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疗养 寻找人与自然的联结
盛夏六月,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抬头看到高楼大厦、建筑,感受到身边的车水马龙,心境和情绪也不自觉的产生“加速度”。
与城市的燥热喧扰不同,位于长城和居庸关之间的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凉爽惬意,暴马丁香的香味打开了每个人的嗅觉,伴随着“吱吱”的蝉鸣和清脆婉转的鸟叫,连片的绿色涌入视野。
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有限公司、《绿化与生活》杂志社大力支持的“花开北京·八达岭森林轻疗愈”亲子森疗体验活动在这里开展。8组亲子家庭在活动中学习了关于自然的科普知识,切身体验了森林的疗愈功能,为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首都花园城市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大家正在八达岭森林体验馆趣味探秘
“疗”为核心,森林疗养需“认证”
你的“自然名”叫做什么?有人叫做“浪花”,因为“她”自由激扬;有人叫做“小草”,因为“他”韧性十足。这场亲子森疗体验活动从“取一个跟自然相关的名字”开始……忘记姓名、忘记年龄、忘记身份,只去做自然中的一部分。
“森林不说教”是森林疗养师们常常说起的理念。从走入自然的那一刻开始,人们就与这里产生了新的联结。大自然有无穷的接纳作用,“她”通过隐喻改变人们的认知,以联结使人放松,开展想象创作来实现情感表达……
森林疗养的内涵是以“疗”为核心的替代治疗方式,同时以“养”为外延与森林文化体验相结合。它是一种利用特定森林环境和林产品,在森林中开展森林静息、森林漫步等活动,实现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目标的替代治疗方法。森林疗养促进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心理咨询领域所认可。
与森林康养不同,森林疗养需要对森林环境进行认证,疗养课程需要得到医学证实,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森林疗养师带队。“最早是在2010年,北京市陆续组织翻译完《森林医学》《森林疗养学》《森林疗养与儿童康复》等著作后,将‘森林疗养’这一理念和实践引进北京。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政府不断扶持,邀请日本、韩国等专家讲学,选派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外考察和培训,培养了五批的森林疗养师。森林疗养师在疗养过程中就是人们回归森林家园的桥梁和脚手架,利他精神是森林疗养师首要的和必备的品质。”张秀丽老师介绍道。
张秀丽老师是国内首批森林疗养师,也是北京市森林疗养师培训讲师。“通过2年时间的学习,40多门网课的培训,五天四夜的实操,我们成为了第一批森林疗养师。”据张秀丽老师介绍,森林疗养师需要掌握生态学、林学、植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具备急救等安全保障技能。“到今天,我已经在八达岭做森林疗养师十余年了,带过几万名学员,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国内首家森林疗养基地。”
2020年,北京延庆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疗养基地揭牌,这也是全国首个符合本土认证标准的森林疗养基地。四年前,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启动了森林疗养基地建设示范,在市园林绿化局的支持下,基地完善了森林疗养步道、露营地、森林疗养馆等设施,编制了针对高压人群和更年期女性的森林疗养课程,培养了一批森林疗养师和自然解说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了大样本森林医学研究,研究证实了八达岭森林环境对神经、心血管、呼吸和免疫系统都具有改善作用。
如今,全国森林疗养师执业场地达到31家。这些执业场地都来源于森林疗养师的推荐,已经对自然治愈素材和自然治愈手段进行了初步评估,积累了宝贵的森林疗养活动经验。
疗法多样,不同群体均可享
蓝色的天空,泥土和青草吸入鼻腔,呼吸心跳夹杂着汗水与炽热攀附在后背,这是大家走入森林中,走过陡坡,翻过小山丘的感受;感觉场地突然不再空旷,耳边开始有回声荡漾,小伙伴搭在我肩膀上的手,是心中最大的依靠,这是闭眼走过涵洞时的心路历程;将两块石头互相敲击,奏出美妙的乐章,粗糙的石头在手中摩挲,伴随着“鼓点”震动,这是森林音乐会时,自然乐器给我们的馈赠。
这次活动中贯穿全程的“五感疗法”,也是森林疗养中常用的方法。五感即包括视、听、触、嗅、尝在内的五感,缺少任何一种感官都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遗憾:可能尝不出生日蛋糕的味道;可能听不见他人的交谈或美妙的音乐;可能看不见我们周围的世界;可能感受不到来自挚友的拥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间隙,人类的感知也被压缩,而“五感疗法”放大了人们的感官,自然的一切都能入目、入耳、入鼻、入脑、入心。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森林冥想’的时候,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从头到脚的放松,躺在林间,伴着鸟鸣和树叶沙沙的声音,自然而然的就睡过去了,拥有了一个甜美的梦。”分享感受时,“石头”跟大家分享起她最享受的瞬间。
除了森林五感疗法,还有同样源自日本的森林作业疗法和德国的气候地形疗法和美国的荒野疗愈等等都是森林疗养中常用的。森林作业疗法通过体验森林经营、木工制作和园艺制作,在轻松的环境中,无意识地帮助人们完成康复训练;荒野疗愈利用“森林”的心理干预,让人们在自然中寻找答案,在可思可议中破局……
森林疗养除了给人们带来放松,自然教育也常常穿插其中。“哪一味中药可以用来止咳?”“蜜蜂蜂巢是什么样子的?”在体验馆,孩子们通过寻找问题答案,拓展知识积累;通过观看蕨类生长视频,了解到我国是除巴西外,拥有最多蕨类植物的国家;收集植物制作书签和植物标本,孩子们借助不同色彩有效刺激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家长也通过跟孩子们一起动手,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培养。
此次森林疗养过程中,关系培养与调整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森林舞会”环节,孩子们通过“镜子游戏”和家长角色互换,通过学习对方的举动和行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这段旅程中,在绿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大人与孩子一同聆听风声,沐浴阳光,共同享受着亲子时光的美好。
此外,已经有研究发现,森林中的园艺劳作、瑜伽、冥想和团体心理治疗,能够帮助乳腺癌、肺癌患者提升积极情感和主观幸福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生活的信心。也有学者借助扁柏树林挥发的芬多精、负氧离子,通过开展扁柏精油制作、木雕、足浴等活动,使得睡眠质量提升,睡眠总时长增加。
目前,森林疗养已经能够为青少年儿童、亲子家庭、医疗工作人员、消防队员、林业工作者等群体提供服务。张秀丽老师介绍:“从第一批森林疗养师培训完毕后,我与北京林业大学的吴建平教授就开启了第一期课程的策划,当时主要是针对更年期女性准备的课程,后来我们还陆续开发了针对青春期孩子减压、大学生就业压力缓解等课程。我还常常给视障人士做过疗愈,他们对听觉十分敏感,他们能发现许多不一样的声音,还有很多课程是专门为孕妇、青年朋友们设置的……”
亲子合作制作一份专属植物标本
寻找活力,花园城市新“心态”
北京有着天然的森林疗养的地理优势和理念优势。在借鉴日、韩森林疗养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制订了《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导则》和《森林疗养基地认证标准和审核导则》,在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松山自然保护区、密云县史长峪村、共青林场、胖龙苗圃、双秀公园等地开展了森林疗养步道和森林疗养基地建设示范。随后,北京市起草的《森林疗养课程服务质量标准》和《森林疗养师职业资格标准》也以中国林学会团体标准形式对外发布,森林疗养的北京经验正在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今年,北京市地方标准《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导则》(DB11/T 1567-2018),得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关注和认可,拟升级为国家标准。从地方标准到国家标准,需要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实践情况,也需要扩充起草团队汇集更多经验。《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技术导则》起草于2014年,十年间大众对森林疗养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如何修订好这份国家标准,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需要从实践经验中,分类梳理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
近年来,森林疗养指数编制工作也有阶段性进展。北京大学医学部邓芙蓉课题组完成了森林睡眠、森林减压、森林心血管、森林呼吸等指数的指标选取和赋权工作。接下来将以“森林疗养指数包”形式,选择几处森林开展森林疗养指数发布示范,相关小程序也在准备之中。另外,数位知名学者协力在多个期刊开创了“森林与健康”等专栏,专门交流森林医学研究成果。
实际上,森林疗养的北京经验早已悄悄输出到浙江、湖南、四川等省份。早在2019年,受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委派,北京林业大学吴建平老师带领多名森林疗养师赴浙江丽水编制森林疗养课程菜单。在浙江桐庐瑶琳国家森林公园,也多次开展森林疗养基地的医学实证研究工作。
北京花园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关注到绿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还应该注重思维观念的提升与改变。当我们感受到疲劳时,停下来休息只是一种被动的休养,而我们需要更主动、更积极的休养,去获得“活力”。森林疗养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森林疗养师要把这种理念在疗养过程中渗透给疗养者,帮助疗养者理解、体会、掌握顺利回归正常生活的能力,并进而能应对以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今,随着人们对综合化服务的需求增加,森林疗养行业正积极与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如利用智能化设施对森林疗养基地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参与者的健康状况和需求,以便提供个性化的疗养方案。此外,森林疗养还有望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通过深挖森林疗养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疗养产品和服务,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
文/周舒枫
摄影/何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