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南12号院建起“微花园”
仓南胡同12号院,北临仓南胡同,西临仓南胡同14号院,东临福夹道胡同,南临朝阳门内大街75号院北墙(佳龙阳光酒店北楼),占地2048平方米,1980年建成。小区内有4栋居民楼和1栋商务楼,共14个单元,现住居民224户,常住人口约450人。
因年久失修,小区长期存在硬件老化,绿地荒芜等问题。居民怨气较大,邻里纠纷不断,成为地区矛盾集中地。
小区里鲜花多了 环境美了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北京要建设“花园城市”的要求,街道、社区开始发动居民部署、落实相关工作。工作中,发现该小区部分居民在自家门口近乎荒芜的公共绿地内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蔬菜,社区改变以往严格禁止的工作方式,尝试引导居民种植花卉、草坪,以绿化美化为切入口,发挥东四群众自治的传统,改善小区脏乱差的环境。
居民自发成为社区花园建设的领头人,社区居民卢晓涛和李兰是花园建设的发起者。仓南12号院居民自治花园花友群现有22人,2023年居民卢晓涛退休后,多次通过市民热线,反映仓南12院存在的诸多环境问题。
李兰,是卢晓涛的邻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园艺设计专业,2023年5月萌生了美化居住环境的想法,开始自己购买花卉,与同样喜欢种植的邻居卢晓涛,平整了门前约50平米的公共绿地种植了观赏花卉。
在看到他们改善环境的努力后,其他小区居民也逐渐加入种植活动。此时,街道、社区及时介入,联系相关居民,一方面肯定了热心居民对小区环境提升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继续强调不能在公共区域种植瓜果蔬菜。在街道、社区的引导下,居民们听取了意见,将绿地内的石榴、香椿等蔬菜水果移出绿地,只保留用于观赏的花卉、绿植。
小区业委会带头人金一凤大姐,组织、发动起更多的居民、单位参加到绿地的建设中,帮助松土、种花、沟通感情,交流心得。为方便交流、凝聚共识,李兰和卢小涛,经常在仓南12号院花友群里分享花园进展,交流普及花卉知识,花友们也会提出自己对建造花园的设想,大家群策群力,绿地改造的设计方案也逐步成型。
渐渐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共同出资、出力、出主意想办法,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到小区里的300余平米的全部绿地。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原来杂草丛生的绿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居民自治热情也越来越高。经改造后的绿地里绿草如茵,种植有各类花卉100余种,成为居民身边的 “精品百花园”。
街道、社区充分肯定了这种群众自发美化提升小区环境的有益尝试,并协助居民解决了种植土、人工、灌溉用水等问题,全程关注、及时引导、化解矛盾冲突,保证试点活动健康、稳步推进。随着绿地的铺展,小区里鲜花多了,环境越来越美了;邻里间矛盾少了,笑容越来越多了,居民心情越来越好了,社区越来越和谐了。
仓南12号院小花园的建设过程,是居民自发打造“花园城市——城市花园”的典型案例,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以居民为主体,自主建设,自主维护,共同享用;以社区为辅助,时刻关注,组织引导;以政府为指引,把握正确方向,提供关键支持。
该案例为老旧小区绿地的更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可持续的改造模式:一是因居民自主建设,对绿地更爱惜,管护更精心,可大幅减少人为破坏,提升绿地存续期;二是改变以往政府全部买单的投入模式,仅提供少量的,关键的帮助,撬动社会资本,化解资金难题;三是通过居民共同建设,化解矛盾,凝聚共识。从园艺这个“小切口”,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环境等管理的“大难题”,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换成共同管理的关系,形成更和谐的政、民关系。将小区管理权还给居民,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从根本上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城市管理是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某一剂药就能根治所有问题,而仓南12号院的案例也仅仅是取得初步的成果,后续还会面临诸多问题,波折在所难免。我们相信,在党组织的正确引领下,在街道、园林、社区等部门的呵护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下,这条路会越发宽广。
素材提供/东城区园林绿化局 东四街道
采访整理/冯斌一
摄影/何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