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彩延绿”让违建变城市森林,历史名园焕新生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
莲花池公园,是一处古老的名胜。1045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到北方,最远的蓟城就是在莲花池下游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蓟城的“摇篮”,“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的俗语凸显着莲花池的地位。
古代,莲花池曾称“西湖”、“太湖”、“南河泊”,因广种莲花故称“莲花池”。是北京古城供水的主要来源。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讲到这里为“燕之旧池”,“亦为游瞩之胜所也”。东北侧北京西客站当时叫大潮或西湖,湖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1.5公里。辽、金时建都于池西南,池为城市重要水源。
清末,莲花池成了仕贾郊游之所,后荒弃。至80年代前这里成了养鸭场。1979年以后,市政府决定将这处“乡村野甫”辟为公园。1980年9月成立了莲花池公园筹备处,开始清理环境,设计方案进行规划。
1982年开始在这里重建公园,占地53.6万平方米,有两个中山公园大,水面约占一半,分成4个相连小湖,湖内种莲花。园北的东西两岸有土山,东山挺拔狭长,种油松、雪松,苍松翠柏间有曲径,山上建有荷风亭。西山较平缓,山上种植丁香、海棠、石榴、洋槐、银杏、玉兰和白蜡等树木,林问山道通假山幽洞和金鱼池,山上还设有游艺室。湖堤上有拱桥、曲桥、平桥,两头有凉亭。湖西南有岛,也建有凉亭赫廊,东南有圆形岛,岛中央有亭。周围水域遍布莲花。岛上与湖岸之间都有曲桥相连。北岸建紫薇园,园内有水榭、观鱼池,亭廊、花架、展览室等。
1984年5月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2月市园林局移交区园林局管理,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恢复莲花池的风貌被列为北京市政府庆祝建国50周年的重点工程,对荒芜多年的莲花池进行复建,于2000年12月正式接待游人。
“水城共融”的城市森林
近年来,丰台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着“疏解还绿、见逢插绿,让大尺度绿化走进百姓生活”的工作思路,2018年,丰台区启动“增彩延绿”科技创新工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拆除各类违法建设2000余平方米,“还园于众”、“还绿于民”,将公园南部昔日扬尘满天、乱停乱放的8.6万平方米进行了改造提升,分南侧和西侧两期进行。今年5月底,南侧4.8万平方米“林水相依,万物共生”的城市森林景观已经呈现,西侧区域拆迁腾退的3.8万平方米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预计明年春季也将完成绿化建设向游人开放,届时莲花池公园将实现总规划面积的96.4%。
此次扩建新增水系面积5000多平方米,“一溪一塘”与莲花池原有水系相互贯通,形成北京中心城区西南部大范围水域面积,周边与北京西站等楼群倒影成趣,北与玉渊潭、中央电视塔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公园建设还突出雨水集约利用,全区域内进行透水基础设计,最大限度保证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同时充分利用原有水系优势,结合场地打造复合型水塘,收集雨水超过75%,从而形成自然循环,达到“水城共融”。
“种群多样”主要体现在植物“南北共存”、动物“三栖共生”、微生物环境初步形成。园内共种植各类大小落乔1400余株、灌木10500余株,地被10000多平方米,其中乡土树种占80%以上,各类植物品种达到120余种。蜜源和食源性的植物吸引更多的动物和鸟类,通过120余种植物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植物群落,为很多的动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黑天鹅、小野鸭在湖面嬉戏,青蛙、锦鲤在水中畅游,鸟类和陆上动物在林中栖息。此外,结合土壤改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营造出局部生态系统,动植物、微生物和谐共生,有效丰富了生物种群多样性。
在园区西南侧,建有水上特色科普栈道,将栈道引入水面以下,水下栈道能清晰地看到挺立的荷花和游动的小鱼,天鹅、野鸭、蛙类、鱼类等100多种动物来做客。游客可以零距离观察植物在水下的生长情况,不仅新奇有趣,同时也是一处科普示范区。园内新增AR互动系统,游客只需将手机对准植物,即可获得植物相关的科普百科信息。还可以参与AR寻宝游戏,与园内其他游客参与互动,在游乐中了解植物、了解自然,达到科普教育目的。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公园景观效果,扩建区域巧妙地利用地形、溪流、植物和道路分隔空间,采用与传统公园设计不同的景观设计处理公园空间形态,进一步扩大了莲花池公园绿化面积,同时,设计中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树木,使得莲花池公园在原有“品莲”、“亲水”的基础上,增加了科普、环保、教育宣传等功能。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效果。
三季有彩,四季常绿
秋天,是北京一年四季之中最美好的时候。它短暂却美丽,还带着一丝浪漫。不然老舍先生怎么会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这时候的北京城,不论是大街还是胡同,都被五彩斑斓的颜色笼罩着。但由于北京的气候条件,这份如梦似幻的秋日之美,并不能持续太长时间。从10月下旬白蜡树开始黄叶飘零,到11月下旬各类霜叶败尽,满打满算一个月而已。其中最璀璨的秋色可以维持10天左右。
秋日虽美却短暂,冬日漫长却少绿,再加上夏季缺少应季开花植物,北京色彩单调的月份不在少数。为了丰富植物色彩、让彩叶三季可赏,延长植物绿期,让绿色四季常驻,实现首都园林绿化从“绿化”向“彩化、美化”转变,市园林绿化局的“增彩延绿”科技创新工程由此诞生。
依托“增彩延绿”项目,莲花池南侧扩容出来的4.8万平方米面积被打造成为色彩丰富、物种多样的城市森林特色示范地块,新增了5000平方米的水域面积,它与大湖连通,成为北京中心城区西南部面积最大的水域。
“增彩延绿”带来的不仅仅是更缤纷、更持久的植物色彩,还有伴随而来的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理念。园内不光种植了多种植物,还按照节约型园林理念,最大限度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公园突出雨水集约利用,全区域内进行透水基础设计,最大限度保证雨水下渗,收集雨水超过75%,从而形成自然循环。同时,通过地形、溪流、植物和道路分隔空间的巧妙利用,采用与传统公园设计不同的景观设计处理公园空间形态,进一步扩大了莲花池公园绿化面积,还充分利用建筑废弃料及自然材料,就地消纳建筑垃圾、植物垃圾2万多立方米。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这处占地3.25万平方米的示范区于今年年初正式落成。经过春夏秋三季,示范区草木日渐葱茏,浓厚的自然野趣吸引了不少游人。秋日,徜徉于芦竹、芒草、蒙古栎、“丽红”元宝枫、火焰卫矛、苔草、车梁木、连香等80多种乡土植物、优新植物营造的多彩世界里,有着说不出的轻松和喜悦。
现在的莲花池公园南园示范区已经成了近自然营造的样板,经常有景观设计师、绿化施工队伍前来观摩,学习近自然多彩森林的营造。
增彩延绿项目让莲花池公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扬尘满天、乱停乱放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