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处暑
字号:   
2023-09-06 17:21: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南宋 刘翰

  立秋天气

  当一年之中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斗指坤,这年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就来到了。每年的立秋节气一般为公历8月6-9日,公元2023年的立秋是在8月8日02时22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凉风至。”秋天的到来则象征着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揫”意为“收敛”即万物成熟,需要进入到忙碌的秋收时节,立秋的到来也意味着凉爽的到来,炎热的夏季终将过去。《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图片1(1).png

立秋

19.png

立秋:斗指坤

  立秋物候

  中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一候凉风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二候白露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三候寒蝉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20.png

凉风至

22.png

白露降

21.png

寒蝉鸣

  立秋农事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尔雅》:“秋为收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说文解字》对“秋”解释:“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古人认为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文化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礼记·月令》中记载,在周朝立秋这一天到来时,周天子要亲率三公六卿以及各路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昊、蓐收的仪式。汉代承袭此制度,《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名》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唐代则在立秋日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人《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武林旧事》中记载:“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梦梁录》中则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实梧桐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

  此外民间还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啃秋”等习俗。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立秋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保生心鉴》曰:“立秋七月节,运主太阴四气,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时配足少阳胆相火。行功: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缩体闭息,耸身上踴,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漱。治病: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反侧,面尘、体无泽,足外热,头痛,颔痛,目锐眥痛,缺盆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马刀侠瘿,结核。”立秋导引在每日丑时及寅时,正身跪坐,双手按于地上,将身体拱起向上,同时收缩胸腹并闭气,反复七至八次,结束时叩齿、吐纳、咽漱。动作将后背耸起,尽量令后背向上拱,腹部会自然随之收缩并呼气外出,到最大幅度时稍停并闭气,然后将后背及腹部尽量放松。若要加强动作效果,可以在放松后,进行反方向练习,将背脊尽量下凹,胸腹挺向地面,会自然随之呼气,在最大幅度时稍停并闭气。动作中不可刻意控制呼吸,应自然跟随身体动作呼出或吸入。原文中的闭息,并非在动作过程中进行,而是在动作达到最大幅度稍作停顿时进行。动作停则呼吸停,令气血有充分时间在胸中交融,并且息停则神宁,令形体、气血及精神协调同步。

  处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年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唐 白居易

  处暑天气

  当一年之中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斗指申,这年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就来到了。每年的处暑节气一般为公历8月22-24日,公元2023年的处暑是在8月23日17时01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23.png

处暑

24.png

处暑:斗指申 

  处暑物候

  中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鹰乃祭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处暑时节,由于大地禾稼成熟、品物丰富,鸟类和动物数量增多,活动频次增加,鹰属猛禽,此时能更迅捷地发现并捕获猎物,由于所获丰富,于是便陈列地上,有如陈祭一般。二候天地始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处暑节气,气温逐渐下降,万物感觉到凉意,一些草木开始黄萎摇落,天地间也开始有了肃杀之气。三候禾乃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处暑时节是丰收的季节,所有农作物都要成熟了,一年的辛劳终将结出果实。

25.png

鹰乃祭鸟

26.png

天地始肃

27.png

禾乃登

  处暑农事

  处暑,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处暑文化

  处暑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具体资料可以查到《北史》中有记载。据此可知,处暑一词最早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唐代著名学者李时中曾经写下过关于“处暑”的诗句:“炎气消殆复凉飕,处暑阴阳转候俦;大地霜凝秋耘息,紫微高磬立冬留。”这首诗意味着“夏天的炎热已经结束,秋天即将到来”。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人们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处暑以后也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养生

  处暑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 化解“秋乏”, 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

  《保生心鉴》曰:“处暑七月中,运主太阴四气,月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时配足少阳胆相火。行功: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返两手搥背之上,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治病:风湿留滞,肩背痛,胷痛,脊膂痛,脇肋髀膝经络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少气咳嗽,喘渴上气,胷背脊膂积滞之气。”处暑导引在每日丑时及寅时,正坐,转头,两手向两侧拉伸,然后折返捶于背上,反复五至七次,结束时叩齿、吐纳、咽液。进行本式动作前,先将背部伸直,两臂向身体两侧牵拉伸展,然后屈臂,两手握拳捶打背脊两侧膀胱经循行所过,从尾骶骨两侧至背脊中段,上下反复五至七次。握拳应为空拳,空拳击打于背部会产生更明显的震动并向体内传导,对体内脏腑经络产生刺激和调节效果。两臂反屈可以令胸廓打开,有利于肺气出入,加上捶打对腹部及盆腔产生的震动,可以引导体内气机下降,与秋季自然界阳气下降收敛的变化相应。两臂反屈对循行于身体两侧的足少阳胆经有一定的牵拉伸展效果,但更主要是通过捶打传至胁肋部的震动来对足少阳胆经产生刺激和调节。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