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遇园林共创美好 花园城市奋斗有我”
如何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当园林行业有了自己的青年“朋友圈”,这群青年园艺师聚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首届园林文化传承发展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旨在汇聚行业研究新经验、新理论、新成果,展现园林行业青年在服务公众美好生活、推进传统文化“两创”的时代课题中开拓进取、实干有为的精神风貌。
此次研讨会以“青遇园林共创美好 花园城市奋斗有我”为主题,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北京林业大学等 25 家单位共同成立园林青年人才发展联盟,共同签署发布《园林青年人才发展联盟协同发展协议》,并由青年代表宣读倡议书,将为行业青年人才搭建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分享心得的平台,助推行业青年人才展现风采。
研讨会上,园林行业学术领军人与青年学术人才齐聚一堂,围绕园林历史挖掘与文物保护、园林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传承发展路径、花园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园林与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联盟代表以“花园城市 我的行动”为题,分享经验、共同展望园林事业发展愿景,为首都深入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实现园林文化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杨秀娟
中国园林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群人合作就能打造行业更加耀眼的未来。希望园林青年人才发展联盟可以为园林行业拓宽‘朋友圈’,真正推动园林行业活起来。”中国园林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杨秀娟表示,希望园林青年人才发展联盟的成立,形成青年参与园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工作新格局,为园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也希望所有联盟单位可以继续探讨,争取有更多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模式。
付彦荣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研究与探索,相信园林青年人才发展联盟的成立,会为青年人才搭建起一个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分享心得的平台,助推青年人才成长和风景园林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指出,中国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才能为推动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贡献青春智慧。
金锐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常委、副社长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园林青年人才发展联盟平台的搭建,定能使园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常委、副社长金锐表示,未来,中国青年报社将积极发挥全媒体平台传播及全团组织化联动的优势,为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期待与中国园林博物馆和各方朋友携手合作,发扬青年的主体地位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共同探索园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
钟棉棉
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北京市青联主席
“联盟平台搭建能更好地促进青年人才的对话和交流,对行业内各组织机构的青年人才工作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青联主席钟棉棉对公园青年人才培养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挖掘园林学科内涵,凸显行业特色;二要发挥组织优势和合力,加强协同合作,激活平台效应;三要聚焦中心工作,着力服务大局,坚持守正创新。希望大家主动肩负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投身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中,畅享新时代公园青年奋发进取青春主旋律。
“青遇园林共创美好 花园城市奋斗有我”主题研讨
自然笔触:传承创新山水园林艺术
郑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园林的立意与自然山水诗画关联紧密,蕴含人文内涵。传统园林作为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升华完美,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园”,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永恒的时代话题,对于园林艺术而言,发掘中国园林文化精神和内涵,保护传统造园技术和艺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传承与创新之道,传承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和智慧,是赓续文化薪火的应有之义。
首善之都 花园城市
开启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王忠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风景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提出花园城市建设让各界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也备受瞩目,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典范。在城市发展瓶颈期与转型期,花园城市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抓手。面对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现实挑战,北京花园城市建设应践行高标准打造精华片区,发挥花园城市战略支撑力;高效能提质生态基底,发挥花园城市韧性承载力;高品质增强绿色福祉,发挥花园城市宜居吸引力;高水平营建魅力场景,发挥花园城市创新驱动力。
会心不远
漫谈园林文化及保护传承
永昕群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中和”基本观念的空间体现,受理学的影响极大,盛清诸帝所建诸园可算曲终奏雅。在避暑山庄这样的大型文化遗产中,那些遗址格局清晰、清宫图档完整(个别留有影像)的山区小园,经科学严谨考证,并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质和原工艺进行复建后,能够生动完整展示其独特的空间意象,对园林整体价值而言会起到“锦屏补秀”的效果。
三山五园园林艺术数字再生传承初探
严雨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兴三山五园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将其弘扬传播,是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三山五园并不完整,培养园林艺术设计人才,是复兴三山五园的迫切需求;促进园林艺术的传播与推广,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园林艺术传承不能仅限于以狭义的园林建设为目标,还要探索数智时代多元传承与创新模式,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研发沉浸式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园林艺术,进一步提高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花园城市
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态图景
张英杰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技术质量部副部长
新时代、新要求背景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城市发展转型的新路径,北京建设花园城市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的指示精神,更是构建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举措。以“花园城市——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生态图景”为题,以《首都花园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为纲,结合国内外相关规划和实践经验,系统阐释首都花园城市建设 10 个方面 77 项重点任务,旨在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迈向新阶段。
从天坛规划编制看遗产价值的保护与展示
吴晶巍 天坛公园遗产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皇家祭天建筑群,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实现了对文物古迹的有效保护与修缮,提升了游客体验感,其规划编制对遗产价值的保护与展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天坛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要与城市上位规划充分衔接,重点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二是要规划落地,要密切关注国家、地方的方针政策,借势借力方能事半功倍;三是要处理好坚守与妥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期待一蹴而就,要更多的追求宏观方向的正确性。
再论圆明园“象天法地”的布局思想
朱强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 系副主任
依托雍正时期《风水启》等文献及空间复原研究,尝试解析“象天法地”的布局思想在圆明园主园的核心景区选址、空间秩序建构、山水格局营造、文化意境烘托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为圆明园的价值阐释及遗产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引领读者步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文旅融合视域下园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南京瞻园为例
朱婧 南京市博物总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园林景观部 助理馆员
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通过研究“金陵第一园”瞻园的历史变革与园林特色,深入挖掘文化意蕴,探寻瞻园园林功能演变与文化传承发展路径,引导公众在园林意趣中感受文脉律动,赓续历史文化,增强公众园林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为推动园林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让“园林文化旧韵”闪耀“时代新辉”,为建设国家花园城市与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以兰为媒,国家植物园助力首都花园城市建设
王苗苗 国家植物园(北园)植物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 (2023-2035) 》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植物园建设,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依托国家植物园平台,讲好中国植物文化故事,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与国家形象相得益彰的亮丽花园城市“金名片”。国家植物园(北园)在兰花文化建设等方面以实践行动为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贡献“兰花方案”。
无障碍视域下博物馆共享文化服务研究
庞森尔 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研究中心 馆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普及知识和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通过探讨创新共享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博物馆在无障碍视域下对更广泛社会群体的服务能力。同时根据已完成的北京地区 20 家博物馆无障碍服务调查结果,分析制约无障碍文化服务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有效措施,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共享。
文/赵春玲 丛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