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雄安的“生态本底”
8月3日,记者跟随“瓣瓣同心·协同五年谱新篇”媒体团走进河北雄安新区,探访这座“未来之城”的生态本底。在雄安新区起步区,海绵城市、绿色城市的理念深入渗透园区规划的每一个角落;“华北明珠”白洋淀碧波荡漾,重现昔日风采;千年秀林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
高标准打造绿色新城
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园区,生态湿地、海绵城市技术得到充分运用,保证雨水100%自然积存,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正成为这座未来新城的一张名片。
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说,未来,雄安新区将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交通体系,在新区范围内,要打造轨道上的城市,推行以公交绿色出行为主的出行方式,绿色交通出行率要达到90%,公共交通出行率要达到80%。
“华北明珠”重放异彩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最典型的淡水浅湖型湿地,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华北之肾”和“华北明珠”。
今年初,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为白洋淀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据此,雄安新区开展了一系列举措:雄安新区坚持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强化对白洋淀湿地、林地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推进唐河污水库和纳污坑塘治理、淀中村腾退、上游截污、工业固废治理、淀区清渔及燃油机动船改造提升等工作,开展白洋淀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散乱污企业被取缔关停,暴露垃圾被清理处置。
针对白洋淀流域污染防治,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正在不断强化。近年来,京津冀三地联手,共同排查、处置跨区域、流域的环境污染源,共同打击区域环境违法行为。雄安新区生态建设局副局长程钢向记者表示,2018年白洋淀淀区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双下降”,白洋淀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更可喜的是,淀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升,这将有力带动全民参与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的共同治理”。
千年秀林显现勃勃生机
千年秀林工程作为雄安新区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项目,为雄安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11月千年秀林工程先期开展了9号地块一区造林工程,涉及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的8个村,造林总面积9934.6亩。2018年又选取雄县多个乡镇打造10万亩苗景兼用林。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已造林17万亩,栽植苗木1200多万株。
“千年秀林创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营造近自然森林’建设理念,探索我国首例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建设。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的工作人员杨尉栋介绍说,千年秀林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在适度人为干预下,实现森林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演替。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相邻的三棵树不能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按自然林的生长方式斑状混交栽植,不固定株行距,自然随机布点;比如按照乡土、适生、长寿、美观等标准选择树种,以适应新区的土壤酸碱度、含水量、华北地区降水量等自然条件;再比如“千年秀林”并不是每一棵树都能活一千年,而是通过尊重自然,在自然生长条件下,给予树木适当的人工干预,使这些树能够像人类一样能自然演替、生生不息,从而伴随雄安新区的发展而繁育、成长,共生共融。
据了解,千年秀林工程将打造以近自然林为主、景观游憩相结合的生态景观片林,将成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共享区。结合堤防改造、清淤疏浚、退耕还湖、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白洋淀淀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将形成新区系统型景观,打造出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