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坚守28载 荒山现林海--绿色大山的守望者
字号:   
2022-01-17 16:53: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义务植树40年,绿色在生长、在延伸,在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古都北京蓝绿交织,是义务植树,为千疮百孔的大山开启生态修复。手提树苗、身背水桶,是当年千千万万人历尽艰苦上山种树,才使得首都的荒山变绿岭。新华社十三陵造林站站长文改名,便是无数为首都绿化美化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的播绿人中的一员。坚守荒山28年,组织植树96万多株,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伴着苍翠迷人的松柏,踏遍了陵区山山岭岭,护卫着郁郁葱葱的松柏,见证了曾经的"石头山" 如今全被绿荫覆盖。在首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0周年之际,跟随记者一起走进新华社十三陵造林站,了解这位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和全国绿化劳动模范28年来植树造林的故事。

9R1A9230_副本.jpg

  扎根大山,造林绿化

  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0年来,1亿余人次北京市民,共种下了2.1亿株树。种树几乎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这传统来自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无私付出。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所有区县和系统都成立了绿化委员会,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义务植树组织领导体系。主攻目标是前山脸地区,西起房山云居寺,东至平谷金海湖,绵延230公里。中央和市级单位的力量基本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各区县也根据各自情况,确定重点绿化区。

  半月形的京郊浅山,被划分为一个个植树责任区,大的有数千亩,小的也有几十亩,按职工人数分配给各单位。厂矿企业要兼顾生产和种树,职工自带干粮,分期分批常驻植树区。每到春夏,很多山头红旗招展,荡漾着劳动号子。

  昌平区位于北京的上风位置,这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全市的意义不言而喻。别看如今的昌平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森林覆盖率达到48%,林木绿化率达到67%,并通过一批大尺度绿化美化工程形成了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的生态格局。但在过去,这里却是荒滩遍布,山体裸露,西北风一来,沙尘弥漫。

  新华社十三陵造林站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附近的军都山,仲夏时节走进小院,入眼便是头顶的倭瓜藤,一路舒展着墨绿色的叶子雄纠纠地涌上了木头架子,大大小小的倭瓜一个个地垂了下来。房前屋后开垦出一片片的小菜地,冒出青绿鲜嫩的菜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误入了哪个烟火气十足的农户之家。这个小院子就是文改名扎根了28年的地方,常年的风吹日晒使得黝黑的面颊上布满皱纹,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苍老一些,瘦削的身材,背着手走来的时候活脱脱就是个山里垦荒的农民。

  即将退休的文改名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黄金岁月,屋里灰茨茨的水泥墙上贴着各个时期意义重大的照片--有和爱人的合影,年纪正好,风华正茂;也有在人民大会堂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的大合影,奖章与荣誉记录了他为造林绿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1993年初,从部队转业后经过工作调整,20多岁的文改名带着老婆和年仅5岁的孩子来到新华社十三陵造林站,成为了一名护林员。文改名负责的区域位于燕山山脉定陵分区,是一片总面积达4200多亩的山地。那时候,这片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只有40%左右,蜿蜒十几里的大峪沟周边4000余亩山地,山腰以下是种上没几年的小树,山腰以上乱石杂草遍布,山脚下有几间石头垒的房子,"山顶上都是秃的"。

  从此,文改名拖家带口地在这大山里扎根下来。孩子太小不可能自己去城里上学,只能在旁边村子里的村办学校念书,老婆也帮着造林站打扫卫生、做饭。文改名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把这山上种满树,更不清楚能否让家人一起陪他耐住这份山里的寂寞……

9R1A9101_副本.jpg

  但是山里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村子里还没有煤改电,取暖都要靠烧煤球,刚到这里的文改名就经历了一次煤气中毒。但这些都没能令他打退堂鼓,他只是想,当过兵的人就要懂得服从,组织让他来种树、管树,他就要把每棵树都种好,把每棵树看好。

  生活条件艰苦,上山种树更加不是一件容易事,所要克服的艰辛比人们想象得还要多。

  十三陵造林站负责新华社全社职工的公民植树义务,按照规定每年要植树17500棵,还有林区养护、安全防火等任务。但十三陵山区雨水少,乱石又多,种树难度大。按照文改名的说法,能否种树就看老天是否下雨,而且雨下不透还不行。到了大雨天,别人往家里跑,文改名和造林站的同事却冒着雨往山上跑。小苗用人背,大苗雇用村民的骡马往山上驮。"主要是耐旱的侧柏,因为别的树种都不容易存活。"这片山地海拔两百多米高,山石遍布,可供树木生长的土层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那会儿早上5点就要出门,干到下午4点多回去修整,再从5点干到晚上7点,每趟背上几棵树苗,算下来一人一天最多也就能运50棵,都是带土球的三年苗。"

  种树非常辛苦,行走山间,深一脚浅一脚,若是在山高坡陡的地方,甚至要靠绳索攀援上山。

  北京的山区缺水少土,连长草都费劲,要养活树就更是困难。所以在很多植树区,不仅树苗、铁锨需要人们手提肩扛,就连水也得一桶桶驮上山,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十三陵山区的特点一是雨水少,二是以乱石为主,土壤条件差。只有到了雨季,土壤被雨水冲刷之后,才适合栽种树木。在这里种树十几年后,几乎所有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树。每次下过雨,文改名便和造林站的同事每人背着一大捆树苗,脚下踩着碎石烂泥上山,趁着雨后湿润的地面挖土刨坑。

  从风沙危害严重,缺林少树的南口地区,到土壤贫瘠的千亩荒滩,几千万株幼苗被栽下,昌平的山区逐渐换了面貌。

  一树一库,科学养护

  伴随着林子里的虫鸣鸟叫,沿着曲折的山路往林中走,两侧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整片林子大多都是侧柏,"侧柏好养活,被大量用在初期的义务植树中。"抚摸着苍劲粗壮的树干,文改名感慨良多。当年种下的一年生侧柏苗仅拇指粗细,高约30厘米,如今长成层峦叠嶂的树阵,棵棵碗口粗。文改名不仅将这山上的树种活了,更加种好了。

P51图_副本.jpg

  从文改名来到这里开始,这片海拔高度180多米的山林,树木从100万棵增加到了最多时的130万棵。种树难度大,养护责任重。冬季不植树,可文改名却更紧张了。森林防火事关重大,甚至除夕之夜,文改名一家也要在这里坚守自己的责任。

  火灾关键是防患于未然。整个山头一些有人聚居的地方或者常有人通过的道路,文改名和同事轮流值班,每天早晚两次巡视。到了清明节等防火关键节点,更是加大人手,增加巡视频率。但有时火情却来自于外部。2005年冬天,紧邻的昭陵发生火情,虽然不是造林站的辖区,但是火势蔓延势必造成损失。文改名得知火情后,带人冲进火场,奋不顾身地进行扑救。大火扑灭后,他瘫坐在地上深深地吐了一口气,竟不知道自己的头发眉毛早就被火燎光了。如今,山上基本上种满了树,防火道的建设变成了工作任务的一大重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植树、养护、防火、防盗、防虫害,打通防火道。文改名从刚转业时跟着老同志干,到现在独当一面成为了站长,已经锻炼成了一个多面手,什么季节值什么树、干什么活,一环扣一环井井有条,招工、管理、外联,各项工作从来没有耽误过。最初的三、四位同事,以及每年3月底到9月初季节性招工,进行造林站的养护工作。现在,十几人的造林站已经将这里种满了树。

  28年来,他一直在做的,就是让这片荒山披上绿衣。克服重重困难,看着如今一片林海,文改名发自肺腑地感到欣慰,被岁月刻上沟壑的脸上是满满的兴致,缺钱少物、技术薄弱、环境恶劣的过往,现在也都成了回忆。

  山岭披上了绿色,植树造林的成果突出显著,从2017年开始林场逐步进入到养护阶段。山上立地条件差,树木从种植到养护,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文改名苦心钻研植树技术,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以前,用土堆围成的拦水墙,费时费力,一旦大雨到来,就会被冲垮,起不到拦水、蓄水的作用。文改名经过长期试验,因地制宜,用石头砌成石堰,防止水土流失,使每棵小树苗都有了自己的"小水库"。十三陵地区绿化指挥部对这种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组织十余个单位到造林站参观学习,首都绿化委员会领导考察后,交口称赞,将它命名为"一树一库",并向全市推广。

  工作中,他善于总结经验。这里的土壤干旱,主要绿化树种就是侧柏。以往植树都是从育林站买的容器苗种,这种树苗比较小,雨季种下到了冬季也只有一尺多高,山上的野兔经常当作青草把树尖都啃掉了,第二年长起来就要慢很多,成活率一般在90%左右。文改名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加大了植树难度,把容器苗换成了3-5年的大树苗,虽然背着这样的树苗上500米的山非常吃力,但是成活率提高到了98%。

  种树十几年,这里有了上百万的树木。当这里被选为"间伐"的试点单位之后,护林员们都非常不理解,种下的每一棵树,每天的相处,和它们已经产生了感情,如今却要砍掉。种了这么多年树,不就是为了越种越多吗?后来,通过间伐的方式,每棵树保持两三米的距离之后,阳光照射充足,都长得越来越高。现在,文改名负责的十三陵林场区域林木数量大概维持在有90万棵树。

  科学种树在这里看到了结果,间伐的方式被逐渐推广开来。

  大地植绿,心中播绿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文改名全心全意地履行好绿化荒山的职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在他和造林站同事们的辛勤呵护下,96万株树木已经铺满十三陵蔓延的山峦,而他的工作,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他多次被评为中直机关绿化美化积极份子,三次被评为昌平区绿化美化积极分子,2007年获得了"全国绿化奖章",2016年更是获得了"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墙上的老照片和一张张奖状,定格了他的荣誉,也见证了他的耕耘。相框里那个有着乌黑头发的青壮年如今已头发稀疏花白,他用28年的时光种出了座座青山,片片绿荫。

  寒来暑往,沧海变桑田,荒山现林海。随着十三陵的四季更替,看着黄栌一次次变黄,红枫一片片飘落,山上小树苗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在骄阳下,在风雨中,不住地摇曳它们健硕的臂膀,守卫着首都北京。文改名站在林海之中,感觉身边的每一株树木都显得那样可爱,而他洒下的汗水则仿佛已经化作源源不断的养分滋润着96万株绿色之光。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石碑,充满了历史的气息,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热火朝天的造林场景。从当年的见山见人不见树的荒山到见树见山见人,再到如今的见树不见山不见人的郁郁葱葱的林子,彰显了40年来义务植树成果。

  今年,首都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纪念林落户昌平。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曾两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周边地区进行义务植树,十三陵水库、蟒山一带还是全国第一个义务植树责任区--中直机关义务植树责任区所在地,见证了首都义务植树的光辉历史。

9R1A9211_副本.jpg

  从1983年,邓小平在蟒山植树时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文改名这些首都播绿人所做的,看似平凡却伟大的绿化事业,正是"年年干下去、代代传下去"的植树传统最朴素却最生动的实践。

  当年千军万马上山下乡扛锹种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的义务植树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人们心里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义务植树40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目标、新奋斗的起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文/魏瑶

摄影/何建勇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