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北京将建森林步道1000公里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建设森林步道1000公里。市园林绿化局和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北京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初步提出了北京森林步道的建设方案。3月3日召开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周庆生介绍,1000公里的森林步道包括1条100公里串联山区平原的森林游憩道、10条森林马拉松步道、100条10公里健身步道、1000条3至5公里的迷你步道。北京森林步道依托山区森林资源,以自然踏成的小径为建设基础,为市民提供以徒步为主的线性通道。通过森林步道的建设,使现有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连通、服务功能更强,满足市民的休闲、健身功能,让市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增加大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借鉴国外步道发展经验,推进中国森林步道建设
为推动我国的森林步道建设,2017年,原国家林业局开展了国外国家步道的研究,出版了《国家森林步道--国外国家步道建设的启示》一书。步道建设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尝试单条步道即阿巴拉契亚步道的建设并取得了成功。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步道系统法案",有效地促进了国家步道系统规范化、规模化、快速化的发展。在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持续建设了一批具有鲜明特征的步道。步道总长超过8.7万公里,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风景步道和国家史迹步道的长度超过1600公里,跨越州域甚至连绵数个、十数个州。步道已经成为了美国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健康事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国家步道源于1949年"国家公园与通往乡村法案",明确了设立国家步道的相关法令机制。1965年,英国官方设立第一条步道--奔宁步道,该步道的建立代表着英国人民在争取自由漫步荒野权利的运动中取得了胜利,荒野徒步成为合法行为。之后,又相继设立了其他14条国家步道,建立了总长度超过4000公里,纵横英格兰岛的国家步道系统。其中最长的步道为西南海岸步道,约1014公里。这些步道联通了英国最美的自然风景和最有价值的历史遗迹,与高速公路一样,被视为英国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除美国、英国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法国等国家也已建成相对完善的步道体系。在欧美国家,国家步道已经成为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肩负着生态教育、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服务、经济增长等诸多使命的自然与文化综合体。欧美国家的国家步道建设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在政策法规制定、部门协调、组织管理、资金投入和线路布局上,依赖于"国家主导,顶层设计"、"国家推动,地方建设"。从各国步道发展历程来看,在国家宏观政策与管理层面上做得越早、越充分的国家,步道建设的品质也越高。发动社会团体和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投入到步道的建设、维护、保障之中,也是国家步道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国家步道发展的经验,我国也于近年来探索构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森林步道。截止到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先后公布了3批12条国家森林步道,分别是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武夷山、罗霄山、天目山、南岭、苗岭、横断山、小兴安岭、大别山、武陵山国家森林步道,沿线途经20个省份,全程超过2.2万公里。其中,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通往北京。穿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京段长度180公里,涉及延庆、昌平、海淀、门头沟和房山五区。徒步者沿自然小径、古道欣赏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美景,体验荒野,在行走中亲身感受自然荒野之美、人文之美。北京诺兰特生态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燕表示,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要体现生态系统原真性,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保护。她说:"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保护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利用,造福子孙后代。利用使民众形成对保护的认识和自觉性,为保护注入生命力。保持森林步道的自然荒野性及原真性,向百姓展现森林的自然之美是我们建设森林步道的初衷。国家森林步道根据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干扰程度分为荒野区域、近自然区域和城镇区域,三种区域的人工建设强度是不同的,比如在荒野区域建设强度很低或几乎不进行开发建设。同时,保持步道的自然风貌,控制指示牌、露营点、庇护所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森林步道开发建设只有多利用现有道路和设施,秉承'少建设、轻建设、多利用'的宗旨,才能平衡好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
国民户外游憩需求增长,森林步道建设意义重大
按照国家林业局2017年6月5日颁布的行业标准--《国家森林步道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定义,森林步道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主要依托,以徒步旅行为主,也可以利用其他非机动方式通行的带状休闲空间。在2019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明确将森林步道纳入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确立了森林步道的法律地位。《规范》定义了国家森林步道是指穿越著名山脉和典型森林,邻近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区域,是长跨度、高品质的以徒步为主的带状休闲空间。这一概念,体现了森林步道体系的两个核心功能,即串联各个高品质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纽带和跨越各个高敏感度自然、人文景观区域的生态廊道,这是森林步道体系与传统景区游步道系统的根本区别和特色所在。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于户外游憩的需求,长距离徒步穿越森林,享受自然风光成为了很多人放松消遣的首选。据初步统计,各类相关户外俱乐部超过1000家,户外运动爱好者达1.3亿人,其中每年的长距离徒步穿越人群在500万人以上。国家森林步道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森林步道建设的主体在山区、在林区,可以很好地发挥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优势。沿途欣赏国家美景,感受森林的魅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建设国家森林步道意义重大。首先,国家森林步道可以塑造国家的形象。国家森林步道大跨度跨越以森林为本底的名山大川。为民众提供走入森林、体验自然荒野、欣赏国家美景的线性长程通道。长距离的国家森林步道作为美丽中国山脉、林脉和文脉的具象化载体,如同长长的绿色项链,将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高等级的遗产地串联,具有强烈的国家代表性,展现大国风范,塑造国家形象。跨越国境的森林步道,成为中国与世界生态联通的"一带一路"。
其次,国家森林步道可以建设生态的长城。国家森林步道是徒步者用脚步踏出的国家地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步道系统整合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国家美景与自然文化遗产,构建线性的生态大动脉,是国家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森林步道维护人与森林的和谐美好关系。拉近了这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景观和民众的距离,让人们有机会走入森林、荒野,欣赏自然之美,继而热爱自然、热爱荒野,保护森林与荒野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子孙后代留下原真的自然遗产、生态财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留出生态空间。
再次,国家森林步道可以拓展森林旅游。当前,我国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森林旅游地布局已基本成型,通过国家步道建设,可以把这些区域以及其他自然和文化旅游地穿成线、织成网,既有利于促进相邻旅游地之间的协同发展,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又有利于整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元素,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最后,国家森林步道可以落实森林惠民。为民众提供亲近森林的通道徒步作为日常休闲的活动,有利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步道所穿越区域森林植被密集,生态环境优良,具有森林散发的植物精气和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空气清新,在森林中漫步,休闲、清肺、康体、养生、运动,可减轻现代城市人群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强健身心。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由国家森林步道拓展至周边村镇,步道所通向的遥远角落往往是经济发展滞后的贫穷地区,在这些大山区、大林区,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富集。国家森林步道可以带动这些边远乡村,通过提供独具地方特色的农林特产、乡村休闲服务,让老百姓致富。
市级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共建北京最美森林步道
北京森林步道,就是要在市域范围内,将著名的山川河流、森林湿地,以及历史古迹、文化风俗等具有区域性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通过现有的古道、山野小道等串联起来,打造大尺度、多类型的生态空间,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户外游憩体验。优越的建设背景、丰富的资源基础、良好的线路基础、巨大的市民需求等,是北京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北京森林步道建设具有可实现性。但同时,推进和落实森林步道建设,北京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与挑战。"森林步道建设可以粗略地分为硬建设和软制度两个方面,硬建设涉及选线、建设和维护,软制度涉及规范、管理和运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处沙海峰副处长说,"森林步道通常建在山区、跨线较长,会涉及多个城区,沟通协调难度较大。此外,森林步道建成后续的管护和运营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只有多方参与配合,森林步道才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森林步道的建设需要长期维护,需要设置森林步道的支持保障系统,配套外部服务设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北京森林步道建设应采取自上而下方式,由市级层面主导推动,相关区配合落实。从做好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编制相关的技术规范、逐步推进森林步道建设、开展森林步道示范建设以及探索森林步道运营管理模式5个方面着手推进落实,以实现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的建设目标。
保障安全是森林步道建设的前提。对此,北京诺兰特生态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燕讲解道:"在规划设计上,森林步道的安全主要考虑生态安全和徒步者安全。在生态安全方面,森林防火是保障生态安全的第一要务。在防火戒严期,要设置标牌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在设计选线上,应最大限度避免对生态的扰动,保持现有生态格局,避开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野生动物迁徙廊道等。步道建设提倡依山就势、就地取材,不提倡大兴土木进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在徒步者安全方面,在选线上避开地质灾害频发区,靠近灾害频发区的地段设置备选路线能够让徒步者绕道而行。此外,步道会为徒步者提供标牌、露营点和庇护所。标牌包括步道说明牌、步道方向指示牌、步道管理牌三类,主要设置在步道的起点、节点及沿途线路。不同标牌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管理牌中的警示牌,可以提示徒步者关注森林防火期,提醒徒步者关爱动植物、避免误入生态敏感区,从而降低徒步者对自然保护地的人为影响。再如方向指示牌,一定是简洁而一目了然的,使徒步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捕获到所需信息。总之,标牌设计遵循以徒步安全为导向、野外高辨识度为要素的原则,最大限度保障徒步者人身安全。"
据悉,北京计划于今年落地100公里的森林步道。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已规划筹备了首批的5条森林步道,其中京西林场森林步道已经完成建设,届时将免费向公众开放。沙海峰副处长介绍,京西林场森林步道呈现近自然状态,充分展现了自然荒野之美。建设维持了步道的自然风格,保留了步道周边的自然风貌,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将矿区迹地景观和森林资源景观融合,突出京西林场森林步道的特有景观。优先利用古道、林区道路、废弃道路,保持沿线原有风貌,与临近古村落、特色村落等联通。最后他表示,步道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京西林场森林步道将在完善好安全工作后,尽快与市民见面。
"北京有着优渥的山区资源,市民也有强烈的野外徒步需求,建设森林步道是大势所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张燕说,"作为首都,相信北京森林步道的积极稳步推进,一定会成为全国保护利用、自然教育、市民休闲旅游,以及国际化的典范。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北京森林步道,一睹首都步道风采。"
文/孟子卓
摄影/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