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林业/绿化
- [发文机构]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 [成文日期] 2023-08-21
- [发布日期] 2023-09-01
- [实施日期] 2023-09-01
- [废止日期]
- [发文字号] 京绿办发〔2023〕184号
- [有效性] 现行有效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公园管理中心,各区园林绿化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挖掘、梳理、传承北京特色生态文化,打造首都生态文化样板,推进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现将《关于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23年8月21日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生态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自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桥梁纽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智力支持。拥有三千年建城史的首都北京,生态文明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是中华民族在广泛地域上形成延续的文化现象典型,具备发展生态文化的原始积累,生态文化的发展将彰显新时代首都北京魅力,助力文明社会的融合演进。首都园林绿化作为北京生态文化的集大成者,推进北京生态文化建设是园林绿化行业的时代责任和应有之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任务分工及要求,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深入挖掘“三条文化带”的生态文化资源,推动生态文化景观提升建设,丰富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加快推进文化与生态、文化与科技、文化与产业、文化与建设、文化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共融,推动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培育首都新时代生态文化发展体系,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生态文化的体制机制。
坚持文化引领,协同共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首都园林绿化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文化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繁荣发展首都特色生态文化,打造生态文化新地标,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生态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协同共融、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焕新动能。突出首都特色,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运作作用,推进生态文化与多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升生态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助力首都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立足文化特色,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构建全媒体宣传模式,讲好生态文化故事。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积极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扩大生态文化对外交流,为生态文化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凝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打造培育1个主题特色生态文化品牌——“自然北京”、推出10个市民喜爱的生态文化地标、实施“三个一百”生态文化工程(即建设或运行100个生态文化基地、征集100篇生态文化作品、评选100名生态文化大小使者)、培养1000名生态文化人才,开展10000场生态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树立一批典型人物,具有北京特色的生态文化“四梁八柱”框架初步形成,市民不断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市民生态文化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提升,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生动实践。
到2035年,具有北京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传承、研究阐发、传播交流、创新发展等得到协同推进。生态文化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市民对生态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切实增加,生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精神得到有力弘扬,生态文化品牌活动质量有效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根基更为坚实,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基础不断夯实,助力北京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宜居之都。
四、重点任务
(一)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
挖掘培育选树一批时代特征鲜明、感召能力强的老中青三代时代典型,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引导力,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构建全媒体传播途径,引领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弘扬自然健康、生态审美、简约适度的生态文明风尚。建立生态文化建设联盟,汇聚八方智慧,引领生态文化繁荣。
1.弘扬新时代园林绿化精神。挖掘培育选树一批群众基础广泛、感召能力强的不同年龄层、不同工作层的园林绿化先进典型,透过“小人物”、“小事例”挖掘大情怀、大格局,展示敢拼、能创、实干的北京园林绿化形象,用先进的事迹和振奋人心的精神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凝聚北京园林绿化精神,发挥榜样感召力与行动力,凝炼北京园林绿化行业精神之魂,奋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建设。
2.大力繁荣生态文化创作。结合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公园建设、绿色富民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北京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以园林绿化为主题的文化节、音乐会、文化论坛等生态文化活动。组织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生态文化热爱者深入园林绿化工作一线,开展文艺采风,创作散文、诗歌等精品文艺作品。评选出100名生态文化大小使者,主要包括面向青少年招募的小使者以及面向热爱生态文化的作家、摄影家、网红大咖和演艺工作者。面向文化名人、生态文化大小使者征集100篇生态文化作品。通过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剧、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创新生态文化传播的现代艺术途径,全面展示生态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3.挖掘园林绿化史志资源。组织专业团队对年度内园林绿化行业发生的新情况、新进展、新经验、新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开展亲历者口述历史工作,准确掌握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努力使史志典籍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园林绿化发展的“活字典”,充分发挥园林绿化行业史志典籍存史育人的独特功能,让史志典籍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4.构建全媒体传播途径。把握传播新形势、适应传播新格局,开展多层次的立体宣传。加大内宣和外宣力度,以全媒体为载体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大力宣传,达到见人见事见精神的目的。探索在新的传播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和宣传推广能力建设,深耕细分公众群体需求,推出生态文化宣传产品。
5.推进全民生态文化教育。与教育部门和自然教育机构等加强协作,开发具有系统性、可推广、可复制的自然教育课程,充分利用森林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及集体林场等市域绿色空间探索建设自然教育试点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博物馆、标本馆、展示厅等活动场所。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文化企业力量,丰富自然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形式,融合夏令营、亲子游、拓展训练等户外活动开发自然教育课程。
6.开展绿色共建共享行动。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花园城市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鼓励公众参与义务植树、文明游园宣传引导、自然友好型徒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害生物防控、护林防火以及城乡绿化美化建设等生态公益事业。推广“自然北京·发现”、“拍照识虫”等市民方便并喜爱的小程序,作为公众了解自然的平台。积极引导公众深入践行“双碳”理念,将绿色环保低碳的观念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形成新的融合,建立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二)挖掘生态文化资源,夯实生态文化基础
充分落实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发展相关规划及行动计划的落地和成果转化,深入挖掘以中轴线申遗、大运河和长城两个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三条文化带保护建设及其周边点位即“一轴两园三带多点”为载体的生态文化资源,辐射带动全市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摸清生态文化资源底数,打造并推出10个市民喜爱的生态文化地标。
7.编制三条文化带园林绿化风貌导则。加强顶层设计,聘请专业团队对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绿色空间研究分析,合理编制导则,强化风貌管控。在导则编制完成的基础上,加强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综合分析蕴藏在三条文化带中丰富的、可挖掘、可利用的生态文化资源,强化园林绿化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为进一步做好生态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8.全力推动中轴线和三条文化带生态文化建设。丰富中轴线生态文化,以万宁桥、太庙、永定门等区域为重点强化周边景观环境品质,加强古树保护,恢复历史园林景观,传承提升好历史园林文化。依托三条文化带建设研究,整理蕴藏在典籍史志、民族风情、文学艺术、建筑古迹、方物特产等中的生态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发展繁荣生态文化的深厚基础。根据各自特色,借助艺术创作、短视频制作、文创产品及数字礼物等,通过全融媒矩阵、展览展示等形式打造并推出10个各具特色、市民喜爱的生态文化沉浸体验样板,形成首都特色生态文化地标。
9.大力挖掘北京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全面挖掘梳理全市园林绿化行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古树文化,建设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古树村庄、古树社区等。深入挖掘花果蜜类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古老果树、中华蜜蜂等文化内涵,营造融合生产、展示、示范、科普为一体的园林绿化产业消费新场景。全力打造底蕴深厚的生态文化园(如榆文化园、银杏园、海棠园等),切实展示节气、物候等生态文化魅力,突出生态文化亮点,满足市民对生态文化产品的新期待新需求。
(三)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丰富生态文化载体
依托全市林场、林地、公园绿地、苗圃等资源,建设或者择优运行100个基础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基地,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文化载体。
10.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持续提升“三山五园”地区整体景观风貌,建设京西林场矿山遗址文化公园、北京园林绿化文史中心。以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区域为重点,加强长城沿线彩叶林景观带建设。完善绿隔地区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服务设施,注重融入本土历史文化元素,彰显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城市增添更多人文气息,打造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园。增强大运河沿岸生态文化景观服务功能,构建滨水绿道系统,提升滨水空间可达性、趣味性。提升城市副中心景观服务品质,推进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六环高线公园、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促进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
1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设“一园一馆”工程,鼓励国有林场、重点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改造、新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融入本地特色生态文化元素的宣教中心、自然体验教育中心、生态文化展览展示等场馆设施及室外展示设施,打造一批在场地、设施、人员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生态文化基地。进一步推动各类生态开放空间、城市绿道和“一十百千”森林步道的自然体验、文体娱乐、游憩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12.推进生态文化智慧化建设。在重点公园、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城市绿道和森林步道等地域,建设具有生态文化形象标识、园林绿化科普知识和导向标识的解说系统。融入首都生态文化特色和公园自身特色,加强各类生态文化基地标识牌、宣传栏、互动科普等解说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生态文化标识系统。
13.打造生态文化精品基地。在全市历史名园、自然保护地、林场和行业基地中挑选出一部分适合宣传和弘扬生态文化的基地,并对其进行改造升级,以特色园林资源为依托,充分展示基地所具备的特色生态文化,探索建立生态文化基地标杆,制定北京市生态文化示范区域标准。
(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促进生态文化繁荣
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内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助力园林绿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文化附加值,推动生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繁荣生态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4.探索生态文化产业新模式。立足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优势,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因地制宜选准生态产业化发展方向,探索将生态与旅游、民宿、教育、健康等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大力发展花文化产业、果文化产业、木文化产业、竹文化产业等,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
15.打造生态文化产业新形态。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将生态文化与教育、健康等相融合,逐步培育观鸟经济、自然教育、森林疗养、森林游憩、精品宿营地等生态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态。打造自然教育片区,建设自然疗养公园、自然休养林示范园、森林疗养示范区,让高质量绿色福祉惠及更多群体。
16.创造特色文化创意产品。依托生态文化基地,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文创产品开发水平,推出具有生态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及多元联动的数字藏品。鼓励公园、园艺驿站、各类基地等系统内单位开设“北京文创+”样板间,优化空间设计,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研究建立生态产品认证标准体系,探索启动生态产品认证试点示范。通过挖掘、研发、设计、消费等环节,增加生态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体系化建设和试验示范。
17.持续办好特色产业品牌节庆活动。以打造 “自然北京”系列特色生态文化品牌为主题,开展“自然观察”、“森林大课堂”、“零碳森林音乐会”、“一起向自然”等生态文化活动10000场。持续办好“五节一展”、“京•花果蜜”文化活动和植树节、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纪念节日活动。深度挖掘以世园会遗产等为代表的会展产业。以农事历为主线,以苗圃+观光、科普、自然体验等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五)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加强生态文化交流
立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科学技术为生态文化赋能,培育生态文化千名专业人才,拓展生态文化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助力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升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8.推动科技为生态文化赋能。加快推进生态文化领域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助力引领生态文化建设。围绕“四库”功能建设、森林质量提升、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碳中和与碳达峰、林下经济、古树健康、生态监测、有害生物绿色生态综合防控示范区、智慧栖息地建设、国家植物园建设,林草种质资源库和野生植物保育小区、保护点建设、自然教育等高质量发展领域,提升科技攻关与生态文化挖掘能力,完善生态文化创造与发展标准化体系,促进生态文化成果及时有效落地转化应用,充分展现生态文化建设效果。同时,紧密结合科普平台、科普品牌活动、科普人才建设,创新生态文化传播形式,扩大覆盖面与影响力,为生态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19.加强生态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结合科普讲解员、自然解说员、森林疗养师、森林向导等专业人才培训,培养1000名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聘请生态文化领域相关专家,以各种形式开展生态文化讲座、培训,提高生态文化从业者专业水平,建立生态文化人才专业队伍,不断提升生态文化建设水平。
20.积极开展国内外生态文化多元交流。依托在京高校师资力量,通过举办或参加生态文化论坛、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活动,交流分享生态文化知识,讲好生态文化故事。借助国际会议平台,以北京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多角度、多渠道、多平台开展生态文化国际交流活动。联合各国驻京使节,以共栽友谊林、举办生态文化交流等形式,讲好生态治理故事。通过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国际优秀专家为智库,与国际友好城市或生态领域国际组织合作,开展生态文化合作交流。积极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北京生态治理”的国际宣讲窗口,促进北京生态文化多元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北京市园林绿化生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直属各单位要将生态文化工作列入本单位年度重点任务并成立工作小组专人负责。各区园林绿化局、各有林单位要提 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加快制定促进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强化政策资金保障
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向生态文化方面的倾斜,争取政府对发展生态文化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资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投身到生态文化建设之中,为生态文化建设贡献技术、人才和资金力量。鼓励公益组织、个人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三)注重队伍建设
各单位要注重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强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鼓励和支持北京高校、科研机构培养生态文化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壮大具备生态文化知识、热爱生态文化事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鼓励和支持北京理论界、文学界、艺术界、科普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从事生态文化作品创作,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明星代言人。积极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不断提升生态文化建设水平。
(四)加强各领域合作
建立政府引导推动、部门互动配合、协会规范监管、企业组织承办、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化活动运营机制,形成建设与发展合力。充分发挥自然教育联盟、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的作用,倡导建立生态文化学术研究及推广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