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今”,悠悠我心
知行感悟湿地,爱我地球母亲。湿地,像肾一样维系着地球的净化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首都人就开始关注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并根据首都特点和湿地资源现状,以保护为前提,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提出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措施,抢救性地保护和恢复一些重要湿地。为了恢复北京之肾,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已被视为一项神圣使命,并将其定位在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北京和生态宜居城市上。
(一)保护地——给湿地生物一个安稳的家
泉水消失了,河水浑浊了,物种减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湿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烟囱、建筑、公路,日益萎缩的湿地被瓜分和蚕食着。如今,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湿地潜在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大声地为保护湿地和恢复湿地呼喊,湿地的命运终于有了很大的转机——我们已经在退耕还湿,已经加大了湿地污染治理和湿地管理力度,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腾笼换鸟”,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湿地内乱修乱建、随意倾倒垃圾等破坏湿地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的基本形式之一,建立保护区是保护湿地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20世纪70年代就在青海湖鸟岛、黑龙江扎龙建立了两个以保护水禽为主的湿地自然保护区。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后,将扎龙、莫莫格等多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工作也进一步展开。进入21 世纪后,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计划,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指明了方向,北京的湿地保护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早在1996年,北京就开始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湿地,先后保护了野鸭湖、汉石桥、拒马河、怀沙——怀九河、白河堡水库及金牛湖等多处湿地及生活在其中的鸟类,保护面积接近北京湿地总面积的1/4,保护鸟类近150 多种。
湿地保护的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建立湿地公园。可使湿地质量下降、面积减少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二)湿地天使——湿地保护的志愿者
“湿地使者行动”是为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而开展的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旨在发动和组织全国高校的大学生环保社团和环保爱好者,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开展湿地保护和宣传工作。2010年,北京市举办“湿地使者行动”,以“绿地图诠释湿地之美”为主题,以制作湿地绿地图的手段,让湿地使者们进入湿地、观察湿地、学习湿地,把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生境、动植物分布、文化景观,甚至环境破坏情况等信息标注在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地图上,并通过湿地绿地图讲解和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护湿地的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三)小喇叭——湿地知识宣传展览
近些年,北京市广泛开展了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湿地科普、湿地资源保护等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社会各界对湿地的认识及保护意识,使社会各界的湿地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在首都的湿地保护历程中,北京政府部门、学术专家以及民间团体和个人都为这一使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北京市都会开展湿地基本知识、湿地资源保护等科普宣传活动,使得社会各界的湿地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特别是每年的“世界湿地日”,北京都会举行与“世界湿地日”有关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讲解湿地展板、播放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向人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湿地风貌,强调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发挥的特殊作用。通过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北京市民关注身边的湿地,认识湿地的功能与作用,进一步提高湿地保护意识。
北京市还加强了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图片资料展览、实物展览、技术培训、与湿地相关的电视节目制作、录像、电视片放映等功能建设,通过标本、橱窗、宣传手册、宣传单页、录像、光盘等载体,向参观者和社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在部分保护区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吸收当地居民参加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湿地使者行动还带动了许多民众加入湿地保护行列,促使一些学生、社会团体、政府机构、人民群众甚至学龄儿童都积极参加到湿地保护和管理当中,其人数和影响力日益增长。湿地使者行动具有高度的公益性、知识性,为充满理想的青年人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锻炼和实践机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社团加入到行动中来。通过开展湿地使者行动大大促进了北京市大学环保社团建设,并不断地在学生中激起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热情;使一大批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湿地保护能力,向人们宣传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学知识,也提出了众多合理的建议,引起了社会共鸣,为推动北京市湿地保护和宣传工作献计献策。
作为湿地宣传的重要载体——湿地博物馆是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湿地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并对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湿地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湿地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场所、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湿地博物馆建设可以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湿地、走进湿地、认识湿地,从而普及湿地知识,激发公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野鸭湖湿地博物馆作为首都湿地保护工程的标志性建筑和展示首都湿地保护工作成果的窗口,其占地面积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由序厅、认识湿地厅、野鸭湖湿地厅(包括鸟类展厅)、保护湿地厅、环幕影厅和临时展厅6个厅组成,有文字介绍近2万字,图片200多张,各类动植物展示标本约200件。野鸭湖湿地博物馆已成为向人们宣传湿地保护知识的阵地、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课堂、湿地管理人员培训的基地和对外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设置在博物馆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标本使参观者深刻体会和了解了湿地构成以及现实情况。湿地博物馆对启迪、普及以及教育民众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爱护湿地、关注自然极具深远影响。通过标本、图片、影像及地幕投影、幻影成像等高科技互动手段向游人介绍湿地知识,展示优美的湿地风光,使游人在“认识湿地”“走进湿地”的过程中,感受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