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华:园艺疗法--用自然治愈心灵
明末画家、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曾在其著作《长物志·水石》中写到:"水令人远,石令人古,园林水石,最不可无"。风景园林对人身心的康健作用自古就得到认知,特别是到了当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压力带来的亚健康状态和情绪问题越来越多,在钢筋水泥的大厦中生活了太久的都市人开始渴望贴近自然、回归田园。一门在国内尚属新兴学科的"园艺疗法"由此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
一种有效的疗法
"对树木要带着爱情去操作,用身体去感悟,感悟园艺。"李树华对于园艺拥有着醇厚的热爱。在李树华北京的家中,记者看到很多造型各异的绿植和奇石,每一株盆景都是他亲手修剪打理的,他说:"大城市生活那么快,什么能够让生活真正慢下来?唯有绿色植物和园艺!它能让人心沉静,缓解浮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获得身心的疗愈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渴望。人们往往会选择通过亲近自然的方式达到这种目的。其实,那些稀松平常的花花草草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它们遇上心理学、医疗学、社会学、行为科学时,就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成为园艺疗法的重要内容。
现代园艺疗法是对于有必要在身体与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利用植物栽植与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最早起源于英国。早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麦加的英国人就在《英国庭院》中对园艺的治疗效果有了记载:在闲暇时,您不妨在庭园中挖挖坑,静坐一会儿,拔拔草,这样会使您永葆身心健康,这样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李树华介绍说,这种疗法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越战以后。战争结束后的几年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价值观突变,在战场受到心理创伤的退伍士兵无法融入家庭和社会。在其他心理治疗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时,美国把园艺疗法引入到伤员康复和职业培训中,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心灵,因那些花花草草得到了软化。
目前,大体上来说,园艺疗法包括治疗性的庭院设计和含操作内容的园艺治疗活动,比如艺术品及手工艺的制作、团体活动、远足及郊游、室内栽种、户外栽种等等。
那么,这些内容与人们自发的亲近绿色和自然的行为究竟有什么差别?在李树华看来,园艺疗法适合的对象除了希望预防身心疾病或者提高生活质量的正常人群,主要针对身心已存在某种障碍、需要进行恢复的人群。
"最关键的是,接受这种疗法的人,不是自发、自主地进行园艺活动,而是必须在园艺疗法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在他看来,园艺疗法师好比医生,需要作出诊断,针对不同患者,选用不同植物和园艺操作活动,并在治疗结束后作出评价。此外,园艺疗法园与一般的植物园也是不一样的,它相当于"医院"。
李树华将人们习以为常的以西医为主体的现代医学称为白色医学,将园艺疗法称为绿色医学。绿色医学可以作为白色医学的补充,弥补其短处和界限,还可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园艺疗法有据可依
日本北九州市西野医院是一家主要治疗老年病的康复病院,其中有26位84岁到106岁不等的老人治疗了6年,有意思的是,恰好有一半数量的老人喜好园艺操作,而另一半更倾向于室内活动。长时间监测他们身体状况的院长西野宪史发现,园艺疗法组效果显著,因为前者没有一人患老年痴呆,而后者则多少出现了老年痴呆症的症状。
李树华告诉记者,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了园艺疗法的康复治疗作用。无论是从压力值、脑波测量还是内分泌、免疫系统测定等指标上,都能看到差异。
比如,科学家研究了盆栽制作活动对人身心的影响。他们将119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向盆中装土、移栽没开花的紫罗兰、移栽开花的紫罗兰,然后在活动进行前后测定脑波、肌电、瞳孔光反射和进行心情变化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园艺操作活动能够促进心理放松,用有花植物进行园艺操作活动对人的感情有积极的影响。
还有科研人员为了解在人工气候室内听到来自森林的声音后,对身体会产生多大程度的放松效果而进行了试验。结果脑活动情况显示,通过倾听主观上认为舒服的各种森林的声音,脑活动镇静下来,身体也处于放松状态。
此外,美国科学家曾对宾夕法尼亚某郊区医院的病人胆囊切除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做过一个调查研究,长期观察窗外可以看见树木的病人以及窗外只能看到砖墙的病人的住院天数。结果显示,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中,窗外可以看见树木的病人住院天数少于窗外只能看见砖墙的病人,而且相比之下,窗外可以看见树木的病人来自于护士的负面状况评估较少,使用较少的强度和中度止痛剂,而且手术后轻微并发症分数也较低。
再比如,一项针对19位年龄介于49岁至90岁之间的失语症患者进行园艺疗法的试验中,通过管理植物和在温室中做志愿者,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并且他们的家人反映,病人的满足感显著增加。
即便是像精神分裂症这样严重的心理障碍,有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维持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园艺疗法,比单纯依靠药物的方法,病人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更好。这意味着,园艺操作活动还有助于提高心理障碍患者的社交能力。
"这是因为植物本身具有很多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李树华解释,森林的负离子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的作用,降低血液中的5-羟色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另一方面,不同植物释放的被称为"芬多精"的挥发性气体,对人体可以起到的疗愈、康养效果也不尽相同。
中国市场方兴未艾
世界第一个园艺治疗协会是美国园艺治疗协会,成立于1973年,并且从此开始执行专业注册制度。如今,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上千家医院通过植物来提供多种治疗方式。而在2002年,日本园艺疗法已经进入了高校课堂。
作为国内园艺疗法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领航人,李树华表示,园艺疗法虽然起源于欧美,但纵观我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隐逸文化,包括陶渊明的很多诗歌其实都奠定了园艺疗法的雏形。园艺疗法简单而言,就是用园艺活动作为治疗病人的一种手段。一千多年前,西班牙的大夫让精神病人在田野间与大自然接触劳作,发现对病人具有很好的安抚和治疗效果,后来园艺疗法在英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它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美国被提出来。
国内对园艺疗法的研究较晚。但是我国文化中特有的儒释道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文人隐逸文化、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以及观赏园艺文化等,可以为具有东方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人文基础。
2000年,李树华在《中国园林》发表了《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科学体系》一文,第一次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园艺疗法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功效,结合实例介绍了园艺疗法的实施,并提出了在中国实施园艺疗法的思路。
李树华教授旅居日本十多年,曾在日本京都大学等著名学府学习工作,2000年在日本大学工作时就开始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因为李树华认为,在园艺疗法领域,中国其实有很多独特的基础,包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中草药的运用甚至道教里天人合一的概念等,其实都可以与园艺疗法发生关联。
2014年7月29日,中国社工协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园艺治疗学部在沈阳成立,李树华任主任委员。该园艺治疗学部的成立,拉开了我国园艺疗法和园林康养事业专业化发展的序幕。
谈及园艺疗法在国内目前需要开展的工作重点有哪些,李树华表示有几点需要注意。一要积累相关科研数据、创造研究成果。让更详实的数据说话,证明园艺疗法的功效。二是要建立园艺治疗学科体系,完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三是要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逐步培训专业的园艺治疗师。四是让园艺疗法更大程度地走进社会。园艺治疗具有未来性,在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缓解生存压力、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让大众更多地认识到园艺疗法的意义和功效。
李树华认为,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园艺疗法,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可以量化的科研数据。他曾经和学生在北京四季青敬老院做过三个月的实验,带领40名老人每周进行一次时长两小时的插花活动。老人中原来患高血压的比例为38%,经过三个月的治疗,这个数字下降到19%,这是一个惊人的对比。李树华在研究中注重五感--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大感官系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心调理,从而达到很好的治疗和改善作用。
园艺疗法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园林园艺、心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交叉,所以更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例如福建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农林科技大学等。李树华说,园艺就是用植物的生命影响人的生命,让人能够贴近自然、与自然交流。希望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园艺疗法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初心,更多地体味采菊东篱下的美好生活。
李树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绿色疗法与康养景观研究中心主任。
文/魏瑶
摄影/何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