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提升安全韧性水平 海绵公园 给北京花园城市建设“兜住了水”
字号:   
2024-08-15 09:00: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大伟表示,“花园城市”作为新时期首都绿色发展蓝图,用《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锚定首都生态建设的“四梁八柱”,更加强调规划引领、科学绿化;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更加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花园城市建设是对森林城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美丽北京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重点提到要不断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加强雨洪管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景观集雨型公园绿地建设,采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建设方式,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同时净化雨水水质。

  7月20日起,北京市正式进入了主汛期,这是北京一年中降雨最多、最集中,且强度最强的时期,也是防汛防洪的最关键时期。7月24日北京部分地区已经有雷阵雨登场,城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平均达到了13.2毫米。

  而在海淀区,有一座能够蓄水、会呼吸的公园,在暴雨肆虐下毫无压力的将巨大的水量“留”住了,不仅不会给城区的水管线路带来压力,甚至还能吸收周边道路的水流,它就是距北京市区最近的自然生态型森林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在去年“杜苏芮”强降雨时期,公园的各项雨洪利用措施也发挥了显著作用,无雨洪山地灾害发生,蓄水池无溢流发生,未给城市带来危害,在众多林场中,损失也是最小的。

02-1.jpg

百望山森林公园低头见绿 远望见山

  20年布局 19个蓄水池   可“存水”11万余立方米

  7月25日,记者来到了这座“海绵公园”,从百望山森林公园东门进入,沿着碑林步行,路旁的一处颜值超高的小微湿地吸引很多游客驻足。仔细观察,里面种植了多种乡土的水生植物:黄花鸢尾、千屈菜……它们长势良好,这里有40余种湿生植物,小微湿地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生态效应。青草绿泊岸,鱼戏动新荷,睡莲浮卧水面,小微湿地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共同勾勒出一幅静谧和谐的生态景象。

  百望山占地246.34公顷,京密引水渠绕山而过,乔木、灌木交错,空气格外清新,百望山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92%以上,素有北京城市氧源之称。同时,百望山属太行山余脉,是太行山延伸到华北平原最东端的山峰,故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美称。

  然而,在20年前,这里的蓄水能力却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百望山森林公园资源管理科张丹丹介绍:“百望山是由一个废弃的采石场演变而来,碎石很多,是一座典型的土石山。北京的降水又主要集中在夏季,雨水来临的时候,山上排水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在旱季,这里又会极度的干旱缺水。当时建设的初衷,就是想把夏季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不让它流走,等到了干旱应急的时候再用,实现雨水资源的涝蓄旱释,形成有雨不成灾,积水化为宝的良好局面。”

  2003年,百望山森林公园开始修建天澄湖,这也是它海绵公园建设的初次尝试。“当时的领导十分重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在天摩沟修建了蓄水塘坝,这就是天澄湖的前身了。”张丹丹介绍。“天澄”这个名字谐音“天成”,意为“此水本为天上来”,“澄”又有澄澈明净之意,是蓄水储水的美好祝愿。天澄湖现在是园区最大的蓄水塘坝,安全蓄水容积能达到8万立方米。集雨洪蓄积利用、缓解城市内涝、提升公园景观等多种功效于一体,给公园带来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不止“天澄湖”能够蓄水,实际上,百望山森林公园共有蓄水池19个!在2017年,百望山利用废弃采石坑地形,在豁口处建筑坝体,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蓄水量3000立方米的崖壁蓄水池。一方面,它可以收集天然的降雨,另一方面还可以存储从黑山扈路、北门等水窖内抽调的雨水。

  2018年9月,百望山森林公园又利用友谊亭东北方向废弃采石坑修建蓄水池,蓄水量达2700立方米。它不仅可以收集周边的雨水,还可以储存从天澄湖抽调的雨水,用于防火灌溉。

  在2015年,百望山森林公园还完成了对百年水系的修复,蓄水量达1475立方米,包括2000米的集水沟修复、476米的百年引水渠疏浚、6个百年蓄水池的减渗防渗处理等,这些都主要用于森林防火应急。

  2023年,在公园3号路一侧山沟内,又新建了3座拦水坝,可以减缓山洪流速、蓄滞洪水,蓄水量可达1080立方米。据介绍,现在公园内规模不一的19座蓄水池,总蓄水量能达到11万余立方米。

02-2.jpg

百望山现有道路的广场雨水控制措施面积达到了1.95万平方米

  利用全透型铺装让更多雨水下渗 并丰富游客体验

  走在百望山的小路上,脚下时而是碎石铺就的“碎石路”,时而是原木铺就的小台阶,走上去十分有意思。“这可不仅仅是为了给游客增加游玩的体验,而是为了让雨水留在这里,采取的能够渗水的控制措施。”据介绍,为让更多的雨水自然下渗,百望山基础设施如园内道路、停车场、休憩区、移动厕所等基本上都是选用透水的铺装材料,透水铺装形式为全透型铺装。

  什么是“全透型铺装”呢?就是铺地地面基础与铺装材料都可以让雨水渗透。这种铺装方式要求将原有地面平整后,素土夯实,然后铺设碎石、透水砖等,缝隙间填土,不能使用任何水泥、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这样才能很好的保留地面的通透性,雨水可通过铺装材料的缝隙渗入地下,回补地下水。

  百望山现有道路的广场雨水控制措施面积达到了1.95万平方米,包括了生态停车场、生态道路等。如2005年改建的东门水泥路面停车场、2006年新建的北门停车场都是利用的是嵌草砖铺装。从2006年到2018年之间修建了1.7万平方米的生态道路。

  上山的路上,一条表面“别致”的生态健康步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介绍,这条健康步道是2012年修建的,全长1758米,建造时采用了砂土垫层找平,铺设透水灰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填砂,雨水就可以通过砖缝渗入地下,走在生态健康步道上平缓舒适,可以缓解登山带来的肌肉酸痛感。

  走在曲径烟深木栈道上,树木蓊郁,木栈道下面有深深浅浅的沟渠,细细的水流流过,“哗哗”的声响和偶尔的鸟鸣相伴,雨后的百望山把“天赐的”水流融进了它本身。据了解,这条木栈道是2014年修建的,长600米,下面利用架空的设计,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地面的扰动破坏,同时保障雨水下渗和水流的通行。

  一路上行还有许多的海绵路、碎石路。海绵路利用粉碎后的抚育剩余物平铺在较为平缓的路面上,被覆盖后道路像海绵一样,有弹性,且吸水、透水效果较好;碎石路也“就地取材”,运用公园内的碎石紧密排列,碎石间用砂土填平,保证路面透气透水。这些路不仅做到了生物质资源的就地回收利用,还能回补地下水,促进水循环,真正实现了材料的运用“取于自然,回归自然”。

  百望山还对园内游客踩出的部分山间小路实施改造,利用间伐下来的原木等铺成台阶路,非常质朴自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丰富特色的道路,像透水砖路等等。

  不仅如此,在公园景点和服务设施建设上也是秉承同样的理念,百望山一共建设了13处架高木休息平台、4处移动厕所,从2018年起,为拓展绿色空间,还开始增加海绵渗水区,开始拆除不必要的硬化构筑物,见缝增渗。

02-3.jpg

百望山绵延的“绿海”

  100余个微海绵体 8处下凹式绿地 小微湿地滞留雨水见成效

  “其实要把百望山这些雨水留下来,当初可是费了不少功夫。百望山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如果遇到强降雨,高陡坡面汇流时间短,地表径流流速快,冲刷力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要避免水土流失的情况,最重要的就是让水流变缓并不断下渗。”张丹丹介绍道。

  为了延长雨水汇流时间,削减洪峰流量,在坡面尤其是高陡坡面及坡长较长的坡面,百望山采取了一些滞水的雨水控制措施。张丹丹介绍道:“我们利用滞水坑、下凹式绿地、台埂式护坡等将水滞留。滞水坑主要建在道路两侧和一些低洼地带,都是就势挖造,有大大小小100余处,形成了一点一点的微海绵体;下凹式绿地相当于把地表改造成类似碟子的状态,可以临时蓄积雨水,绿地内种植耐水淹的崂峪苔草、青绿苔草等,遇到暴雨的时候,即使一时来不及渗透,也可以积蓄近30厘米的雨水,然后慢慢渗入地下,目前这里一共有下凹式绿地8处,约1826平方米;此外,利用修建防火公路时破除原路面的废弃水泥块,对陡峭坡面沿等高线依势修建的台埂,能够阻滞坡面径流,促进雨水下渗;我们还十分注重对原生草本植物如求米草的保护,它们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强滞留径流的能力。”

  “2021—2022年建设的小微湿地,坡面陡峭,几乎无植被生长,为了充分发挥小微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我们充分践行近自然的建设理念,对沟峪湿地进行恢复建设,拆除了原有的水泥等硬质护岸,回填种植土,种植湿地植物,让坡面恢复到透水透气状态,建设过程中对部分容积较大的水池进行减渗处理,对小的蓄水坑塘保留原有状态,形成渗、蓄相结合的海绵体,蓄水量约450立方米,恢复后的小微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先期窖存 后期使用 变水害为水利

  百望山森林公园采取“先期窖存,后期使用”的方式,实现雨水资源的涝蓄旱释,变水害为水利。将雨季蓄存的雨水,在旱季用于浇灌和消防应急用水,将雨洪利用和生态发展完美结合。公园不仅将自身的降雨进行充分收集利用,还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蓄滞空间。

  截至2017年,在公园临近城市道路侧就已经建有了4座储水窖,可蓄积雨水约300立方米,并配有4座泵站。水窖主要收集公园一侧市政道路上的积水,当遇强降雨时黑山扈路与公园相邻部分路段上积水较多,道路积水可汇至公园的储水窖内,然后经泵站抽调至崖壁蓄水池,蓄存待用,有效减轻黑山扈路的雨洪压力。

  后来,百望山森林公园又在竹园内新建了屋顶雨水收集利用装置,收集建筑物屋顶雨水用于园区灌溉。2020年在公园黑山头新建4座储水窖,用于蓄存从天澄湖抽调的雨水用于防火应急。

  多年来,百望山通过点滴积累、不断摸索,用透水的铺装材料让雨水渗入地下,用微海绵体和下凹式绿地让雨水和径流滞留,用蓄水池将雨水存贮,用存贮的雨水进行灌溉和防火应急,逐步形成“渗、滞、蓄、用”相结合的雨洪综合利用模式,把百望山打造成了“会呼吸、能喝水”的海绵公园。

  文/周舒枫 张丹丹

  摄影/何建勇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