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
天鹅成群结队飞临,京城多处河湖变身"天鹅湖";白尾海雕、丹顶鹤、青头潜鸭流连于千顷碧波间;豆雁、鸿雁、灰鹤徜徉在野鸭湖的"候鸟食堂"中;金雕、秃鹫安家房山,上演叼羊大戏……和煦的暖风带来了春的消息,此时的古都从冬的沉寂中热闹了起来,百万候鸟开始了大迁徙,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的北京,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人勤春来早,在冻土尚未融化时,只争朝夕的园林绿化人就开始了新一年的奋进。2023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确定的工作目标是:全市计划完成生态修复12万亩,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城市绿地2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森林蓄积量达到328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6平方米,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920万吨。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园林绿化人相信,在我们的双手中,在不断延伸的绿色中,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会明显增强,首都最美的生态底色更加厚重靓丽。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连续十年带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对首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生态文明发展,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为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首都园林绿化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向着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繁荣生态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推动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提升首都园林绿化发展内涵。古都北京今年迎来建都870周年,市园林绿化局为加强北京历史名园保护,发布了《关于加强北京历史名园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促进历史名园的有效利用。鼓励和推动历史名园的活化利用,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名园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组织与历史名园整体风貌相协调的展览、游园等活动的开展,做好历史名园资源授权管理和文创开发引导。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文明大国形象。本期杂志对该意见进行了详细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春暖花开,让我们一起大地植绿、心中播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