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登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 冬至
字号:   
2023-01-12 16:00: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录入世界非遗名录。它不仅是中国河洛地区农业实践的知识体系,也是中国人自然哲学观念的生动体现,甚至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节气的天文、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讲述,力图将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努力。

  大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

  大雪节气

  当一年之中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斗指壬,这年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大雪就来到了。大雪一般都在阳历12月07日左右,公元2022年的大雪是在12月07日11时35分。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的到来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天气较以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以下。黄河流域已经渐有积雪,在更北的地方,已经是大雪漫天。在珠江流域,依然草木葱翠,气候温和,雨雪少而多雾,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常常出现雾辐射。

  大雪物候

  《逸周书·时训解》说:"大雪之日,旦鸟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古人把大雪的十五天分为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每候五日。

  初候,鹖鴠不鸣。宋代陆佃《埤雅》里说:"此本阳鸟,感六阴之极,不鸣矣。"在初候的五天,天地阴气到了极致,旦鸟不再鸣叫。《禽经》说:"鹖,毅鸟也,毅不知死。状类鸡,首有冠,性勇于斗,死犹不置,是不知死也。"这种似雉又似鸡的动物,实际上就是鹖鸡,就是现在的雉科马鸡属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大雪节气,鸟兽躲藏起来不再鸣叫,自然安宁而寂静,这就是鸟兽的冬藏。

  二候,虎始交。《本草》曰:"能避恶魅,今感微阳气益甚也,故相与而交。"二候的五天里,阴气最盛,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开始逐渐回升,老虎感受到了日益回升的阳气,开始交配,这代表着生命的孕育和延续。三候,荔挺出。东汉郑玄注《月令》说:"荔挺,马薤也。"成书三国的《广雅》云:"马薤,荔也。"东汉蔡邕、高诱云:"荔以挺出,然则郑以荔挺为名,误矣。此物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多,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蔺。"三候开始,荔挺开始抽芽。这个荔挺,就是鸢尾科鸢尾属马蔺(Irislactea Pall),在这个节气开始萌动,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正如李清照所说"雪里已知春信至"。大雪农事

  虽然冬季的农事活动较少,但人们早就发现冬季的气候状况与第二年的收成有着极紧密的联系。"瑞雪兆丰年",这时期的雪下得越大越好,对于来年地表水分的积蓄起着关键作用。积雪覆盖使土壤的温度得以留存,为作物创造适宜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又增加了土壤水分。据研究表明,雪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有肥田的作用,农谚有"大雪到来大雪飘,兆示来年年景好。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说法。在园林绿化行业,植物已经进入休眠期,正是进行冬季修剪的好时候,有"大雪冬至春节前,抓紧修剪不等闲"的说法。在台湾地区,大雪是捕获乌鱼的好时节,谚语"小雪小到,大雪大到"。从小雪开始,乌鱼群就慢慢进入台湾海峡,大雪时节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乌鱼沿水温线向南回流,汇集的乌鱼群越来越多,整个台湾西部沿海都可以捕获乌鱼,产量非常高,常被当作上等佳肴来招待宾客。

  大雪文化

  《礼记·月令》说:"(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注《礼记》时说"畅,犹充也。"孔颖达疏曰:"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故也。"即是说在十一月里,万物充实自我,闭藏不发,可称之为"藏月"。北方农村"小雪杀猪,大雪宰羊"的民俗,南方的"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民俗都是为藏月所做的食物准备。"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湖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宋史·礼志》就记载:"观花,作冰嬉。"在民间,冰嬉活动花样更多,气氛更加欢乐,堆雪人、挂狮象等参与人数众多。

  大雪养生

  中医认为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北岛说:"玻璃晴朗,橘子辉煌",在清冷的日子里,给人们带来一丝温暖。明代《万育仙书》:"大雪十一月节,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少阴肾君火。"中医节气导引认为,大雪节气进入仲冬,寒气更重而阳气进一步收敛,故以四肢锻炼为本节气导引重点。通过四肢大幅度动作和牵引,令气血布散至肢体末端,起到温煦全身,抵御冬寒的作用。

  冬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唐 杜甫

  冬至节气

  当一年之中太阳到达黄经达270°时,斗指子,这年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就来到了。冬至一般都在阳历12月22日左右,公元2022年的大雪是在12月22日5时48分。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时到冬至,气温寒冷,万物冬藏已达到极点。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最小,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物候

  《逸周书·时训解》说:"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初候,蚯蚓结。蚯蚓在温暖的时候伸展开来,寒凉的时候卷缩起来,冬至虽然阳气生长,但也是阴气最强盛的时候,蚯蚓还是相结而如绳。二候,麋角解。麋的角是朝后面生长,而后面属阴,在冬至的时候麋感到阴气消退、阳气生长,它的角就慢慢脱落了。三候,水泉动。冬至的时候,泉水感受到阳气开始生长,也从地下开始涌动。

  冬至农事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北方地区温度都在0℃以下,江南地区温度在6℃-8℃,农作物仍在成长,南部沿海地区的温度可达10℃以上。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短,接受太阳能量最少,但这时地面的温度还不是最低,需要为来年春季的农事活动做好准备,是进行农田基础建设的、造肥积肥的大好时机。北方地区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通过冬耕、冬灌等措施做好越冬害虫的防治。南方地区加强冬作物的管理,清沟排水,要对冬壤进行深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还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冬至历史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出来的节气之一。《尚书·尧典》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四仲中星是公元前2000年夏代的星象,这所说的仲冬即为冬至。《周礼·地官·大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这说明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已经可以利用圭表测影的方法,来寻找"地中"和确定冬至、夏至的时间。"冬至"这一名称成为主流史书用名是在秦汉以后,比如《史记·天官书》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汉代之后,还是有不少文人学者将冬至名为"长至"或"长日"。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明清之后,除少数诗作仍以各种别称名"冬至",其他旨在记述岁时的史书典籍则基本以"冬至"作为正式名称。

  冬至文化

  冬至节气文化历史久远,冬至日皇帝要携众臣祭天,民间则有祭祖的习俗,是古代最重要的四时八节之一。冬至作为节日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尚书大传》曰:"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冬至在周朝是正月,即为岁首。《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在冬至日这一日天进行祭祀,并且范围十分广,天、神、人、鬼都需要照顾到。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曾在冬至举行封禅泰山和祭天的仪式,"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禅。"西汉开始把冬至为"冬节",《后汉书》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从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人停业,亲朋相互拜访,过一个"安身静体"的冬至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冬至的地位更加重要。《晋书》记载:"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朝贺。"唐代的冬至祭祀活动更加隆重,《唐六典》明确规定:"凡冬至大陈设如元正之仪。"皇帝选择在冬至专门进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唐代大多数帝王的冬至祭天活动记于史书,冬至祭天在长安南郊进行,所以称其为"有事南郊"、"拜南郊"等。唐宪宗时宰相权德舆在参加冬至祭天仪式后写了《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一诗记载当时隆重、盛大的场景:"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唐代国力强盛,冬至文化还传播到了日本。据《续日本纪》记载,圣武天皇神龟二年(公元725年)开始,日本的多位天皇都留下了关于过冬至的记载,包括圣武、桓武、嵯峨、仁明、清和、阳成六位天皇。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是宋朝人非常看重的节气,哪怕是穷苦人家,花上攒了一年的积蓄,也要在这一天换上新衣服,置办酒肉饭菜,祭祀先祖,亲朋邻里往来庆贺。元明清时期,冬至祭天的地点在北京南郊的天坛。皇帝需要提前三天就开始斋戒沐浴,冬至前一天需要到天坛,祭祀仪式从冬至前一日与冬至相交的午夜开始,设立祭坛,点上专用的祭祀灯。祭祀时,先祭拜昊天上帝、王朝历代先祖,再祭祀与政权稳定息息相关的风、雨、雷、电等诸天神。冬至祭天的文化还影响了越南。冬至日皇帝祭天,民间祭祖,"清明扫墓,冬至祭祖"。冬至与清明祭祖合称春冬二祭,参加者沐浴更衣,备办饮食,十分虔敬。南方宗族多前往祠堂祭祀,北方更多于家中摆设供桌,或前往墓地祭祀。

  冬至养生

  古人认为冬至阴气已致,阳气已萌。《淮南子·天文》:"日冬至,则北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高诱注称:"德,始生也。"冬至这一天,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开始萌生,所以称冬至为德。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的一天,生命活动由衰转盛,是养生进补的大好时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气饮食文化。在南方,冬至要吃汤圆,北方则少不了一顿饺子。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源于汉代神医张仲景。《河南府志》记载医圣冬日返乡,见乡亲好多耳朵冻烂,于是用羊肉和驱寒药物一同炖煮,捞起之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称作"姣耳汤",治好了不少乡亲的烂耳病,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则是南方流行的冬至节令食物,这时候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寓意人间团圆,诸事圆满。在潮汕地区,人们在吃了汤圆后还要在门、窗、桌、床等显眼处贴附两粒冬节圆,甚至在船首、牛角、果树上贴附,保佑全家平安。

  中医认为,冬至是阴气盛极转衰,阳气开始萌动的时候,阴阳开始转化,构成了自然与人体的和谐,养生也要顺此规律。冬至后白天越来越长,即"冬至阳生",人体内的阳气开始生发,最易吸收营养发挥滋补功效,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的说法。中医认为冬季进补最重要的是补肾精,而冬至是最重要的补肾节点。冬至除了饮食养生之外,还可以选择艾灸,选取具有强身保健作用的穴位进行艾灸,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中医节气导引认为,冬至日照最短,是阴极阳生、阴阳最不平衡之时,如《吕氏春秋·仲冬季》指出"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这时的锻炼目标是平衡阴阳,明代《遵生八笺》说:"冬至十一月中坐功图,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少阴肾君火。"冬至导引应在在每日子时及丑时,平坐,伸展两腿,两手握拳按于两膝,用力三至五次,结束时吐纳、叩齿、咽液。

文/陈鹏飞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