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登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破解进化论密码 北动研学课程等你来!
字号:   
2025-04-10 10:20: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动物园始建于 1906 年(清光绪 32 年),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动物园。这里不仅是 430 余种野生动物诗意栖居的家园,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生命教育殿堂。每年 900 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让这座百年园圃以它独有的方式,在都市森林中续写人与自然的故事。

  这里是“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在这里,动物文化与保护主题实践、感受传统动物文化、“探秘北京动物园”深度体验和“走进北动”四大系列科普活动常年开展。

  2024 年,北京动物园管理处科普馆保护教育班班长邓晶获评“光荣的首都园林绿化人”称号,由他带队的北动科普教育团队,以大爱精神与创新理念为驱动,多年来,致力于动物保护教育事业,为首都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团队开发的“生态环境与动物行为”系列课程,以达尔文进化论思想为核心设计 15 门研学课程,涵盖动物的取食、繁殖、节律、防御、伪装等五大行为研究。

  同学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感知千奇百怪的动物世界。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大胆求真的科学态度。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引导青少年参与动物保护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2025 年,北京动物园“生态环境与动物行为”主题研学课程全新升级,延续每月一主题、周末双场次的沉浸式探索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324142215.jpg

  课程优势

  1. 精准对接教学大纲,立体培育科学素养

  首次实现动物园公众教育课程开发与中小学教学大纲相结合,在课程开发阶段注重传播科学思想,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核心科学素养和跨学科思维,实现课程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提质升级。

  2. 三线贯通研学场景,实验激活思维动能

  首次针对研学主题课程,设计了一条场馆研学路线,两条园区探究线路,形成了“展厅—课程—园区”三位一体的课程构架。引导学生深度解析动物的行为多样性及其内外驱动力,完善校内外协同教育的研学课程开发机制。通过激发探索思维,结合互动实验与科学观察提升学习趣味性及实效性。

  3. 动态教具活化课堂,多维交互深化认知

  自主研发课程配套教具,通过触觉互动与动态演示强化知识转化,显著提升学习兴趣及行为认知深度。配套购置专业实验器材,构建可操作、可验证的科普探究场景。

微信图片_20250324142243.jpg

  4. 全园协同创新模式,多重保障课程品质

  创新“全园科普 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形成由科普馆专职科普人员负责研学活动全程管理,志愿者担任安全员及助教,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科学讲解的运行模式,确保课程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研学课程矩阵

  取食行为

图层 33.png

  1、大熊猫的“第六指”

  对展区内的大熊猫骨骼标本进行观察和知识学习,了解大熊猫和亚洲黑熊抓取食物时的差异,分析大熊猫伪拇指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认识大熊猫伪拇指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2、千奇百态的鸟喙

  对展区内鸟的头部模型、鸟类标本等进行观察比较,对比不同鸟喙间形态特征,找出不同鸟喙间的区别和联系。

  3、牙齿与食物谁选择了谁

  对五纲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头骨进行比较学习,观察不同动物头骨标本中牙齿的特点及取食类型。

  繁殖行为

  4、两栖?爬行?怎么分得清?

  对展区内的青蛙生长过程模型、扬子鳄标本进行观察和学习,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卵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进一步认识陆地动物羊膜卵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5、鸟类典型孵化形式以及鸟类孵化过程

  对展区内鸟卵模型进行观察学习,加深学生对鸟卵形态多样性及结构组成的认知。

  6、飞行的建筑师

  观察和比较不同鸟类巢穴的模型和标本,了解不同鸟巢在形状、材料和位置上的差异以及与环境的联系。

  7、神秘鸟卵世界

  对展区内的鸟卵标本进行观察,了解不同鸟卵在形状、质量、颜色等特征上的异同。

  节律行为

  8、垂直迁徙的金色羚牛

  对羚牛标本进行观察,通过认识羚牛的栖息环境特征,了解植物的垂直分布,加深学生对羚牛不同季节中食物的变换所表现出在不同海拔迁徙运动现象本质的理解。

  9、冬天到了怎么办

  了解冬天里不同动物的越冬行为,直观而深刻地理解动物冬眠行为背后的原因。

  10、夜晚的精灵——动物的夜行性

  了解夜行性动物的典型特征,加深学生对动物感官重要性的认识,感受科学的乐趣。

  防御行为

  11、动物中群体防御的策略

  理解保护色、具有善于挖掘的足对草原犬鼠的意义,认识团队协作对于动物抵御天敌的重要性。通过互动课程,加深学生对动物群体防御行为的认识。

  12、奔跑吧兄弟——食草动物防御行为

  学习食草动物的生理特征,了解它们如何适应快速奔跑,探究大型食草动物的奔跑能力以及生理特性,进一步认识它们与捕食者的协同进化关系。

  13、角斗士——探寻食草动物角的秘密

  对展区内悬挂的食草动物标本进行观察,通过角的外观形态,使学生认识到食草动物角在形态上的多样性,了解角在发挥防御及攻击功能方面的作用。

  伪装行为

  14、美丽的花纹——动物身上的保护色

  对动物保护色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动物体色的认识及探索兴趣,增强学生保护动物和维护自然界的物种多样性的意识。

  15、伪装大师——昆虫的拟态

  激发学生对昆虫拟态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昆虫拟态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中进化思想的体悟。

  跟随笔者,亲历自然教育课堂

  大熊猫的“第六指”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更是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它们的保护就脱离了单纯的“物种抢救”阶段,逐渐从单一物种的保护策略向生态系统保护转变。如今,在北京动物园的科普课堂上,孩子们正在探索大熊猫独特的适应性特征——“第六指”!

大熊猫 (4).jpg

  课程导入:大熊猫的进化史

  大熊猫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八百万年前的始熊猫,那时的它们还是食肉动物。然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熊猫逐渐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食性也发生了高度特化,从食肉逐渐转变为以各种高纤维低能量的竹子为食。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它们的消化系统上,更在它们的身体结构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观察环节:教具与视频实证

  课堂上,老师通过大熊猫的头骨道具以及掌骨教具,向学生们解答大熊猫食性转变的进化特征:低能耗代谢适应、肠道微生物助消化、宽大颧弓和臼齿利于咀嚼以及独特的伪拇指(桡侧籽骨)帮助抓握竹子。

  除了使用特制的教具,老师也通过大熊猫和其他熊类的“吃播”视频对比,向孩子们揭示大熊猫抓握竹子的秘密武器——伪拇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指”。这根加长腕骨,不仅帮助它们轻松获取食物,更是大熊猫适应环境、生存繁衍的重要进化特征。

  随着课程的深入,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解析进化背后的逻辑:内因是进化本能驱使,外因是幼崽通过向母亲学习掌握取食技能。内外因共同作用,使大熊猫成功适应了以竹子为主的食性转变。

5d68a57f46fb57301006b8ab907b68a0_.jpg

  从课堂到行动:大熊猫的生态保护

  在这次科普课堂上,孩子们系统掌握了大熊猫的演化历程与生存智慧,更建立起对野生动物保护及生态平衡的深刻认知。作为保护先锋,北京动物园不仅致力于动物保护教育事业,还积极参与到大熊猫的生态保护工作中。通过科普教育,深化公众对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理解,持续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唤醒全民保护自觉。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护地球生物多样性,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自然家园中永续繁衍。

图层 2.png

  千奇百态的鸟喙

  人类进食主要靠嘴巴里的牙齿,不同人的牙齿外形结构特征基本一致。而鸟类没有牙齿,它们只有鸟喙。喙是鸟类上下颌包被的硬角质鞘,起到哺乳动物嘴唇和牙齿的作用。那么鸟喙的形态特点都一样吗 ? 不同鸟喙对应食物类型及取食效率上有什么差异呢 ?鸟喙只能用来获取食物吗 ? 鸟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喙部发生了哪些变化 ?

自主研发的鸟喙教具.jpg

自主研发的鸟喙教具

  展厅初探究

  课程开始,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展厅内,仔细观察和对比不同鸟的头部模型及标本。学生们根据展区说明牌文字填写鸟喙观察记录表,老师则为大家讲解它们的食物种类及取食行为。比如,啄木鸟的鸟喙很短,它通过敲击树木凿出洞来吃虫子。鹦鹉和金雕的喙都像钩子,但它们的食源分别是浆果和肉,从细节上看两者的喙并不相同。鹦鹉的喙上窄下宽,吃饭的时候像个勺子,可以保证汁水吃到嘴里,而金雕的下颌则较窄,以便于把食物撕成窄条。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不同鸟喙形态特征不同,不同鸟喙取食食物类型也不相同。

  模拟探究实验

  随着展厅参观结束,老师又带领大家开始了“1分钟内拾取‘食物’”游戏。在真实体验了同种鸟喙在取食不同食物时的效率过后,老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到底是鸟为了取食而进化出不同形状的喙,还是因为不同形状的喙而改变了取食特征?

  实际上,这个问题达尔文已经给出了答案,他通过观察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一种雀发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根据食物大小形状、取食方式不同,鸟喙的取食功能也在发生适应性改变。

  课程启发

  课程很快到了尾声,通过一系列实践和探索过程,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鸟喙知识,还能够理解鸟类取食行为背后的科学内涵。生活中,如果常常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带着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也会发现科学的奥秘。

  社会效益

  2024 年,北京动物园“生态环境与动物行为”主题研学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参与服务建大附小、交大附中等学校“双减”工作,课程一经推出便受到了中小学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以研学、实践课形式为展览路第一小学、金台书院小学、教育学院附中、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等学校在园区场馆开展活动,累计服务约 1400 人次。以专家讲座形式,在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为青少年开展“动物生肖文化”“有趣的动物行为”系列讲座,累计服务 800 余人次。

0e1e85b7be98b1023007259c5f7b093.jpg

  未来,北京动物园将围绕自身资源优势,构建北京动物园特色品牌活动,推进动物园教育资源社会化,与学校、社区紧密联系,推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和中小学校外实践活动常态化、规模化,全面服务首都青少年“双减”工作。

bc1e39ebbcc54c9a23a2bfe23a4b99c.jpg

  如何报名参与北动研学课程呢?

  参加年龄:9-12 岁

  课程时间:每周六、日 9:30—10:30

  报名方式:课程采取预约制,“北京动物园保护教育”微信公众号是课程报名唯一平台。

e475eb886a49d42675d64b729c90ce1.jpg

  文/丛岭 张岳青  供图/北京市动物园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