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生态文明发展,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为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一、坚持科学绿化,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园林绿化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绿色福祉,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大国首都的靓丽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北京掀起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造林绿化建设,在建设用地寸土寸金的情况下,先后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十年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43.6万亩(其中两轮百万亩共计207万亩,第一轮完成105万亩、第二轮102万亩),平原地区形成万亩以上绿色板块40处,千亩以上绿色板块350处。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8%,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4.85%提高到到31.4%,北京已经成为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海、城市有绿景的生态宜居城市。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北京城市总规、"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的目标,北京还需再建近6万亩森林。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绿化,积极恢复森林、湿地,扩大绿色空间。一是要科学合理拓增量。以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为底图,严格按图落实造林地块。绿隔地区的规划林地,要结合"疏整促"专项行动,拆出一块绿化一块。建成区要认真梳理代征绿地项目台账,建立代征绿地管理长效机制,尽快促进代征绿地的绿化。同时要建立土地利用变更调整机制,对于两轮百万亩造林的地块,应全部纳入林地绿地管理。二是要科学合理提质量。走科学、生态、节俭路线,严格落实科学绿化实施方案,采用乡土、长寿、抗逆、食源树种进行绿化,应用节水耐旱、耐践踏、养护成本低的地被植物,减少冷季型草坪的应用。坚持低干扰、近自然施工,禁止全面割灌,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植物。要以水定林、以水定绿,合理确定植被密度,建设集雨节水型绿地林地。三是要科学合理扩容量。加大森林精准经营的力度,平原区重点实施"调密度、补幼苗、沃土壤、防病虫、丰物种"五项经营管护措施;山区加快人工针叶纯林改造,修复退化林分。城市绿地要优化绿植冬季养护方案,强调地表不裸、野草不拔、有草不荒。持续加强杨柳飞絮的治理。
二、坚持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要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生态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必须打通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的"关节"与"经脉",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进行系统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园林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注重林田、林水融合发展,恢复建设湿地1.02万公顷;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大力实施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差异化养护管理平原生态林,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840万吨,全市森林蓄积量由2012年底的1500万立方米增加到2021年底的316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达到9070亿元。但是,目前我们的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碳汇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中幼林占比79.8%,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只有34.9立方米,是全球平均蓄积110立方米的三分之一,健康森林仅占森林总面积的22.8%。湿地类型单一,面积小而破碎,斑块多达8560个,生境破碎化较为严重。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功能,就要统筹考虑,协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种生态要素。一是坚持治水和造林一体推进。深刻理解林和水的关系,明白植被的保护和修复是从源头上治水,要治水必先治山造林。对于目前北京河道内现有的林木,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和构建完整生态系统的需求,因地制宜,分区域分阶段推进林木调整,切忌大规模清理林木,造成脆弱的生态系统退化,增加再次成为沙源地的风险。二是坚持造林和耕地保护一体推进。要胸怀"国之大者"深入理解总书记的大食物观,深入研究利用、深入开发森林食品,向森林要食物,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森林教育、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等新型绿色产业,打造"森林+"发展模式。三是坚持绿化和治城一体推进。"城"是人工建造的复合生态系统。科学治城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市更新、公共空间改造、背街小巷整治要充分考虑保护绿色空间,增加"公园元素",建设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市民绿色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园林绿化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市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扣"七有""五性"需求,统筹城市更新和疏整促专项行动,新增城市绿地7293公顷,建成城市休闲公园309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609处、城市健康绿道1405公里。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5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8%,城市绿化覆盖率由46.2%提高到49.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米提高到16.62平米。首都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公园星罗棋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但是,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我们的城乡公园发展水平还不够均衡,公园服务设施还不足,公园500米服务半径还存在一定的服务盲区。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设公园城市,提高城市生态品质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是推动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一是采取最暖民心的举措,增加市民游园的舒适性。进一步修订完善公园绿地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确保公园绿地管理规范高效、配套服务设施配比合理充足。特别是郊野公园,要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设立自然体验活动区、城市观鸟地、露营区等场所,打造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园。现有的公园要优化拆除围栏,方便市民游憩游览。要完善公园绿地内的防灾、防险功能,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增加文化特色,这是北京的优势。结合"书香北京、博物馆之城"等文化项目,调整公园建筑的使用功能,满足市民的多元生活需求。二是释放更多的绿色空间,增加市民游园的便利性。按照园林绿化专项规划的布局,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域公园游憩体系,确保到2035年全市建成1300多个公园。加快郊野公园的建设,建设好村头公园,开展好立交桥绿化。要鼓励具有公共开放属性的社会单位开放附属绿地,配置游憩场地与设施,承载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自然教育等日常活动的功能。三是构建城市绿道网络,增加绿色空间的联通性。打造公园式林荫道,有序推进城市绿道和森林步道建设,实施"一十百千"森林步道建设工程。加快绿道、蓝网、慢行系统有机融合,构建三网融合的城市绿道网络,推进连接各大公园、自然保护区、居住区公园的生态廊道建设,使绿色空间网络化,提高绿色空间的可达性和可利用性。
四、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之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吉代巴比伦衰落。我国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连续开展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极恢复建设湿地,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注重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加大重点物种的保护,全市维管束植物达2088种,陆生野生动物种类596种,北京已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但是,我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存在着栖息地保护不完善、生态廊道不完整、调查监测不系统、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客观存在等问题,需加快解决。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防治外来物种侵害。要保持战略定力,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的高度,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是要加强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按照统一部署,完成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摸清生物多样性的家底和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开展好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启动一批生态修复和栖息地环境改善工程,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承载能力。重点要做好城市建成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生态保育小区,试点推进"鸟粮"建设工程。在人为干扰较少的城市森林和绿地,采取低维护措施,适度隔离,推进自然带建设。二是要建立生态廊道体系,打通动物迁徙空间。依托绿带、绿道、河流、道路建设各种类型的生态廊道。加快绿隔地区规划建绿,尽快闭合两道公园环、贯通九楔绿廊,同时要增加绿带中下层植物,丰富植物群落,为动物建设舒适的家园。恢复河流景观的完整性和连通性,营造深潭、浅滩、河湾、沼泽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交通干线要考虑动物通道满足两栖爬行动物觅食活动需求,形成培育陆生小型哺乳动物的迁徙通道。三是要重视迁地保护。规划建设好国家植物园。积极推进房山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建设。开展好古树资源、种子资源的保护。加大对百花山葡萄、丁香叶忍冬、轮叶贝母、兰科植物等濒危物种的人工培育研究。
五、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维护首都生态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要严肃查处整改,坚决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建立林长制、落实管护责任。加大森林督查,建立资源保护执法协调机制,开展打击破坏林地绿地违法行为。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绿地认建认养及公园配套用房出租专项整治、"绿卫"森林执法等问题的整改,保障了园林绿化资源安全。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是维护首都生态安全的主体,也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园林绿化资源来之不易、成之惟艰,我们要以守土有责的担当保护好、管理好宝贵的生态资源。一是强化森林防火安全。持续提升"卫星遥感、航空巡护、视频监控、塔台瞭望、地面巡查"五位一体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林区防火道路、标准化检查站、多功能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关注平原地区的生态安全,补足平原地区森林防火设施不足的短板。二是强化生态系统安全。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做好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等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巡查和预报预警。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在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等时间节点,加强野生动物交易执法,加大联合检查和专项打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三是强化生态资源安全。全面加强对全市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加强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私自侵占林地绿地和毁坏林木的非法行为。发挥好林长制这个制度,切实压实各级党政领导园林绿化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建立健全"一长两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好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六、坚持尊重热爱自然,繁荣发展生态文化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园林绿化的本质属性是生态属性,同时也包含深刻的文化属性,"天人合一、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工"等中华民族生态伦理智慧始终是造林造园造景的最高境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始终是现代都市人群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大力繁荣发展森林生态文化、都市园林文化、生态科普文化和绿色休闲文化,成功举办了以北京世园会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展会,持续开展了系列生态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品牌生态科普活动,建成了一批首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以绿色生态为根基的生态文化正在日益成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流文化。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繁荣生态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推动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首都园林绿化发展内涵。一是传承历史园林文化,让城市留住记忆。加快修复老城区园林文化要素,严格保护中轴线园林景观风貌。重点加强"三山五园"地区园林景观风貌整治和历史名园示范建设,加大对单位和个人占用历史园林资源的疏解腾退。要深挖"古树文化"的内涵,让"古树活起来"。二是发展森林生态文化,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传承依托三条文化带山水资源培育形成三条森林文化带,加快建设北京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京西林场矿山遗址文化公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构建长城生态文化沟域。新修扩建的各类公园,要增加科普自然知识、文化内涵,建设自然教育基地。三是发展绿色休闲文化,让市民记住乡愁。依托生态产业资源,实施节庆会展带动战略,筹划开展一批市民喜闻乐见的果树、花卉、蜂产、游园等文化节,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园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园林文化创意产业,丰富文创产品形态,推动建设工业遗址、文化遗迹等生态文化园,打造北京园林生态文化新地标。
文/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研究室
摄影/何建勇 马文晓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