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需创新
经历了突发疫情考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旅游活力不减,新业态不断创新,消费提质升级,旅游业的韧性愈加强劲。今年以来,红色旅游持续红火,更多游客将红色景点作为出行首选。旅行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红色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了230%。(10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几年,红色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市场增长的新引擎。2019年全国红色旅游人数超过14亿人次、收入逾4000亿元,2020年红色旅游有力地带动了疫后全国旅游市场复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多部门联合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北京、上海、嘉兴、长沙、南昌、遵义、延安等地,成为红色旅游最热门目的地。尤其是"七一"等节点及暑期、中秋、国庆假期,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走进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红色景区景点,在聆听红色故事、回望百年征程感悟家国情怀。
红色旅游是红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旅游是形式,红色是内涵、是底色。新时代红色旅游被赋予重要使命,包括教育功能、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如何把握红色旅游发展方向,实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让红色旅游在新时代持续走红,是各地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课题。
应该说,各地红色旅游已取得长足发展,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越来越多,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红色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有待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缺乏联动和共享,呈现点多面少的状况;"红色故事"讲得不够精彩,包括讲解员的解说过于套路化、模式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传播力;红色旅游纪念品也大多照搬照抄,雷同化现象突出,缺乏自身特色等。这些短板的存在,制约了红色旅游向深度、广度发展。
解决好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构建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格局,如深化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合作,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与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紧密融合,联手打造红色旅游"大品牌";另一方面要丰富陈列布展、建好讲解队伍、创新传播形式、用好科技手段,以鲜活生动的史料讲好"红色故事"。尤其是结合旅游出行主力的年轻化,突出艺术性、观赏性、互动性,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同时,不妨从全国热门红色旅游地学习其有效做法,为本地红色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
文/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