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先锋,北京经开区绘就 “两山”实践新图景
晨曦初现,一群白鹭掠过通明湖水面,激起片片涟漪,与楼宇倒影互相交叠。正午的阳光下,经海路面上铺满树影,自动驾驶汽车在盛开的月季花丛中穿梭。暮色四合,市民在西环北路街角的口袋公园漫步,雨水花园中睡莲静静绽放。夜幕降临后,宏达路泡桐大道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正在举办,草原长调飘荡在泡桐花之夜。
经开区鸟瞰景色
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提出,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建设以来,始终坚持高精尖产业与人居环境建设并重发展。
多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刻领会“两山”理念精髓,将其融入区域发展的血脉,立足自身禀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的比翼齐飞。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经开区贯彻落实《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一系列生态工程上新起步,以生态视角引领花园城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诗意地栖居”成为现实生活的写照,让工作生活在经开区的人们共享自然之美、城市之美、生活之美,形成“人、城、产”深度融合的高品质模式,朝着“花园中的经开区”的目标持续迈进,打造出践行“两山”理念的经开区样本。
2024年,北京经开区共拓展居民身边绿地19万平方米。目前,全区绿地面积达到1830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7.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平方米。经开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42.1%,位列全市第一。截至今年一月,经开区共观测到鸟类325种,占全市鸟类总数比例超过60%。
一、从无到有,熟悉场景焕新颜
建区伊始,经开区就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持续开展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30多年来,经开区规划面积从3.83平方公里扩展至60平方公里,再到市政府赋权,管理225平方公里,面积不断增长,区域内景观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2月25日,摄影爱好者在南海子公园麋鹿苑记录了东方白鹳在水边徘徊的画面,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野生个体在经开区落地的首笔记录。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麋鹿宛如精灵在其间自由游走,位于经开区西南角的南海子公园在每个经开区人心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海子地区因生态退化与周边村庄改造建设,“垃圾如山、污水横流”,丝毫看不出明清时期“皇家猎苑”的风采。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以生态恢复为基础的理念,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2010年、2019年,南海子公园一、二期分别开园。公园内保留了麋鹿苑等历史文化载体,还建成了科普教育基地、健身步道等,让“南囿秋风”重现生机。南海子公园摇身一变,成为闪耀北京南城的“生态明珠”。据统计,南海子公园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去年,南海子公园开放了两处共2000平方米绿地,成为经开区居民最大的“绿野能量站”。
南海子公园麋鹿苑
距南海子公园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的凉水河也发生了巨变。“十年前,每次经过河边都要绕路走,实在不行就得捂着鼻子憋着气,赶紧通过。”从小在凉水河边长大的吴女士说。现在,改造后的凉水河滨河绿道成了全家散步游玩的好去处,河水清澈到可以看见底部飘荡的水草,“凉水河网红”黑天鹅一家在水岸边徜徉。河畔林地葱茏,林下生长着各类观赏草和宿根花卉,空气中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令人不由得深吸几口气。数据显示,改造后的凉水河公园日均人流量超 5000人次,已经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幸福河”。
南海子公园全貌
在人大附中经开学校东侧的“街旁游园”内,李女士正在散步遛弯,感受闹市中的绿意与宁静。李女士回忆,小时候,爸爸妈妈想带她去公园玩,就要坐很久的汽车去天坛、北海公园等。现在,她带着女儿出门走几步就能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她住所周边500米的范围内,有3个不同类型的公园。走在路上,两旁行道树树冠大多已经闭合,即使在盛夏,路上也投映着浓密的树影,消散了盛夏的暑气。“我记得小时候整个经开区好像只有一条景观绿道,现在,我们家门口已经成了别人向往的远方。”她说。
从湿地公园到滨河绿道 , 从街角绿地到串联成网的林荫大道,市民记忆中那些平凡甚至“杂乱”的街头环境,摇身一变成了一座座“绿色会客厅”。目前,经开区建成多个各具特色的公园,河西区多个景观地块完成升级改造,园林景观性与功能性持续提升,花园城市建设实现了市民可感知、可观赏、可融入。
二、聚众之力,共建共享绘园景
走进荣华街道郁金香舍小区,社区景观中洋溢着自然之美。春有桃花、夏有月季、秋天的大滨菊次第绽放,郁金香舍正如其名,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美好居住环境,该小区总占地面积为13.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比超过了33%。
市民在盛开的樱花下摄影
郁金香舍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蘅邀请林业专家对小区内种植了20年的合欢进行了一场“体检”,专家诊断了树木健康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做出预防。作为北京经开区第一批“社区林长”,活跃在社区与城市街头,关注树木的健康发展情况,关心居民的绿色获得感是她的日常工作,这样的问诊则是汇集社会力量,引进行业专家的一个体现。
在社区林长的带领下,花园城市建设成为多方共同努力的目标。李蘅介绍,每年月季盛放的时节,荣华街道8个社区都会掀起种植热潮,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居民与社区共建单位工作人员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上一株株美丽的月季,为盛夏家园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2024年,经开区总林长共签发2个总林长令,对林长制工作各项任务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与落实。在此基础上,经开区进一步深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体系,强化各级林长主体责任,33个管理网格全面部署实施“一长两员”责任制度,推进区域绿化共治模式深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林长”模式被纳入社区林长体系,居民和企业共同推进区域绿化共治模式深入发展。最具经开区特色、致力于创新发展的科技产业园区,也变成了助力绿化发展的新动能。
京东总部园区实地打卡视频在网络平台 上爆火,到访的主播称“可以被园区硬控一整天!”。该园区内种植了千余株乔木,打造风格各异的室外花园、屋顶花园、立体绿墙、室内小景,与办公环境完美融合。到了秋季,园区内山楂、柿子与海棠果迎来丰收,员工来到单位,就能体验秋收的喜悦。奔驰北京工厂内,紫藤长廊与喷泉水景相得益彰,乍一看还以为进入了一个精致的公园。据了解,园内水景兼具对雨水的调控和回用功能,通过雨水收集利用和扩大中水使用,每年可减少自来水使用量35万吨。
在经开区林长制的全面推动下,各级林长层层发力,通过增绿、治绿、护绿,不断织密经开区绿色生态治理网。在“林长”们的引领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家园绿化美化工作,仅2024年,经开区新增“认建认养”绿地面积29227平方米,拓展居民身边绿地19万平方米,“走出家门进花园”“把经开区建设成一个大花园”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三、科技赋能,小景观有大智慧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北京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在经开区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少不了科技力量的深度参与,繁多的科技成果在园林建设与管养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经开区的“网红路”泡桐大道由经开区的建设者们种下,寓意“引得凤凰来”。这条全长5400米的道路上栽种了1008棵泡桐树,花开时节宛如梦幻的紫色海洋。在一年一度的泡桐花节期间,无人驾驶小巴缓缓行驶在大道上,在烂漫花影中巡航穿梭。乘客坐在车内,既可以欣赏如诗如画的花海,又能感受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新奇,泡桐花节也成了一年一度的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展示舞台,成为经开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标志之一。
自动驾驶汽车在泡桐大道行驶
2025年春节期间,多款机器人在博大公园开展新年巡游,人形机器人向游客挥手致意、机器狗在林间奔跑玩耍,茶艺机器人为游客沏茶……惊叹声与机器人的动作声交织在一起,奏响科技与生活融合的乐章;走进南海子公园,智能伴游车成了游览新体验,它们搭载着智慧园区系统,游客只需扫码,就能轻松开启游览之旅。目前,公园内的智能伴游车数量已增至200辆,不仅实现了“零排放”,还可实时介绍沿途景点的历史文化、生态特色等信息,极大便捷了市民的游览体验。
机器狗在博大公园巡查
在经开区这片科技沃土上,科技不再是单调的代码,景观也被激发出更多新奇的体验感受。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祉的无限潜力正在被激发,勾勒出科技、生产、生活、生态交织的未来城市雏形。“经开样本”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花园城市打造提供了示范。
四、协同转化,生态效益促繁荣
2024年,亦庄新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 亿元。这里布局有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如果你在晴朗的夜晚,在火箭大街抬头向上看,大概率能看见满天的繁星,这是在生产与生态良性互动下,属于经开区的“专属浪漫”。
2019年4月,经开区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征程。在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领域、污水处理等方面形成“亦庄经验”。未来,“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将在“亦庄新城”范围内加以宣传推广, 用“无废经验”,促进“新城”发展。
凭借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卓越表现,经开区绿色产业快速集聚发展。截至目前,经开区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已增至48家,总数位居全市第一。12家企业获评全市首批绿色绩效,其中,5家企业获评绿色标杆(深绿)企业,7家企业获评绿色基准(浅绿)企业,12家企业纳入“北京绿色企业库”。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开区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底色不仅孕育了蓬勃的绿色经济,也让绿色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催生出多样的城市活力。如今,在经开区,生态红利不断释放,以自然为底色,绘就了一幅生态、文化、体育等交织的美好生活画卷。
列车驶过泡桐大道
亦庄新城滨河公园中建设了33公里的骑行绿道,串联起四季美景;吸引众多跑步爱好者的半马活动,常年从南海子公园的绿树环绕中“起跑”;街角公园、口袋公园中,时常可见健身器材的身影……在便捷、舒适的健身环境中,“绿”“动”的乐趣越来越浓。
今年,经开区泡桐花季带动区域综合消费约200万元,微博有关话题登上同城热搜榜第5名、抖音热榜第18名,活动相关信息、话题在各平台浏览量超2800万,累计吸引游客近10万人。博大公园开展清明系列文化活动,绿树抱合中,“说书人”将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的清明风俗娓娓道来;以盛开的二月兰为背景,穿汉服的女孩们尽情体验簪花雅趣、非遗纸鸢等清明四雅,历史与现代在浓浓的生态底色中交融共生。
五、产城共融,标杆示范启新程
今年年初,位于科创十七街与经惠西路交口西侧的通明湖公园改造工程一期建设完成。这个通惠河流域曾经的重要蓄洪区自2019年起开展清淤改造,保留原有景观树木,优化景观构成,打造毗邻经开区核心产业园区的“生态会客厅”。
通明湖公园
通明湖下一步的改造充分体现了经开区“产城融合、水绿共生”的发展理念,公园内将新建湿地浅滩、亲水设施、贯通绿地的慢行系统,周边科技企业的员工走出公司即可进入自然的怀抱。后续建设中将联动区域“三廊八脉”路网,逐步实现园区、湖区、社区的全域融合。
2024年底,经开区城市无界公园智能监管场景入选了北京市智慧城市场景创新需求清单(第二批)暨成果发布会8项成果。该场景可通过算法动态加载和算力共用实现智能监管。技术人员介绍,智能监管可对客流、人员跌倒、监管离岗、垃圾暴露和水域秩序等10多种场景实现智能发现,事件发现能力相较智能场景使用前提升5倍以上,处置效率则提升了30%,为未来的无界公园管理新模式提供了参考。
未来,经开区将持续立足首都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入推进“科技 + 生态”融合实践,突出科技赋能,将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城市公园管理,不仅为高密度产业园区提供绿色发展样板,也为居民和企业创造更高品质的空间,更探索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范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共赢,推动经开区从“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示范区”升级,着力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的标杆示范区。
文并图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