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增“甜”
《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指出,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是将北京打造成为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秩序壮美、和谐宜居的花园之都。在推进这一宏伟建设目标进程中,首都园林绿化部门紧密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功构建全域森林城市,形成了“山区绿屏、平原绿海、城市绿景”的宏大生态格局,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生态品质。广大市民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逐年提升。在取得绿化彩化美化及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首都园林绿化部门积极践行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的路径,制定实施《北京市蜂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北京市蜂业种业发展规划》及《北京市蜂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等一批规划文件,采取多项蜂产业发展措施,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蜂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入花园城市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小蜜蜂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带来一抹甜蜜。
养蜂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走上“甜蜜之路”蜜蜂产业是北京绿色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园林绿化部门充分发挥蜂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突出作用,通过扶持蜂农合作社、推广先进养蜂技术等方式,支持鼓励农民开展蜜蜂养殖和蜂产品加工,着力将养蜂产业培育成为乡村振兴特色支柱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富民”创新之路,有力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京郊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养蜂产业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北京蜂产业历经多年发展,“龙头企业+ 合作社 + 基地 + 蜂农”的产业运营模式成效卓著。养蜂合作社、蜂产品加工合作社等组织为蜂农提供技术指导,龙头企业搭建稳定销售渠道,完整产业链有效推动了规模化经营。
密云区是全市养蜂第一大区,现有蜂农2144户,成立蜂业专业合作组织26个,合作社社员达1982户,蜂产业年产值超1.4亿元。同时积极推行“养蜂脱低”模式,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门头沟区有养蜂户400余户,蜂业合作社10家,蜂产业产值达到4700余万元。房山区有120余家蜜蜂养殖合作社,全区积极推广应用智能蜂箱设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大幅提升了养蜂效率和蜂蜜品质,并带动山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平谷区大力推动养蜂产业规模化发展,成立5个养蜂专业合作社,在册蜂农181户,2023年蜂产品总产值达800多万元。平谷区积极开展低收入扶贫项目和残疾人养蜂扶贫项目,为低收入群体和残疾家庭免费提供蜂群、蜂机具等物资,帮助他们“无本”创业,帮扶机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到2024年,北京市蜜蜂饲养规模已达22.55万群,养蜂年总产值1.5亿元,蜂产品生产销售更是突破12亿元。
密云冯家峪镇蜂农正在“割蜜”
养蜂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乡村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周边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包装、物流等行业随之繁荣,产业联动效应十分突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蜜蜂授粉显著提升农作物效益,让农民端稳“生态饭碗”
蜜蜂作为重要的传粉昆虫,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都园林绿化部门积极拓展蜜蜂授粉领域,大力开展高效蜜蜂授粉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密云、顺义、昌平、大兴等区积极成立授粉技术示范基地,着力培育蜜蜂授粉专业组织和公司,鼓励开展专业化蜜蜂授粉服务,有效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增加和品质提升,为京郊农民开辟了致富新渠道。
密云区蜜蜂大世界智能化蜂场
蜜蜂授粉技术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经济价值显著。密云区推广使用近4000多群授粉蜂,覆盖作物面积约5000亩,新增授粉蜂收入 160万元。蜜蜂授粉在草莓、樱桃等特色产业中提质增效十分明显,直接促进果蔬增产效益超8.5亿元。顺义区建立了10个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覆盖面积达2万亩,涵盖果蔬、花卉等多种作物,使作物产量提高10%,带动农业增收5000万元以上。在樱桃、草莓、西瓜等多种作物上推广蜜蜂替代人工激素授粉技术后,人工成本降低30%,产品溢价率达20%。平谷区借助蜜蜂授粉服务,22万亩桃林年增产幅度超过20%,实现了蜂农和果农的“双丰收”,全区蜜蜂授粉带来的收益达200余万元。大兴区积极推广蜜蜂授粉工作,年均收入超过300万元。昌平区草莓种植户引入蜜蜂授粉后,歪果畸形果率减少30%以上,商品果率大幅提升。据统计,2024年北京市投入3.5万群授粉蜂,为京郊农民提供授粉服务3.5万亩,坐果率平均提高20%以上,增产超10%,授粉蜂群每群增收400余元,总计增收1500万元以上。
蜂业合作社为蜂农提供技术指导
如今,生态经济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熟模式。政府实施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养蜂业发展,对低收入农户持续进行产业扶持,蜂具购置补贴,提供蜂业保险等一系列保障举措,确保农民能稳稳端住“生态饭碗”。
二、蜂旅融合,为市民酿造“甜蜜生活”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首都园林绿化部门深入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创新构建“蜂业 +”新业态,建立龙头企业与养蜂主体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创新、文化赋能、品牌建设等举措,培育出“京·花果蜜”“蜂盛蜜匀”等特色蜂业品牌。实施“生态 + 蜂业 + 旅游”绿色产业政策,将蜂产业融入花园城市功能体系,全力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变美、农民富裕,促进蜂业与休闲农业、森林康养、乡村民宿、文化旅游等产业充分融合,为花园城市建设增添更多甜蜜色彩。
安全优质京产蜂产品,为市民带来“甜蜜滋味”
北京蜂业专注特色高端蜂产品,打造出众多知名品牌。目前,北京市有40余个蜂产品品牌,40多家蜂业龙头企业,生产十大类近千种蜂产品,产品加工年产值超过12亿元。“花彤”“京密”“绿纯”等 3个品牌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其中“花彤”还是中国驰名商标,“百花”荣获中华老字号品牌称号。门头沟的“京西白蜜”和密云的“潮河白蜜”被列入中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全市有三家养蜂专业合作社的蜂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密云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安全蜂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北京蜂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系列安全优质的“京味儿”蜂产品,深受广大市民信赖。
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蜜源植物是生产高品质蜂产品的基础。密云区制定了高于国家要求的生产质量标准,采用“龙头企业+ 合作社 + 蜂农”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生产出系列高品质蜂产品。“京纯”牌荆条蜂蜜曾获国际蜂联铜奖、多次获全国金奖,并通过欧盟认证进入国际市场。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年产值从2021年的16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5000多万元,带动100多个村800多户农民增收。北京蜂业通过品牌战略、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蜂产品体系,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增长、促进生态保护的重要发展模式。
京产品牌的成熟蜂蜜
蜂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带动当地“甜蜜经济”
“蜂旅融合”是北京蜂产业发展新亮点。北京市依托蜂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创新融合模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富民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形成多个特色成果。
蜜蜂为特色景区增收赋能。近年来,蜜蜂主题生态旅游悄然兴起,一些郊区创新推出养蜂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体验。门头沟区斋堂镇建成“蜂王谷农耕文化园”,特色项目满足了久居城市的游客需求,带动乡村旅游和蜂产品销售。平谷区推出“见证甜蜜之旅·当一日小小养蜂人”旅游线路,游客能亲自参与养蜂活动,感受蜜蜂与自然之美,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收益。密云区创建“中国森林蜜蜂特色小镇”和“中华蜜蜂小镇”,举办特色活动,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景区客流量逐年增长。密云区“蜜蜂大世界”文化产业园,年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科普馆年旅游产值达200余万元,走出一条蜂旅融合生态富民之路。
特色蜂疗开拓健康产业经济。平谷区创新开展蜂疗康养实践,在黄松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北京首个以蜂疗为主题的特色社区医院,也成为北京市蜂疗健康产业发展与蜂疗临床示范单位。医院传承推广传统中医蜂针疗法、蜂产品食疗法,将蜂疗与康养旅游结合,吸引游客参与蜂疗体验旅游,打造“蜂疗康养”品牌,给群众带来健康新思路,为北京蜂业发展开拓出产业新高地。
三、蜜蜂文化,为公众讲好“甜蜜故事”
蜜蜂不仅是自然界的授粉使者,更是生态文明的鲜活符号。多年来,首都园林绿化部门依托北京深厚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蜜蜂文化丰富内涵,构建起“主题活动 + 高端平台 + 科普场馆”三位一体的科普传播体系,致力于讲好蜜蜂精彩故事,培育独具影响力的蜜蜂文化品牌,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注入“甜蜜力量”。通过组织开展北京蜜蜂文化节、蜂业嘉年华等系列主题活动激发生态教育活力,让广大市民在欢乐的氛围中了解蜜蜂文化。借助世界蜜蜂日、国际蜂疗大会等高端活动平台,推动蜂产业与国际市场对接,让高端平台赋能“甜蜜经济”。通过蜜蜂博物馆、蜜蜂生态科普馆等科普教育场馆,将蜜蜂科普与教育、旅游融合,让“严密的组织、坚强的意志,辛勤的劳动、无私的奉献”的蜜蜂精神逐渐融入广大市民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指引,为花园城市建设增添“甜蜜动能”。
密云区石城镇中华蜜蜂崖壁蜂场(华北地区最大的崖壁蜂场)
举办主题活动,呈上高品质蜜蜂文化盛宴
首都园林绿化部门结合花园城市建设,创新打造北京“花园四季”生态文化活动,支持各区和社会组织积极举办蜜蜂文化节、世界蜜蜂日以及“京·花果蜜”等系列文化项目主题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和青少年群体的目光。世界蜜蜂日活动期间,国内外相关博物馆联动开展云端展览和蜜蜂论坛,成为连接科技、产业、文化的全球性交流平台,受到全世界关注。北京市各区举办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宣传、科普基地开放等主题活动,增强公众对蜜蜂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特别是2023年在密云区举办的首届北京蜜蜂文化节,创新性采用 “4+14+N”活动模式,将蜜蜂文化与科普教育、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小蜜蜂大文化”效应,提升了北京蜂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欢迎。
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通过举办世界蜜蜂日庆祝活动、全国养蜂大会、海峡两岸蜂产业发展大会等各类蜜蜂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当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20万人次,创造收益5000多万元。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让广大市民享受到了高品质的蜜蜂文化盛宴,还让蜜蜂文化与科普教育、休闲旅游紧密结合,促进了京郊民宿、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成为首都文化消费新热点。
蜜蜂科普场馆,开启蜜蜂文化高端体验
北京市坐拥中国蜜蜂博物馆、中国蜜蜂授粉科普基地、蜜蜂生态科普馆等多层次的科普场馆体系,在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产业赋能及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形成蜜蜂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范式。中国蜜蜂博物馆作为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以蜜蜂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古代养蜂史、蜜蜂与文化艺术、中国蜜蜂和蜜源植物资源等四大主题主线,将中华养蜂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地串联起来,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展示蜜蜂科学和蜂产品知识。昌平区的“知蜂堂蜂博园”,建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蜜蜂博物馆,馆内巨型穹幕和六层展览空间,通过光影沉浸技术让游客亲历蜜蜂的进化和演变。密云区的“奥金达蜜蜂生态科普馆”,运用体感交互、VR 蛋椅、VR绘本等多种科技方式展现蜜蜂生活,为游客提供了高端蜜蜂科普视觉盛宴。
近年来,北京众多的蜜蜂科普场馆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将传统展陈模式升级为“多维感知”蜜蜂文化高端体验空间,以多元方式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 生动诠释蜜蜂生态系统的科学价值和中华蜜蜂文化的深厚底蕴,引导青少年领悟“小蜜蜂”背后的“大生态”,感受“小蜜蜂”身上的“大智慧”,成为青少年自然教育出色的“第二课堂”。
四、结语
从深山蜂场到城市商超,从蜜蜂传统养殖到产业融合,首都园林绿化部门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生态为墨、蜜蜂为笔,书写着蜂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甜蜜答卷”。让我们关注蜜蜂、保护蜜蜂,为北京花园城市增添更多“甜蜜味道”,让“蜂舞”与“绿韵”交响,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更动人的“甜蜜篇章”。
文/刘进 郝紫微 杜新元 供图 / 北京市蜂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