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泉公园的蝶变与重生
波光潋滟,水色连天。缓缓走过东沙河河堤,水面波光粼粼,远山如黛,倒映湖中,仿佛天地相连。这幅天然的生态画卷来自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泉公园,这片占地337公顷的绿洲,不仅是京北最大的城市公园,更是一处蕴含着丰富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生态乐园。
白浮泉公园全景
白浮泉公园不仅自然风光迷人,更以其悠久的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据史书记载,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源头之一,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依旧保留着其独特的魅力。
2023年7月以前,这里还是市民口中的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园内已是绿树掩映、繁花点缀,每天吸引大量游人休闲散步。然而一场突然袭来的超强台风“杜苏芮”,给公园带来了严峻考验。十三陵水库自21世纪以来首次实施开闸泄洪,下游的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承担起蓄滞洪水的重要任务,保障周边及下游城区的安全。洪水退去后,公园设施遭受了水毁,生物栖息地破坏严重。
同年市、区两级园林绿化局朝夕实干,抢险救灾,系统谋划恢复重建,终于在 2024年6月8日焕新开园,并正式更名为“白浮泉公园”。重建后的白浮泉公园,积极推进生态修复,激发公园运营活力,持续开展文明游园建设,引入多元业态,打造丰富多样的品牌活动,形成了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大美图景,下面笔者将带领大家探索公园重建之路。
抢险救灾争分夺秒
公园在灾后第一时间组织安排抢险队伍,调配45台抽水泵对园区积水进行抽排,抽排水量达360万吨。及时清理上游冲下的淤泥、垃圾等,实施人畜安全、环境友好的消杀措施,为灾后重建做好准备。同时,启动项目重建规划工作,明确了“安全第一、经济合理、生态筑境、以人为本”的重建要点。
灾后,公园迅速统计受灾损失情况,向上级单位报送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积极沟通市区两级发改、水务、财政等部门,用时4个月完成灾后重建项目立项、重建方案申报审批、项目招投标等多项前期准备工作,并于2023年11月顺利开工建设。公园聘用专业管理公司进行项目管理工作,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投资等进行全方位管控,争分夺秒抓进度,使得公园重建有序稳步推进。
灾后重建亮点频现
(一)韧性设计落实平急两用
灾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基础设施,恢复公园面向市民的使用功能。白浮泉公园对园区做了重新规划,整体分为南北两园。北园以“城市休闲”为主要功能,内部可分为城市活力区、休闲游赏区两大板块。南园整体位于蓄滞洪区范围内,规划上充分考虑“平急两用”的使用需求后,以突显“自然游憩”功能为主,体现“韧性设计”理念。围绕中心主湖面分为:东岸的滨水休闲区、北岸的体育活动区、西岸的自然拓展区以及涵盖西南岸和堤岛的生态涵养区。
韧性改造后,实现了功能性与景观性的完美统一
在雨洪管理方面,公园管理处总结抗洪经验,通过新建排水管和溢流堰,将水岸与新建水利设施紧密相连,协同运作,提升蓄滞洪区泄洪效能,增强防洪抗涝能力。精心引导雨水径流汇聚至雨水花园,借助先进的高效管网系统,将雨水排放至下游河道,确保园区在雨季维持平稳的运行状态。同时结合公园东区地势低,受灾严重;西区地势高,受灾面积少等实际情况,对全园的地形进行重新规划。通过公园内部的土方倒运,巧妙抬高低洼地形,确保公园的主要场地处于 20 年一遇的洪水水位线之上,实现公园场地的韧性改造。公园还别具匠心地布置多处架空栈桥,这些栈桥在日常是欣赏园区景致的绝佳观景点,而在洪水来袭时化身为安全通道,保障游客的安全通行,实现功能性与景观性的完美统一。
在种植设计方面,公园精选一系列能够灵活适应季节性雨量变化的乡土植物进行栽植,重点种植诸如绦柳、垂柳、旱柳、水杉、白蜡等耐水湿的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塑造出既能在干旱时保持生机,又能在雨季展现独特风貌的水旱两宜自然景观,为公园的生态韧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建多处休息廊架,增加市民游览便捷性
(二)生态修复重现自然生机
遭遇水毁灾害后,白浮泉公园的生物多样性面临重创。为恢复园区生态,实现自然和谐,公园在重建时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致力于恢复自然生态本底,打造出一片适宜生物繁衍栖息之地。
首先,生态修复使得水质得到了改善。重建后的公园通过管涵联通水系,让水流循环更自然流畅,打破水体孤立状态;同时边岸湿地的建设,使得水体自净能力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降解功能得到了提升。两者结合,恢复了水体自循环与自净能力,为水生生物营造出良好的栖息环境,重现出了鱼虾游动、水草繁茂的景象。同时,公园进一步强化了水质精细化监测与科学管理,实时掌握水质情况,保障水体健康稳定,为生态系统筑牢水源基础。
其次,建立了鸟类生态保护区。公园通过精细规划,营造安静、安全且食物充足的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干扰,让珍稀鸟类在园内安心栖息繁衍。现在市民游园时,能观赏飞鸟翱翔,聆听鸟鸣,使得人与自然互动得到增进。此外,公园大力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设置了一系列醒目警示标识,加大安保巡逻力度,使得野生动物能在园区内自由生存繁衍。
最后,生态修复使得生境得以重建。公园注重植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地形变化,依据生物栖息偏好,合理搭配乔灌草植物,构建出了从高大乔木到低矮灌木,再到草本花卉的多维植物景观空间。为水鸟、林鸟、两栖蛙类、蝶类及水生鱼类等生物营造出了多样栖息环境。市民在游览时也感受到了步移景异的休闲体验,领略了自然生灵与人类活动的和谐之美。经过系统治理后的公园,河流水质有了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野鸭、白鹭、天鹅等在此流连忘返,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也时有重现。如今的公园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以人为本打造全龄友好公园
在重建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以贯之。公园深入考量了市民的多元使用需求,规划了一批全龄友好的园内基础设施。通过梳理慢行系统、增加功能场地等措施,打造出了集自然、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生态公园,满足了市民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助力白浮泉公园成为城水交融、蓝绿交织的现代活力空间。
从儿童群体的视角出发,全园增设多处适宜儿童使用的游乐设施。一方面,充分利用公园的自然资源,设置亲水汀步等,增加儿童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体验,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按照“原生态、近自然、少迁树”的原则,公园完全保留了建设范围内原有的大柳树,并通过底层植被梳理,辅以爬网等措施,营造出了可供儿童游玩、休憩、攀爬的林下亲子游乐空间。巧妙地将自然地形地貌与儿童游乐设施相融合,设置了滑梯等游乐设施,节约成本的同时丰富儿童活动场景。同时,利用地形自然走势,打造科普湿地、雨水花园等,将自然生态规律融入儿童教育中。还增加了跳跳云、戏水池等互动设施,确保儿童在玩耍中的安全性和趣味性。
公园在道路体系的优化上不遗余力,巧妙增设了坡道与栏杆等无障碍设施,为老年群体的游客提供便利。这些细节改进极大地提升了老人出行的便捷性与舒适度。公园还打造了林荫休闲小广场、休息廊架、健身场地等空间,为老年人营造了一个安全无忧、宜人舒适的休闲环境。
公园还为成年游客新建了三类运动场地。第一类为林下运动,受灾前公园内活动设施不足,因此,在重建过程中结合林下空间增加了游乐设施和体育拓展设施。如:趣味沙坑、飞盘运动、自行车绿道等。第二类为球类场地,在重建过程中增加了球类场地,比如:乒乓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第三类为塑胶跑道,白浮泉公园南北园区共建设了约13公里的塑胶慢跑道,深受跑步爱好者的喜爱。
13 公里塑胶慢跑道深受跑步爱好者欢迎
场地运营激发活力
场地运营也是公园管理的重点,白浮泉公园通过深度聚焦市民的多元需求,匠心独运地规划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特色休闲区域及赛事活动,为白浮泉公园赋予崭新活力。
为满足亲子家庭游园需求,白浮泉公园引进了森林牧场和乐士堡游乐场。森林牧场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与游客亲密接触,使得孩子们在欢笑中增长知识、培养爱心。而乐士堡游乐场则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游乐设施,无论是刺激的滑梯、旋转木马,还是温馨的亲子乐园,都能帮助游客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引入适宜亲子家庭的森林牧场项目,增加园区活力
此外,白浮泉公园设置了多处户外茶室和帐篷区,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宁静的绝佳场所。在这里,游客们亲手搭建帐篷,畅享静谧惬意的户外生活。同时,公园内还配备了咖啡餐车和电动游乐车等便捷服务设施,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品尝美食,感受公园的便捷。除了引入优质业态外,公园内也增加了售卖亭等服务设施,大幅提高了公园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户外茶室和帐篷区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本着“让园艺走进生活”的理念,公园在2021年设立了园艺驿站,并陆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园艺技能培训、园艺生活交流等生态实践活动,把绿色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市民身边,打通生态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另外,白浮泉公园作为北京市昌平区最核心的绿色公共空间,举办了“苹果节”马拉松比赛、冰雪嘉年华、白浮泉庙会等助农助商活动,展现昌平生态文化魅力,吸引了外来投资及相关领域人才,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公园绿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同时,公园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商业基础设施及民用住宅的建设,进而促进了昌平区的城市发展。
文明游园守护美景
白浮泉公园面积较大,游客多。北京市昌平区公园绿地管理中心作为白浮泉公园的管理单位,在改造开园后,加强了园内巡视,采取广播、宣传画、公益活动等多项举措加大文明游园宣传的力度。考虑到游客入园的便利性需求,公园新增了9处出入口,有效减少了跨越围栏入园等不文明现象。
公园还于2025年1月17日成立志愿服务队,于节假日期间,安排部署公共文明引导员到公园进行文明游园宣传,捡拾园内垃圾,协助维持公园秩序。公园水域面积149公顷,冬季少量游客存在侥幸心理在非滑冰区滑冰,对此,公园实行网格化管理,24小时加强巡视,在公园的3个门区设置了执法车,必要时与属地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目前,公园逐步进入游园赏花高峰期,3月中下旬至 5 月中下旬,公园管理人员和综合执法队员将开展联合入园巡查,劝阻、制止、查处各类不文明行为,巡查工作每周轮动,进一步强化公园环境秩序管控力度。
结语
如今的白浮泉公园,不仅是一个供人游览与休憩的绿色空间,更在萌宠乐园、野营区的加入下,成功转型为自然、居民与商业和谐共生的新典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方位提升,为城市公园建设树立了崭新的标杆。同时,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白浮泉公园以其大规模蓝绿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成为水毁项目生态修复的杰出案例,也成为昌平区展示生态文化魅力的重要舞台,为公众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展现了生态修复与公共空间重塑的无限可能。
转型成为自然、居民与商业和谐共生的新典范
文并图 / 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