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登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北京生态画卷:共建生物多样性之都
字号:   
2024-11-10 09:00: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编者按:野生动物资源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守护着以黑鹳、褐马鸡、猎隼、北京雨燕为代表的野生动物资源,推进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截至 11 月 5 日,已有灰鹤、红嘴鸥、西伯利亚银鸥等 20 多种越冬候鸟“先头部队”抵达北京,拉开今年秋冬季候鸟迁徙序幕。

f3df03e7e42b19b56de094f1336f5b5.jpg

苍鹭和白鹭 摄影/李辉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视、深切关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为我国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领航定向,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两山两河”北京湾的生态格局,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随着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恢复等工作不断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 44.9%,建成了 5 类 79 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 20%,有力地夯实了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据统计,北京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 612 种,其中,鸟类就达519 种,位居 G20 国家首都第二位。如今的北京,花团锦簇、水城共融、百鸟争鸣、万物共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空间持续扩大,正向“生物多样性之都”不断迈进。

064戴胜3-安妮.jpg

戴胜 摄影/安妮

  “人鸟和谐”画卷:北京市首批“观鸟基地”发布

  10 月 12 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举办“京华飞羽——2024 京津冀晋生态旅游观鸟季”暨第十二个“北京湿地日”活动,发布了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兴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等北京市首批 6 个“观鸟基地”和北京市首个“观鸟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目前,北京鸟类数量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鸟天堂”。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观鸟服务,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推出了首批“观鸟基地”及首个“观鸟培训基地”。其中,“北京市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兴区南海子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也是鸟类爱好者的观鸟胜地;密云区的北庄镇已连续两年举办“北庄镇观鸟经济沙龙”;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及朝阳段一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和动物迁徙通道,建园以来迅速吸引了众多鸟类停歇。

  另外,延庆区的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的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中转驿站;平谷区的金海湖碧波岛以其周边 6.5 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而闻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鸟类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首都园林绿化结合市域物候及资源特点,全面打造了春观花、夏摘果、秋赏红、冬观鸟等“花园四季”系列全民游赏品牌,引导市民百姓共建花园城市,共享绿色福祉。“通过北京森林百鸟音乐会、观鸟赛、首批观鸟基地及首个观鸟培训基地的推出,让市民朋友们亲身体验观鸟乐趣的同时,积极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郭杨表示,“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科学的观鸟理念,不断提升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助力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

貉-bwrrc张亚琼.jpg

貉 摄影/张亚琼

鹊鸲 摄影/李爱宏

黑冠鹊隼 摄影/张辉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鸟类保护工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副主任、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田恒玖表示,“随着北京城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和花园城市建设推进,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人与动物的关系更为和谐。保护鸟类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每年救护动物数量逐年增加,对于推动宣传鸟类保护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推出观鸟地图和观鸟路线图,给公众以便捷科学的观鸟指引,让更多人参与到观鸟活动和鸟类保护当中来。”

  近年来,随着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观鸟活动逐渐兴起。9 月 9 日,市委生态文明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鸟类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设定了到 2035 年“形成布局完整、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鸟类科研科普体系;规范建设观鸟基地不少于 30 个,观鸟点不少于 300 个”等目标,为加强鸟类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此外,为吸纳并培训指导更多高素质鸟类爱好者规范从事观鸟指导工作,市园林绿化局推出了位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首个“观鸟培训基地”。

  每年 9 月至 11 月,是候鸟在北京驻留的高峰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持续加大候鸟秋季迁徙高峰保障力度。北京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该通道途径 22 个国家,是全球最繁忙的“候鸟生命线”。北京市各地各相关部门主动作为,以规范建设观鸟基地、观鸟点为着力点,坚持“反向警示”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筑牢野生动物保护屏障,守护秋季候鸟安全迁徙。

  与大自然共舞:加强对重点物种“特别关注”

  新时期,北京将以建设花园城市为契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 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逐步恢复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全市将在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充分结合自然生态条件,优化植物配置,建设保育小区、生态保育核、留野区等形式的自然带,并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首都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目前,北京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褐马鸡、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上升;鹊鸲、红头长尾山雀、亚洲漠地林莺、白冠攀雀以及叉唇无喙兰、尖帽草等北京新记录野生动植物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不断涌现。市园林绿化局发布《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 年版)》,开展名录式保护管理。对麋鹿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与繁育,从 38 头扩繁到 3000 多头,在全国各地建立迁地保护种群 40 处,成为世界成功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

  “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和救护单位,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保护和救护野生动物,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野生动物救护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共同加入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列中来,为推动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贡献力量。”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研宣教科副科长张亚琼表示,“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护它们需要人人参与、共建生态文明。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群众增强法律意识,养成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更需要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盗猎、售卖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自 2020 年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持续开展“绿剑行动”“清风行动”“春雷行动”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对涉林涉绿违法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全市还持续开展有害生物防控监测,目前已建立陆生疫源疫病监测站 90 个,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主动预警。林业有害生物三级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完成布设国家、市级、区级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近 6000 个,用于美国白蛾、春尺蠖等 50 余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首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愈发健全,目前已建设园林绿化生态监测站17 处,实现了森林、湿地、绿地等典型区域全要素监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全市还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通过布设固定样点样线,部署红外相机、视频传感器等设备,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地内生物多样性“天空地”一体化监测。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景观(何建勇 摄影).jpg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截至 2023 年底,结合造林绿化工程,已在全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 350 处,并专门营建了各类生物多样性设施。比如设置了 2000多个本杰士堆,因地制宜建设小微湿地 718 处,还放置人工鸟巢 7000 多个、昆虫旅馆近 3000个,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 75 万株,为野生动物营造了更广阔的栖息空间。据了解,北京持续以关键物种为切入点开展栖息地保护工作,为黑鹳、灰鹤、雨燕、大鸨等关键物种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科学有序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栽植动物喜欢的食源植物,营造小微湿地、人造灌木丛等生态保育小区,为鸟类和小动物提供食源、栖息和庇护场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深入挖掘生物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组织开展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到创新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沉浸式体验,带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北京市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共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氛围逐步形成。如今的北京,天蓝水净、环境优美、禽鸟成群,绽放出绿色迷人的生态色彩,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画卷。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受益、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积极争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者、践行者、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守护自然生态、建设美好家园,自觉抵制任何破坏野生动植物行为。要凝心聚力共建保护体系,共享鸟语花香,共绘美丽北京新画卷,向着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不断迈进,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夯实绿色根基。

   厚植生态底色:北京湿地面积达到 6.08 万公顷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基础。湿地是野生动物最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繁殖场所,也是候鸟迁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停歇地和补给站,湿地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生态涵养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愈发丰富。据悉,截至 2023 年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测算标准,北京湿地面积为 6.08 万公顷,其中国土确定湿地面积 0.30 万公顷,湿地归类面积 5.78万公顷。湿地地类包括灌丛沼泽、内陆滩涂、森林沼泽、沼泽草地和沼泽地。湿地归类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全市建立了完善的湿地分级体系,为北京近 50% 的植物种类、76% 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助力北京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aa62c3c9a20b715c120a6565fa9d6ee.jpg

北京温榆河公园

  近年来,北京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实现从注重新建恢复湿地向提升现有湿地质量的转变,按照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分解落实《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制定并发布了《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 有序推进北京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计划积极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修复,2023年重点推进房山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昌平沙河湿地公园、密云水禽保护与栖息地恢复,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设等湿地修复项目,2023 年恢复湿地 741 公顷。“十四五”以来全市已累计恢复湿地 2300 余公顷。

  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布两批市级湿地名录,共计 47 块湿地列入市级湿地名录,总面积达 2.7 万余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4%。全市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十四五时期市园林绿化局将进一步落实《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以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房山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温榆河公园、南苑、密云水禽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等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利用有限空间,加强小微湿地修复,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持续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履行湿地资源监督管理监管职责,提升湿地动态监测监管能力,及时发现、制止侵占湿地和非法破坏湿地的行为,保护好湿地资源。

  文/赵春玲 摄影/何建勇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