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的建设始末
在太行山的最东端百望山,有一片独特的碑林景区,这是老前辈们发挥余热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结晶,它是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筹委会(以下简称筹委会)推动建立的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筹委会的组成人员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干部,他们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不畏困难,精神矍铄地投身于这片碑林的建设。在碑林管理处历任领导的坚守下,建成了全国首家以弘扬绿色文化为主的碑林景区。在这里,每一块碑石都记录着一段绿色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弘扬绿色文化。
缘起——绿色碑林构想
碑林管理处成立之前,百望山原隶属于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前期管理主要由林场统一规划、管理。1986年,原北京市政协常委、市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李莉到房山云居寺参观,萌发了通过刻碑来宣传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李莉同志邀请了原北京市副市长郭献瑞、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旭和原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筠共同组织一次书画界人士的笔会。在笔会上,她与这三位老领导分享了碑刻的构想,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同和支持。随后,李莉同志向市林业局提交了建设碑林的建议,市林业局同意这一创新举措。
1986年4月20日,李莉同志向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提交了提议信,倡导“将国家领导人等发展林业的题词、题字镶碑刻石”。提议旨在更广泛地宣传林业建设的意义和党对林业的政策,提高人们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并教育后代珍惜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赵友福和北京市政府农林办主任白有光均在提议信上批示了拟同意的意见。1986年8月21日,李莉同志向市长办公会提交了《关于将发展林业的题词、题字镌碑刻石的意见》的书面报告。在报告中明确:为了更好地宣传林业建设的意义和党对林业的政策,提高发展林业的认识,教育后人。我们拟将已收集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央领导同志以及社会名人对林业的题词、题字,结合西山森林公园的建设,镌刻在北京西山林场内适当的地方,永久保存。
1986年10月17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第36次市长办公会议审议并批准同意,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的筹建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建设——搭班子 筹资金
1989年,李莉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成立筹委会的设想,得到了与会同志的支持,并成立由李莉、郭献瑞、张旭、李筠等领导同志组成的筹委会。1990年11月3日,李莉同志邀请郭献瑞、张旭、李筠等老干部,以及市文联的刘守家、姚佐亭等在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召开座谈会,讨论文化公园的建设并在园内建立镌刻宣传林业的石碑问题。会议一致认为,建设文化公园首要问题是建立组织机构,并建立两套班子,一套是名誉班子,拟请市里有关领导参加;二是组建一个工作班子,负责建设中的具体工作。1991年初,确定组建以原北京市市长焦若愚同志为主任,李莉为常务副主任,市林业局、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局、市农委农办、市绿化办、市书协、市老年书协等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参加的筹委会,共计22人。同时时任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李锡铭、赵鹏飞、白介夫、王宪等为名誉顾问,启功、董寿平、沈鹏、古元等21位书法家为名誉艺术顾问。筹委会的成立,领导机构的组建和健全,加快了碑林筹建工作的进度。
征集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名人对宣传林业的题词,是碑林建设的基础。筹委会多方联合,征集题词:筹委会主任焦若愚同志通过北京市委向时任中央领导同志寄发了征集信,很快得到了江泽民、李鹏、刘华清、邹家华、李铁映、迟浩田等高层领导同志的题词;张旭、李筠、苏适、黄幕尧等老同志向市书协、市书画院、市政协等征集书画;李莉同志向党政军老同志征集,同时还委托傅涯、潘庆华、路奇、李峰、张侠、李海文、张惠新、俞立、关重尧、庄静、纪希晨、景路、于是之等同志,广泛开展了征集题词工作;筹委会还通过书画会、展览等征集书画作品,如举办毛泽东诞辰百周年纪念笔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笔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书画会、纪念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诞辰一百周年书画会等。在党政军高层领导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从1990年至2000年间共征集各种书法、字画、珍品1145件,其中手迹珍品1008件,手迹复印品137件。
题词题字和书法作品有了,资金哪里来?筹集资金始终是筹委会长期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李莉同志多次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请示。1991年5月29日,李莉同志为争取资金,向时任北京市市长面谈,同年6月3日,以北京市林业局名义向市长报告了碑刻所需经费的请示,8月30日下午市长办公室讨论通过了市林业局有关碑刻所需经费的书面请示,碑林建设工作逐步展开。在随后90年代的碑林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得到市财政、市林业局、首都绿化办、海淀区绿化办、林业部的大力支持,同时碑林还收到北京市各区县林业管理部门、市(局)属国有林场的捐款。在李莉同志带动下,社会名人和林业单位干部职工个人也积极捐款,集资计78万元,全部用于碑林建设。
推进——为碑林发声 促发展
1992年11月26日,碑林筹委会在市林业局召开碑林筹建工作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等19家新闻单位共 24 名记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发布会由焦若愚主持,李莉、傅涯、赵友福等人参加,会上焦若愚指出:建设首都绿色文化碑林意义重大,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后人的伟大事业。为了记述首都林业建设的成就,宣传林业的重大意义,把老一辈革命家、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知名人士对保护环境、绿化美化首都的题词和各界人士颂扬首都绿化的诗文镶刻成碑,流芳千古,教育后人,成为发展林业的传世之宝。11月28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刊登了碑林消息,经新闻界的宣传提高了碑林知名度,促进了碑林建设。
1993年,经碑林筹委会研究决定,碑林工程建在百望山。碑林主体工程启动之前,北京市林业勘察设计院帮助做了碑林的总体规划。时任西山林场党委书记、筹委会组员刘明义负责指导施工。他亲自参与了从总体布局到规划设计,从石料选择到订购运输,从珍品影印到版面设计,从指导施工到碑刻镶嵌等一系列工作,完成了“绿化祖国”碑亭、碑馆、碑廊等工程,为碑林的初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10月28日,作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市委、市政府在百望山景区首都绿色文化碑林举行了毛泽东“绿化祖国”碑亭落成揭幕式。会议由市委秘书长段柄仁主持,市委副书记李志坚讲话,参加活动的还有毛泽东亲属邵华、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市林业局局长李永芳。李莉同志介绍了碑林建设成果及发展设想,让媒体更加了解碑林建设,助推碑林发展。
为了进一步宣传碑林碑刻,筹委会经过整理拓片、照片翻版、向作者发作品出版通知书等积极的筹备工作,选编了三百余件书法碑刻作品,编辑出版了《绿染神州——首都绿色文化碑林墨迹选》,并于1995年3月29日在碑林举行首发仪式。筹委会主任焦若愚在首发仪式上讲话说:我们退下来的老同志在上级的支持下办了这件大事,北京是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古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新的东西需要我们创新,我们要多动脑筋办好绿色文化碑林。《绿染神州》出版发行4000册,扩大了碑林的影响力。 2012年,焦若愚同志参加党的十八大时,专门制作了木质微缩碑林送给参会的代表,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碑林建设。
1992年碑林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精心设计的碑刻镶嵌在森林公园内的各个景点,经过林业人的共同努力,成为市民登山感受绿色文化的好去处,游客量不断创新高,知名度进一步提升。1996年1月,经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北京市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管理处,主要承担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管理工作,自此有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碑林的管理,首都绿色文化碑林工作不断发展,走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碑林管理处现有碑刻1200余幅,展现了我国丰富的绿色文化底蕴,现如今碑林管理处已经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先后被评选为:“中国森林氧吧”“首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北京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景区”“受网友喜爱的山水风景区”,是广大市民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森林体验、休憩观光及健身运动的理想场所,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范例。
文并图/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管理处 姚爱静 何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