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造林地打造“林+”模式 惠农增收闯新路
驱车沿着怀柔水库一路向北,太阳已升到头顶,阳光从路两旁树木交错的枝梢间隙钻进来,时而透过车窗掠过人脸。打开车窗,向右看去,蓝蓝的天与绿绿的树倒映在平静的水面。
而在这片一级水源保护区中,“藏着”一片林下经济的“样板田”。百万亩平原造林后如何能让林地生金?林下经济如何发展?什么模式才适合本地发展并带动村民致富?走进怀柔区桥梓镇前辛庄村的林地内,似乎就能找到答案。
百合园中五颜六色的百合
造林地变身“美丽公园”
据北京市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资源摸底调查显示,全市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60.61万亩,其中平原林地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8.14万亩,占总面积的46.43%。
为巩固平原造林成果,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增收,在保障造林景观和林木健康生长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发展林下经济试点示范,为平原造林养护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探索新模式。
2015年底,怀柔区园林绿化局与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合作,创办北京京林绿色科技有限公司,整合利用高效、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开展林地良种繁育和种植技术示范。“750亩林地,根据功能的不同共分为百草园、园艺园、农耕园、百合园、菊苑、玫瑰园六个区,主要围绕园林绿化研发一些新品种,像百合园有60亩地的展示区,都是北京林业大学老师自主研发可食用的20多个新品种。北园有200亩地专门来做种球繁育,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食用还可以做鲜切花。菊苑有50多个品种,有茶用的、生态修复用的还有园林绿化用的。”北京京林绿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庆华介绍道。
姹紫嫣红的地被菊、五颜六色的百合、素雅大方的萱草,还有光听名字就很可爱的糖果鸢尾……如今,这片光秃秃的林子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花园”,从这个“花园”里走出的稀有品种,都已入选美国新植物品种库,大规模用于城市、庭院等园林装饰。“去年,我们自主研发的40亩北京夏菊金色穹庐等创优新品,在山西小店区煤矿开采破坏后而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中试种成功。”
“林+N”模式种出“样板田”
“我们采取林+花、林+药、林+菌、林+蔬、林+教等多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发挥平原造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展林地良种繁育和种植技术示范。”郭庆华说道,以“产学研用”的合作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培育形成菊花、玫瑰、百合、园艺、药材、押花工艺品六大产业链条,进一步丰富平原造林地块的管理模式。
“林+花”的许多产品不仅仅是观赏,还能直接食用,因此可以进行深加工增值,通过对林下花卉、药材等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逐步延长,产值和收益也将大幅度增加。“比如玫瑰能加工成精油和花露,做成玫瑰系列化妆品;黄芩可以加工成茶或药材,这样产值能达到原料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郭庆华介绍道。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生态建设与文化创意、旅游结合,带动旅游、采摘、特色民宿游等文化产业,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够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吃上旅游饭。
除了模式上的创新之外,日常管护同样不可小觑,“单就灌溉来说,为解决传统人工拉皮管子喷水对娇嫩植物造成损伤、浇灌不均匀等问题,我们的技术人员专门研发了高架灌溉技术,灌溉直径可达100米,上下两层水柱可满足高大林木和林下植物的不同灌溉需求,且较传统灌溉方式节水节电40%以上。”郭庆华介绍道,示范区还建立了园区林木的管护日志及管护影像资料库,并从硬件条件上着力提升管护水平和效率,确保平原造林持续发挥生态效益。
怀柔区林下经济鸟瞰图
林下经济成为村民“聚宝盆”
挖机声轰鸣,林间整地、除草有序,走进这片林下经济示范区,除了树和花草之外,还有地里忙碌的村民们。前辛庄村属于桥梓镇的低收入村,因为地处一级水源保护区,产业发展受限,以前身体健康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但是因为没有什么专业的技术,打工所赚的钱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贴补家用。
“我是最近才回来的,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因为家里婆婆岁数大了需要人照顾,只能在家附近找些活做,因为我之前是做保险业务的,对园林绿化这方面一窍不通,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好,还好基地有专业人员对我们进行定期的培训,之前没觉得这个工作有多好,现在感觉特别好,不仅可以在家人的身边照顾,而且在林地里赏心悦目还能赚钱。”前辛庄村村民王淑萍说道。
依托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园林植物的优势学科,利用“林+花”,生产押花的文创产品,项目帮扶桥梓镇四个低收入村,并且成立了市级押花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进行花卉画及手工艺品的押制与生产,为每位村民直接带来收益5000-10000元/年。
如今,示范区有60多名林地管护员,“以前种地现在护林,用我们的双手来打造这么一片林子,也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林地管护员杨一楠一边挥舞着铲子除草一边对记者说。去年在示范区的附近开辟了20多个大棚,用来做种苗的繁育区,而护林员就又多了一个身份--园艺师。“最开始的时候一周两到三次对村民们进行技术的培训,现在技术比较娴熟一点了,就一周一次,如果有新的村民加入,就单独再给他培训。”桥梓镇林业站站长谢常清介绍道。
曾经的桥梓镇留守村民老龄化严重,无稳定的收入来源,发展林下经济后,村民的腰包鼓了、家人团聚了、生活幸福了。“水清了,天蓝了,山绿了,钱多了!”前辛庄村的村民李阿姨用朴素的语言述说变化,洋溢着满满的生态幸福感。
文/丁天茼
供图/北京京林绿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