天然种质资源基因库等科技项目建设,对辖区内的动植物资源、气候、碳汇、碳排放等进行研究监测,开展相关增汇、增彩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繁育管护等工作,并多次深入西藏、广州、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开展白皮松良种试种、观测,为推动林业技术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生物多样性因子智能监测系统.png

生物多样性因子智能监测系统

  五是用“文化底”打造“森林情”。林场管理处充分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宣传森林文化和服务市民为目标,将森林体验和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成果回馈社会的重要渠道。十三陵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展示森林文化的重要窗口,以“生态 生命 生活”为主题,陆续举办了“森林体验第三季”、感受“森”呼吸、走近“林”距离、“自然为友,无痕山林”“乐享自然,印象森林”等10余场森林文化体验活动,市民走进森林,绿色体验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森林公园特色品牌更加鲜亮,蟒山景区和关沟栈道入选 2023年“昌平十大气象景观”。近几年来,蟒山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关沟栈道每年3至4 月开放期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公园公众号粉丝数从2022年底的不足8000人上升到现今的2万余人。

  三、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是丰富林质林相,优化景观效果。林场管理处将立足现有森林资源优势,遵循全周期、近自然、多功能理念,科学推进林相改造和质量提升。通过合理调整林分密度、精心补植乡土彩叶树种、巧妙串联山水地景,持续优化森林景观格局。高标准建设森林游憩设施、科研园地和科普场馆,着力打造“复层、异龄、混交”的近自然森林结构。在保持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创新发展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等特色服务,让市民充分感受四季变幻的森林美景,实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是改善土壤质量,提升绿化保存率。林场管理处继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以近自然经营技术为实现途径,以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线,按照全周期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理念,深化落实森林经营方案。系统实施土壤改良计划,通过森林抚育物循环利用、科学改良土壤、加强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有效提升林地生产力,改善森林生长环境,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各种效能协同,实现森林生态文明功能显著增强的目标。

  三是丰厚资源禀赋,造就“金山银山”。林场管理处将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以生态系统保护为中心,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深入挖掘整理林场发展和建设历程成就,传递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打造生态文明宣教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宣教展示活动,让市民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树牢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协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让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

  展望未来,林场管理处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全力推进“十四五”收官之年和“十五五”期间每年年度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进一步夯实生态基础,提高科技兴林水平,完善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强化林场资源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推动生态、科技、文化、智慧现代化林场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和提升居民生态文明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等生态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并图 / 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管理处 王瑛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