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北法海寺的菩提树
北京西山万安山麓的北法海寺始建于元代,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建,元、明时均称弘教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弘教寺,改为敕赐法海禅寺、法华寺两个寺庙,因与石景山的法海寺南北相望,也称“北法海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对北法海寺进行修缮或扩建,使其最终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北法海寺的园林营造一方面深受我国造园理论与传统植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佛教意识形态对寺庙植物景观的影响亦不容忽视。法海寺区域现有二级古树 25株,包括侧柏、银杏、国槐、楸树,以侧柏为主。古树作为寺庙园林景观的主要元素之一,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为寺庙园林增添了空灵雅致的禅味。
佛教的菩提树源于古印度(天竺),印度地处印度洋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带,气候炎热,本土树种多喜温暖而不耐寒,菩提树在印度指菩提榕 (Ficus religiosa),为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喜温暖环境,不耐寒,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均不能露地栽植。我国菩提树主要源于六祖慧能的诗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谒将菩提树的含义扩大,并不限定于菩提榕一种,因此不少寺庙根据当地的气候类型及植物特征选择不同的植物代替“菩提榕”。各地菩提树在选择时主要考虑空间功能、气候特征,并融合本土植物文化。如银杏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且形态秀丽,寿命长,便被广泛种植于寺庙;椴树因叶形似菩提榕且核果可做“菩提子”,分布广泛于我国,多地称其为“菩提树”,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南侧的“菩提树”即为椴树,明清皇家亦将北京紫禁城英华殿中的椴树奉为“菩提树”;由于西北气候严峻,菩提榕、银杏、椴树等皆难露地栽植,而暴马丁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广泛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在西北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因此被誉为“西北菩提树”。北法海寺历史悠久,建设为西山方志书院后,各类菩提树在此多有种植,现将其介绍如下。
一、七叶树
1. 生物学特征
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unge)是无患子目七叶树科七叶树属落叶乔木,树皮深褐色或灰褐色;掌状复叶,由5-7小片组成;花序圆筒形,花序总轴有微柔毛,小花序常由5-10朵花组成,花期4-5月;果实球形或倒卵圆形,黄褐色,果期10月。七叶树树形优美、花大秀丽,果形奇特,是观叶、观花、观果不可多得的树种,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之一。
2. 植物文化
在明朝,北京卧佛寺内有两棵古七叶树,《帝京景物略》却说:“游卧佛寺,看娑罗树也……花九房峨峨,叶七开蓬蓬。”同时它还录用了三位诗人的“娑罗树歌”,说的是:“七叶九华人莫识,梵名却唤娑罗树。”
在清朝,康熙和乾隆都有“娑罗树歌”,《日下旧闻考》中有载,卧佛寺和香山寺中更有碑文为证。卧佛寺乾隆御制碑有诗句:“七叶娑罗明示偈,两行松柏永为陪。”香山寺乾隆御制碑有:“香山寺里娑罗树……豪色参天七叶出,恰似七佛偈成时……郁葱叶叶必七瓣,定力院契欧阳哦……毗舍浮证涅盘际,即此娑罗成非讹。”乾隆不仅引用了欧阳修的典故,而且还提出七叶树与释迦牟尼涅槃有关,这就是将七叶树和娑罗树彻底地混同起来了。
中国各地都有七叶树,北京的寺庙内最多,如大觉寺、卧佛寺、潭柘寺、灵光寺、香界寺等寺庙中都有种植,其中潭柘寺有一棵最古老、最高大的七叶树,它身高25米,胸围5.2米,树龄约800多年。除寺庙外,在北京中科院植物所月季园、中山公园音乐堂北、北海公园九龙壁西、陶然亭公园标本树木园、八大处公园等地都有见过。
二、暴马丁香
1. 生物学特征
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amurensis (Rupr.) P. S. Green & M. C. Chang)是木犀科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春末夏初花繁叶茂。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全缘。圆锥花序大而稀疏,花序大型,花冠白色或黄白色、筒短,且芳香。蒴果矩圆形、平滑或有疣状突起。花期在5-6月,果期9月。
2. 植物文化
暴马丁香素有“西海菩提树”之称,在我国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由于地理环境不适于菩提、无患子、银杏等的栽植,当地佛教弟子便选用暴马丁香代替菩提树。现北京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是明代的遗物。北京法源寺的植物较其古老历史和建筑格局更负盛名,素有“花之寺”之称,据记载,清代中叶寺植有丁香数百株,盛开之际香气浓郁,香闻数里,在清末《竹枝词》中便写道:“都下名花盛海棠,同时作伴有丁香”;1924年4月26日,北京法源寺的丁香更见证了一位东方的智者——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陪同下前来赏丁香,亦被传为佳话;再如青海省乐都县以南的罂昙寺里有一棵暴马丁香树,相传是明朝洪武年间修建寺院时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青海高原的东部,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的湟中县沙尔镇,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喇嘛教圣地——塔尔寺,是佛教格鲁派的著名寺院之一。据说这座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异的暴马丁香树。
三、银杏
1. 生物学特征
银杏(Ginkgo biloba L.)是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银杏为落叶大乔木,幼树树皮近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粗糙;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叶互生,在长枝上辐射状散生,有细长的叶柄,扇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它的叶脉形式为“二歧状分叉叶脉”。球花雌雄异株,单性,生于短枝顶端的鳞片状叶的腋内,呈簇生状。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具长梗,下垂,常为椭圆形、长倒卵形、卵圆形或近圆球形。种皮肉质,被白粉,外种皮肉质,熟时黄色或橙黄色。
2. 植物文化
银杏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古稀珍贵树种,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所以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是最长寿的树种之一,有“寿星树”之称,树体高大雄伟,最能衬托大雄宝殿的壮观,众多佛教佛寺都种有此树来表达香火长久、吉祥如意的愿景。《京口记》记载:“胜果寺禅堂前银杏树一株,巨甚。僧云宋植也”;《泰山记》“五庙前银杏大者围三仞”。此二处皆显示了银杏树高大、长寿之特点。其叶片洁净素雅,有不受凡尘干扰的宗教意境,因此,有外国人称银杏为“中国的菩提树”,而且它们大多是一雌一雄种植在寺庙的主殿前,北京的潭柘寺就是典型的代表。
银杏树作为佛门“圣树”被僧侣们广为种植和保护,白果被视为“圣果”“佛果”而备受尊崇。佛徒们为表示对佛教信仰的忠坚和虔诚,把佛祖定下来的菩提树在中国改为银杏树,称银杏为“圣树”。因此,银杏在庵观寺院大量栽植。很多僧人都曾经栽植银杏,清代岳浚修《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一记载,蒙阴县寿圣寺有一株唐代僧人明深所植银杏,当时仍然生长茂盛;清代汪祖绶修《光绪青浦县志》卷二十九记载,元初一位叫做奔聂卜而纳的西域僧人在金泽颐浩寺亲手栽植银杏数株,400余年后仍然存在;清代颜寿芝、王颖修《同治雩都县志》卷十四引孙明智《白果树记》揭示出了银杏与栽植人的密切关系,他说 : “即今之银杏,摹拟当年,虽未得与巨竹齐名,实足以与肉身共异。余故表而出之,曷莫非圣僧感应之所致耶?”又说 : “无皮之生,无心之果,更有以彰圣帝圣僧之相侔。”可见,作者认为圣僧栽植的银杏树继承了圣僧的品性,而那些与名人有关系的银杏同样可以彰显其神圣的品德。因此,在古人心中,树木与人之间存在着相感互通的特殊关系。
银杏与佛教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寺院即以银杏来命名,如圣果寺。随着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银杏被引种到日本,栽植在一些寺院中。佛教促进了银杏的传播,作为佛教圣树的银杏树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其栽植范围逐渐扩大。有学者认为,银杏的栽培、传播与佛教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宋代皇室以及文人对佛教的推崇对于社会各阶层认识和接受银杏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白果成为贡品,而且银杏树也被引入京师。
四、楸树
1. 生物学特征
楸树(Catalpa bungei C)是紫葳科梓树属乔木,叶三角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长渐尖,基部截形,阔楔形或心形,叶面深绿色,叶背无毛。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时圆球形,顶端有尖齿。花冠淡红色,内面具有2黄色条纹及暗紫色斑点。花期5-6月。蒴果线形,果期 6-10月。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2厘米,两端生长毛。树姿俊秀,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花多盖冠,其花形若钟,红斑点缀白色花冠,如雪似火,每至花期,繁花满枝,随风摇曳,令人赏心悦目。
2. 植物文化
楸树的历史久远,据研究,上溯至地质年代四季冰川前的始新世,华北及其它地区就有楸树分布,是经历中国史前地质地貌结构变迁得以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老活化石树种之一。古代关于楸树的名称,历代史书叫法不一。春秋《诗经》称楸树为“椅”。《左传》记楸为“萩”。战国时期《孟子》谓楸树“贾”。到了西汉,《史记》始称楸。东汉时期《说文》注云:“贾”,楸也。宋《埤雅》又名楸为“木王”。该书还解释:“椅即梓,梓即是楸。”又因楸与梓外形相象,古人常二者混称。《汉书》说:“楸也,亦有误称为梓者。”
楸自古就被各大名寺古刹所种植,《埤雅》载:“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北京的故宫、北海、颐和园、大觉寺都有百年以上的古楸树。乾隆花园里有百余棵古树,有古楸、古柏、古松、古槐以及丁香等。这些古木中,尤以古华轩前的“古华楸”名气最大。乾隆花园的古华轩正是乾隆皇帝下旨为宫内的古楸树“古华揪”而修建,乾隆还为“古华楸”写有楹联一幅和题匾诗四首。楹联为“清风明月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题匾诗之一云“树植轩之前,轩构树之后。树古不记年,少言百岁久……”对联和匾额诗至今悬挂在门前和轩内。楸树因其花呈紫红色,有“紫气东来”之寓意,一直被道教视为“仙木”,并在道观中广泛种植楸树。而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因此,他下旨在宫内广植楸树。华楸高矗在古华轩的门西侧,它的主干向东倾斜,如今已用一根长长的铁管支撑起来,正好和古华轩融成一景。在古华轩的西侧假山石上,也挺立着两棵古楸树,它们比古华楸还粗大。
文并图 / 陈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