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登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你不知道的树木文化(四)道德情感篇
字号:   
2022-10-26 16:50: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在个人的道德品质构成中,道德情感具有三种作用:即能以某种情绪状态,表明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宜性的评价作用;即能以某种情绪倾向,强化或削弱个人对某种道德义务的认识和实践的调节作用;即能以特有的情绪形式如表情、动作,向他人传递其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或从他人的某种情绪形式获取自己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的信号作用。

  在我国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与树木不论在道德方面,还是在情感方面都结下了许许多多的不解之缘。

  爱树爱己爱后代爱护环境做表率

  在古代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对于百姓砍伐树木,不是直接加以干涉,而是委曲晓导百姓,脾其知非时滥伐,足已伤其私德。故《礼.祭义》"树木以时伐焉,断一树,不以其时,非孝也。"因"不孝",在古代被列为"十恶不赦"的"十恶"之列,百姓则不会因此伤"私德"而轻易破坏山林。

  在民间特别是一些偏僻原始或少数民族地区,有时用族规或村规民约或用一些儒家思想教育当地老百姓比用法律教育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如果一个家庭因破坏树木或山场,被扣上"不孝"的头衔,那么这个家庭的名声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轻则"无人和他们来往",重则"影响后代的婚姻以至就业、家业的发展",为此,谁也不愿意因此去破坏山林,背上"不孝"的骂名。但这里也并不是说法律不如族规,而是说在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用这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老百姓为了不伤害其家族及后代的发展,把破坏山林的后果与其切身利益挂起勾来,使其保护树木变成一种自觉,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办法,比起我们现在制定的各种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法规与老百姓切身利益联系不太紧密要好很多。

  所以,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制定法律法规,一定要和大家的切身利益挂钩,否则,我们政府部门提的要求和规定,也不能引起老百姓的重视,执行起来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让人们感受到一旦违法,就会伤及其个人以及家族、后代的利益了,他们才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定,讲大道理,他们是听不懂的,也不会自觉遵守的!

  "母子合抱似羔羊跪乳"彰显中华孝道

  千年古槐在北京并不希奇,像槐中槐这样的"树中树",在北京还有很多株,如中山公园的"槐柏合抱",那是一株古槐和另一株古柏相拥而立,长在了一起;还有昌平区的一株"槐抱椿",是一株国槐树上长出一株臭椿树;还有密云区的一株"槐抱榆",是一株古槐上又长出一株榆树……但都没景山槐中槐这样的美好寓意。

  近观槐中槐,只见母树主干早已朽空,西南侧的树干也蜕皮迸裂,有趣的是,不知何时,在朽空的树干中又生出了一株小槐树,形成了既是"槐中槐"又是"怀中抱槐"的独特景观。

  母树怀中的小槐树,中部弯折,看上去酷似一头跪乳的羔羊。羔羊跪乳,语出古训《增广贤文》,原文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后以"跪乳"喻指孝义。因此,槐有着"孝道"的喻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其旁建永思殿。清顺治至光绪朝,多位帝后的梓宫,曾停放在寿皇殿和观德殿内。据《燕都丛考》(清·陈宗蕃)记载:"永思殿,为列代苫庐地。凡临瞻谒日,必于永思殿传膳,办事,盖孝思不匮意也"。孝思不匮,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如今,这株奇特的古槐在园林绿化部门与古树养护单位的共同呵护下,越发的茁繁茂。她就如同一位历尽沧桑的老奶奶,静静地守望着古老的景山公园,向游人述说着中华民族感恩报恩的孝道文化。

  折柳送挚友枝枝总关情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些文人墨客历来就有"折柳送友"传统。"折柳送友"有两个解释:一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想把挚友留在身边,不愿挚友走的意思。

  另一层的意思是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离别的人,到了异地后,要随遇而安,并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赋予了更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同时也把朋友间深厚的情感、友谊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关"折柳送友"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如:

  (一)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在唐代,更有几位著名诗人也分别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句:如李白的"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说的是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

  又如白居易的《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的《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等等。"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但在古代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中最能感动我们的诗词,我认为当属宋代聂胜琼写的《鹧鸪天o寄李之问》了。聂胜琼,北宋京都名妓。故事讲述的是李之问在长安任职时,在青楼中和聂胜琼一见钟情,后赶赴京师听候调令需要马上回家。李归家分别后五日,她以《鹧鸪天》词寄之。李妻见词而喜,助夫娶回为妾。《全宋词》存其词一首,即《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要不是她写了这么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词,恐怕到现在也不会有人知道宋朝还有这么一名写词的女子。

  品味这些宋朝女子的词,不仅能真切地感受到有一种人文精神在传承,其实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还可以读到她们的一些情感故事。我想,我们只是隔了时空在对话,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是完全可以通过文字的感染,心灵的传递,来达到一致的。一句"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就把聂胜琼对李之问依依不舍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不能不赞叹我们的先人是何等的聪明。

  (二)在现代,"折柳送别"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2022年2月在北京冬奥会上,我们见证了太多的感人瞬间,有夺冠的喜悦,真挚的祝福,也有离别的不舍……!来时迎客松,别时赠折柳,就是中国式浪漫,惜别怀远,折柳寄情!太感人了!真心感叹中华民族底蕴深厚及惊才绝艳,这样的国家注定会屹立于世界,生生不息万古流芳。

  总导演张艺谋在采访中表示,从里约奥运会开始,为了缅怀逝者,出现了"缅怀环节"。在平昌奥运会,韩国用了类似葬礼的形式;在东京奥运会,日本则用了"物哀文化"。而我们选择了"折柳送别"的意象。寓意是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一切都要向前看!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纪念。

  有很多人称:旷世盛会,精妙绝伦。温情脉脉,难舍难离。我们还依稀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更含蓄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我大中华的文化底蕴、文化魅力!

  古树留胜迹思情代代传

  凡是从山西迁徙到全国各地的人,一提起"问我祖先来何处?"时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山西洪洞大槐树"。可见树木与家国情怀、与个人乡愁是多么的浓厚啊!

  据史料记载,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兵乱水旱蝗灾瘟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朱元璋决定采纳重臣提出的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那么要迁移众多人口得从哪迁移呢?经过反复调查,发现在山西洪洞、运城等地区存在大量人口,可以作为主要的移民对象。因为那里土壤肥沃,常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是在其不远的运城南部还拥有一个巨大的"盐池"(现在位于运城市南1公里、中条山下,涑水河畔。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内陆盐湖,同时也是我国食盐的重要产地,现开发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因为自从人类发现"盐"在人们的饮食中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为争夺这一宝贵资源而战争不断。据说当年黄帝与蚩尤两个部落族群就是为了争夺这个盐池发生了激烈战争,最后蚩尤战败。正是因为洪洞、运城等地区具备上述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地理、气候优势,才引来全国众多的人集聚到这里生存繁衍,甚至造成了人口过剩的局面。

  但从这么好的地区向外迁移人口,老百姓肯定都不愿意搬走的。那怎么办呢?因此,朝廷意识到靠强迫一招肯定不行,于是就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先迁移的就多给钱给粮给牲畜给粮食种子,后迁移的不但少给还要给予严厉处罚。为了避免迁徙走的人偷偷跑回来,当时规定,成建制迁走的村,不允许到迁徙地后再用原来的村名。但为了鼓励搬迁,先搬迁的可以用山西的一个县名命名村名(如现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的名字就是来源于山西省的长子县的县名);同时一家几个儿子迁徙后不能在一个村,也不能姓一个姓。久而久之,一代又一代过去了,人们也就忘记了原来从山西何地迁走的了。但大家都记住了祖辈说过的当时办理移民搬迁手续的地方有个寺庙(实为广济寺,是当时官府设立的移民办事处),但寺庙具体叫什么名都想不起来了,能想起来的就只有寺庙里有棵巨大的槐树(据说此槐栽植于汉朝,现广济寺内的槐树是汉槐死后重新栽植的)。因为槐树全国各地哪里都有,所以后代再问祖先在山西哪里时,就只能都说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据统计,自明洪武年间即1370年至明永乐15年(公元1417年)的近50年间,共向各地迁徙人口18次。现在全国21个省市从山西洪洞迁往全国各地的人有881个姓氏。

  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歌谣: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村村槐树连成片,证明同根又同源。

  北京大兴《长子营史》记载: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这些都佐证了以上史料的真实性。

  现在每年到山西洪洞县寻根问祖的人络绎不断,正所谓:古树留胜迹,思情代代传啊!

  睹物思人为官之道"为人民"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此句出自千字文,讲述的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同父异母兄弟周召伯衷心辅佐周成王并一心为民解忧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召公主陕西,召公悉心奉行文王德治思想,办事崇尚简朴之风,他时常巡行乡邑亲自处理民间纠纷。为了"让老百姓少跑路、少花钱、少去到衙门打官司",周召伯曾在陕西岐山县刘家塬村(也有说是在湖南上甘棠村)甘棠树(杜梨)下办公断案,以宣扬周文王的德政,深得百姓爱戴。民思召公之德,不敢砍伐甘棠,后人怀念召公德政,思其德而爱其树,连他在下面办过公的那棵甘棠树也予以保护,不许任何人砍伐损坏。周公伯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远被后人传颂。这便是"存以甘棠,去而益咏"的具体含义。

  另据《史记索隐》载:"召者,畿内采地,奭始食邑于召,故曰召公"。邑志:"召亭去城八里,士人谓至今有召伯甘棠树。"…召公之明德远矣,爱绘此图以志景仰。为纪念召公,后人在甘棠树旁修建召公祠,祠内存有慈禧太后题词、光绪皇帝御赐的"甘棠遗爱"匾额一块,这也是成语"甘棠遗爱"的典故由来。

  周公一心为民解忧的故事,至今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符合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党宗旨,也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希望我们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把人民当成"上帝",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充分理解"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真正含义,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当成口号,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切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做人要有铮铮骨做树就为"松竹梅"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科属,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

  《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方知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它道出了真正高尚的品格,要经过一系列严酷的考验才能被识别出的道理。

  松: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它,苍翠遒劲、生命力顽强,给人以阳刚坚毅之感。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松,已然成了高贵、坚贞、长生的代名词。

  竹: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它宁折不屈,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周天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便是它的写照。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爱、可贵!同时也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

  甘作忠臣不二主,誓死不当亡国奴

  人们都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那是在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持汉节到匈奴,解救被扣压的汉朝使者。但匈奴单于不但没有释放人质,反而又扣押了苏武并想让苏武为他所用。虽然用尽酷刑,苏武也未屈服。单于没办法,最后被单于流放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放羊并说等公羊下小羊羔再放回中原,还对汉武帝谎称苏武已死。苏武整整在匈奴滞留了19年,吃尽了人间疾苦。出使时苏武刚刚40岁,而回到汉朝时,已年近花甲,头发、胡子全都白了。在他回到长安时,他也没忘了拿着那支已经掉光了毛的汉节,让人无不感动,都交口称赞他是真正的大丈夫!为了表示对苏武的崇敬,现在的蒙古部分地区,还有把一棵枯树当作他们的图腾以示崇拜苏武甘作忠臣不二主,誓死不当亡国奴之意。

  另外,现在世界各国都互相派官员到各国负责相互间各项联络事物,我们把这些官员称为大使,进驻后要递交国书,都是始于汉朝。只不过那时官员手中拿的是代表国家权力的"节杖"不是国书,那时叫"使节",现在叫"大使"罢了。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