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许昌蜡梅进北京暨颐和园第十四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开幕
1月24日,2025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暨年宵名花进北京活动的又一场重要活动——许昌蜡梅进北京暨颐和园第十四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在颐和园开幕。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2025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许昌蜡梅进北京活动以蜡梅为主题,打造1个主会场展览、举办1场蜡梅文化圆桌对话,推出20余个北京主要赏梅地点、13家蜡梅销售点和18场蜡梅文化活动。其中“以蛇年说梅 ‘ 梅’美与共”为主题的蜡梅文化圆桌对话于1月24日上午在颐和园同步举办。活动通过环球时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平合进行了直播,观看人数达106.36 万人次。
01
傲骨幽香
颐和园梅花、蜡梅竞相绽放
第十四届颐和园“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是2025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许昌蜡梅进北京活动的主会场,展期自2025年1月24日持续至2月4日。展览分为颐和园畅观堂和耕织图两个展区,在持续展出颐和园精品梅花、蜡梅等精品盆景基础上,此次还在耕织图水操学堂展厅展出了来自河南许昌等地的12盆精品蜡梅盆景和新品种蜡梅苗木10余株。颐和园传统盆栽蜡梅树姿秀雅、疏枝斜横、动势强烈、过渡自然、花香浓郁,集色彩美、形态美和风韵美于一身;许昌市鄢陵县的蜡梅素有花蜡质厚、花型大、花期长、香味浓列等特色,2013年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此次许昌蜡梅进京,在春节期间为市民游客将蜡梅赏游的丰盛大餐送到家门口。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首,素有传春报喜的吉祥寓意。为了让颐和园花卉迎新春的文化传统和2025年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活动让首都市民游客的新春文化生活增添色彩,颐和园在往次展览的基础上,深化“傲骨幽香”品牌的文化赋能,着力将此次梅花、蜡梅文化展览办的更有文化气息、更具生活韵味。在畅观堂精品展区,映入眼帘的是清宫廷画《月曼清游图》——正月“寒夜探梅”图,展厅中展出“梅花栽培八式”“梅花寓意六式”,畅观堂下十间房展出“踏雪寻梅”“春和景明”两个主题的宫廷盆栽布景展示,共展出颐和园培养的梅花、蜡梅树桩盆景及其它植物百余盆,部分梅桩树龄已在百年以上。园艺师针对盆景特色,创作不同的园艺小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在耕织图水操学堂展区,第二届“岁朝清供”中国传统插花展展出12组以梅花、蜡梅为主要花材的插画作品,展示出非遗插花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梅花、蜡梅相关鲜切花、蜡梅精油、蜡梅书画作品等蜡梅相关文创产品,采用二维码扫码预定方式,开展产地发货的展卖形式与游客见面。
娇艳的梅花与晶莹的蜡梅点缀了冬季的皇家园林,也联结了不同地域的“梅”文化。本届展览以许昌蜡梅进北京为契机,将梅花、蜡梅文化交流带入颐和园,展现梅花和蜡梅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科学研究成果。1月24日上午,“2025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许昌蜡梅进北京推介展销活动暨颐和园第十四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蜡梅文化圆桌对话”直播活动在颐和园同步举办,对话“以蛇年说梅 ‘ 梅’美与共”为主题,邀请专家、网红大咖等讲述中国悠久的梅花文化,以及蜡梅的特性、价值以及栽培历史、养护知识等,同时还线上公布了北京赏梅地图。
02
识梅、赏梅、购梅
蜡梅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据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介绍,近年来北京共引种蜡梅品种175个,并通过试验示范选育更多适于北京栽植的品种,目前露地栽植已有‘金花’、‘阳光’、‘紫玉钻’和‘十月梅’等优良品种32个。蜡梅的美韵早已遍布北京,大家在北京户外赏梅的时间可持续到3月初。紫竹院行宫院间、月坛南园“邀月亭”畔、地坛公园长廊旁、鹫峰丛林中,蜡梅点缀其间,静美景致与冬日京城和谐相融,令人流连忘返。市民还可以到香山公园眺望连片绽放、蔚为壮观的蜡梅;在明城墙遗址公园欣赏蜡梅与古墙斑驳纹理相映生辉;在潭柘寺感受蜡梅与古寺清韵共鸣……如果您想把蜡梅带回家,可在北京盛华宏林花花市界、北京金源财富花卉市场、通厦花卉生活馆等13家花卉市场购买蜡梅。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蜡梅文化活动,1月24日至2月4日期间,2025北京家庭园艺嘉年华将组织部分公园及园林绿化科普基地开展18场蜡梅文化活动,包括“颐和讲堂”线上直播、宫廷插花技艺展示和妙手梅香系列科普宣传等。欢迎大家关注“首都园林绿化”微博、微信,了解赏梅、购梅点位和蜡梅文化活动信息,参与各项精彩活动,体验感知蜡梅文化。
同时颐和园还将在畅观堂、耕织图、养云轩等区域举办“巳舞迎春 妙手梅香”等19项各类科普活动,其中在畅观堂东配殿设置梅花、蜡梅主题活动,由科普讲师带领青少年咏颂梅花诗词,体验点梅妆,做梅花贺卡,绘制梅花图,DIY制作梅花及生肖手工作品,让青少年通过动手、动脑,了解喜爱传统文化。
第十四届“傲骨幽香”
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展讯
时间:2025年1月24日(腊月二十五)至2月4日(正月初七)
地点:颐和园畅观堂、耕织图水操学堂
展厅每日开放时间:8:30——17:00
背景资料
1.颐和园宫廷盆栽技艺源于清宫,至今仍保留清宫遗留下来的桂花100余盆,其中百年以上70余盆。传承至今的盆栽技艺主要是不断传承并创新养护、管理技术要点。
梅花盆景结合中国盆景创作技法,依照皇家园林风格特点创作出直干式、斜干式、悬崖式、丛林式等传统造型,并融合画理,创作出雄伟、庄重、别具一格的皇家风格。
宫廷盆栽技艺讲究自然,却又有皇家园林特点。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相统一,梅花盆景采用以修剪为主,吊、拉为辅的创作技法。同时,科学施用有机肥、防控病虫害、控水养芽、控温烤花、修剪整形等技术手法,达到神行兼备的梅花盆栽。
展出的盆景全部采用人工花期调控技术,这项工作要靠养护技师们的经验与耐力细细打磨,即使是展览期间,养护技师依旧轮番值守,保障土壤水分充足及环境温度适宜,把盆景最好的状态呈现在游客面前。
2.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通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以每月的气候变化为背景,描绘了宫女们随其女主人在庭院内外的游赏活动,主仆之间的关系颇为亲近,主不骄横,仆不卑微,主仆之形大体相近,破除了前人的造型桎梏。嫔妃们的活动内容,在民间生活中均习以为常,只不过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而令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贵、繁琐及典制化的特点。
正月“寒夜探梅”图描绘的是正月上元节宫廷内灯火通明,妃嫔们寒夜打起灯笼,游园寻梅的场景。
3.河南省许昌市鄢陵蜡梅
鄢陵蜡梅,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鄢陵蜡梅栽培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一度为皇家贡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花”。
由于鄢陵蜡梅知名度高、广受赞誉,2013年7月中旬,原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3年第90号公告,依法批准对鄢陵蜡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鄢陵蜡梅与其他地方的蜡梅相比,具有蜡质厚、香味浓、花形大、花期长、耐寒能力强等特点,被列为蜡梅之上品,享誉海内外。2006年9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