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字号:   
2024-02-23 10:00: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一、2023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完成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推进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围绕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动全域森林城市、花园城市建设,全年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城市绿地200公顷,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任务。长期以来,经过全市人民,锲而不舍、接续奋斗,首都“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城市生态系统质量逐年提高,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到2023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49.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9平方米,北京建成了国家森林城市。

(一)服务首都核心功能成效显著。一是高水平完成国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景观环境服务保障任务。国庆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保障无缝衔接,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大花篮增加“五谷”实现创新突破,长安街10组立体花坛主题鲜明,展示了新时代大国首都的崭新风貌。市属公园完成国事接待300余次。二是圆满完成中央领导、共和国部长和将军、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等重大植树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1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绿化基础上加强彩化,多种一些色彩斑斓的树种,努力建设全域森林城市,把北京建设得更美,为新时代首都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全市举办各类义务植树活动6500余场,400余万人(次)参加,完成植树1100余万株。三是高质量推进国家植物园、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基地建设。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编制完成,植物迁地保护国家林草重点实验室挂牌,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温室修缮、珍稀濒危迁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旅美大熊猫“丫丫”离沪返京、国家版本馆山体修复等工作。四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实现新突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提前完成“十四五”时期创建目标。修订印发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规划,创建首都森林城镇6个、首都森林村庄50个。

(二)花园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积极推动花园城市建设试点。编制完成花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绿化彩化三年行动计划、城市画廊建设导则等一批政策文件,试点区编制了区级花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东城完成柳荫、广渠春晓等4处全龄友好公园建设,西城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海淀、朝阳完成“无界公园”改造109家,石景山建成市民身边绿道10公里。二是城乡绿色空间不断拓展。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建成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22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50处。结合“疏整促”专项行动,完成“留白增绿”186公顷,“战略留白”临时绿化40公顷,实施“揭网见绿”1180公顷。绿隔地区新建郊野公园10处,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三是公园绿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善公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全龄友好公园、完善郊野公园配套设施、拆减公园围栏围挡各20家,建设森林步道100公里、城市绿道50公里、林荫化道路20条、完成立交桥绿化20处。提升公园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全市公园服务体检,启动“百园百师”工作营;持续开展文明游园专项行动,积极筹办“公园四季”“一园一品”“园说”等文化活动,市民游园体验不断提升,全年4.7亿人次走进公园,同比增长9%。四是生态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提升中轴线整体景观,完成南中轴大街行道树补植、天坛医院旧址环境整治。三家市属公园完成中轴线申遗国际考察评估。“三山五园”地区新增西水磨、挂甲屯等6处绿地,启动颐和园西宫门区域腾退保护、碧云寺文物修缮,历史风貌逐步恢复。构建完成“三条文化带”文化数据库,深入开展“望京石”“岔道秋风”等31处生态文化景观研究。红色资源保护传承不断加强,“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如期开放。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578款文创新品面市,颐和园彩妆、玉渊潭樱花冰淇淋等文创产品单品销售过千万,公园礼物亮相北京服贸会、中国(广州)公园文创大会。

(三)城市生态功能持续提升。全年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全市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920万吨。一是森林碳汇能力有效提升。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平原地区新增绿化1万亩,密云水库周边国土绿化试点工程完成生态修复12万亩。完成山区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建立示范区30处,补植栎类100万株(穴),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500万株。对201万亩平原生态林实施分类分级养护经营,调整林分结构10.5万亩,“林下补栎”100万株,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125处,营造绿隔郊野公园自然带20处。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3万亩。大兴、密云、怀柔区生态林养护管理规范高效。二是城市绿地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完成退化冷季型草坪更换223公顷,补植行道树1.2万余株、绿地乔灌木20万余株、绿篱色块254万余株、月季30万株。科学规范管理绿地,建立管理全要素台账,印发《居住区绿地养护管理技术指南》,开展专家进社区技术帮扶活动,居住区绿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解决市民诉求集中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完成小区绿化整治635处。三是湿地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全面落实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建成昌平沙河湿地公园,野鸭湖湿地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四)京津冀生态协同扎实推进。一是城市副中心绿化建设稳步实施。编制完成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级植物园和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六环高线公园国际征集方案向市民公布,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园林绿化工程开工建设,行政办公区二期公共绿地完成绿化5.5公顷。持续推进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建设和全龄友好公园改造提升,建设林荫路2条,村头公园20处,云景公园、运河生态公园开园。积极推进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建设,与“北三县”协同打造潮白河生态绿带,稳步推动副中心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二是落实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系统推进燕山太行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环京绿带和潮白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谋划。启动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与河北省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编写完成国家公园创建方案。三是区域联防联控不断加强。持续支持环京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处置边界火情2起。联合开展林草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防控演练和林业植物检疫检查专项行动,支持雄安新区飞防作业42架次,开展无人机监测松材线虫病13架次,实施物理阻隔防治春尺蠖5718亩。建立京津冀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协作机制,京津冀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

(五)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加强一是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快速高效处置森林火情7起。制定全面加强首都新形势下森林防灭火工作实施方案和森林防火五年行动计划,完成森林防火无人机智能应用试点建设。延庆区建立全市首个森林防火无人机场景应用基地。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受损视频监控设施基本恢复正常,重点林区防火道路恢复通行。深入推进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常态化森林防火管控机制基本形成。扎实推进林草重大有害生物治理,美国白蛾防控实现“不成灾、不扰民”目标。全力防控松材线虫病入侵,启动“护松2023”行动,检查各类企业421家、跨省调运松科植物及制品165批次。积极推进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入侵物种桧柏臀纹粉蚧治理快速有效。二是园林绿化资源保护水平显著提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完成,违法图斑查处整改到位率100%,回收林地90余公顷。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启动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培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绿剑”“绿盾”“清风”等专项执法行动,查处各类案件495起,没收野生动物106只,制品21件,罚款1130余万元,办理生态环境赔偿40件。8例游客不文明行为纳入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建立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修订完成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编制林草种质资源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5处栎类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旗舰物种栖息地建设和候鸟迁徙路线保护,设立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救护工作,采集检测样品3500份;设立15个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站,接收救护野生动物3716只。三是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力度持续增强。建立古树动态管理台账,开展古树名木整体保护试点,对1000余株衰弱古树实施抢救复壮。潭柘寺帝王银杏、密云九搂十八杈古侧柏及中轴线、北京大学等4个古树群入选国家“双百”古树。四是高效应对“23·7”特大暴雨灾害。全市各类林地、绿地、湿地发挥调节洪峰、护堤护岸、涵养水源等功能。经监测,本轮暴雨森林削减洪峰流量约24%。全系统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机制,积极参与属地值守、排水、巡堤等防汛任务。针对洪水灾害受灾的124个公园、48.75万亩林地、607公里防火道路等灾情,编制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房山、门头沟、昌平区重建项目加速推进。五是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扎实有效。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统筹推进“彩钢板房”“城镇燃气”等专项检查,整改隐患问题2979个。积极开展极端天气应对,平稳应对沙尘预警12次、大风预警55次。

(六)“两山”转化途径不断拓展。一是绿色产业加快提质增效。实施果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新发展果树2.99万亩,改造低效果园11.2万亩,示范推广综合技术24万亩,建设老北京水果示范基地15个。怀柔板栗、门头沟京白梨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林果花草蜂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施,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30个,建立桃育种基地2个,优异种质资源圃3个,推广新品种苗木10.7万余株。推进数字花卉建设,实现全市花卉生产端线上交易全覆盖。加快蜂授粉技术推广普及,完成授粉5000亩。全面加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完成监测林产品4622批次,抽检产品合格率100%。二是生态惠民持续发力。助力乡村振兴,完成美丽乡村“千村千林”建设100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10个。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户外露营、观鸟经济等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山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资金由每亩70元调整为100元。新发展新型集体林场20个,全市新型集体林场达到128个,经营管护集体生态林274万亩,2.1万名当地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通州、顺义区集体林场规范化建设走在前列。三是重大展会生态文化活动推动农民增收。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樱桃大会,带动樱桃观光采摘72万人次,收入1.3亿元。第30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集中展示200余项北京特色植物及种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参展的香港花卉展荣获“最佳布展金奖”和“最佳设计金奖”两项大奖。举办“京·花果蜜”发现之旅、“多彩京秋赏红季”、京津冀晋观鸟季、森林文化节、“绿色科技多彩生活”等品牌文化活动,发布12条古树主题游线,引导市民走进自然,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七)园林绿化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一是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修法立项论证报告,印发园林绿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定绿地管理、生态公益林管护、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与经营利用管理等一批重要政策文件。着手编制花园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城市绿道专项规划,制定森林防火、智慧园林、无界公园、林果花草蜂种业振兴等一批行动计划,完成80项规划整合自检,全系统规划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建立多部门联动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园林绿化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二是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持续推进林长制改革,发布4道总林长令,建立各级林长任务清单制度和督查考核激励机制,构建国有林场与属地区域协作联动机制,林长制工作全国考核优秀。各区都将林长制督查考核纳入绩效考核,昌平、顺义、平谷等区林长制推动区生态建设作用明显。编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园林绿化实施方案。推动自然资源价值化实现,积极开展园林绿化资源价值核算研究和生态产品(物质类)认证试点建设,搭建完成生态产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编制完成密云特色生态产品认证基地建设方案。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将44个大项行政许可事项整合调整为25个,在重点功能区下放部分审批权限。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办事申请材料,积极推动告知承诺制。服务“两区”建设,完成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许可审批“北京试点”工作,缩短审批时限50%。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展冬季增彩、副中心绿色景观应用场景建设等关键技术攻关30项,制定地方标准30项,推动自然带营建等科技成果应用20余项。高标准完成杨柳飞絮综合防治,飞絮高发区域同比减少31%,市民满意度达到92%。完善园林绿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推进13个新建站的运营维护与数据应用,与市气象局联合发布“森林体验指数”日点击人数达150万人次。构建多元数据融合的绿地碳汇核算模型和参数,完成典型湿地碳汇计量监测规划设计,林地绿地湿地碳汇计量监测能力持续提升,全国林业和国有林场碳汇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创建科技创新联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27个,建立专家工作站103个,启动生态系统综合经营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科学普及能力不断提升,认定园林绿化科普基地80家,全国第十届科普讲解大赛荣获二等奖。四是智慧园林建设进入快车道。加强顶层设计,明确22项智慧园林建设任务。积极推进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完成216个通信基站建设,森林公园游览区域通信网络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市属公园实现5G游船智慧管理。建立全域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监测体系,整合汇聚全市各类资源监测数据,完成1050家公园管理边界落图,完善数据清单809项,建成“万象”生态感知模型库,园林绿化大数据体系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推动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森林环抱花园城市的重要一年,全年计划新增造林绿化1万亩,新建公园绿地2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44.95%,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960万吨,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

(一)积极推进花园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以生态文明为引领,通过全社会参与、精细化治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与城市绿色发展。一是全力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高质量做好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景观环境服务保障;精心做好中央领导、共和国部长和将军、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等重大植树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做好重点区域景观风貌的保护管理,不断提升绿化管护水平,保护和延续古都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二是全力提升城市品质。围绕拓展城市绿色空间,结合城市更新、“疏整促”专项行动、“百千工程”,充分利用腾退空间多元增绿。计划新建公园绿地200公顷,建设海淀大牛坊、丰台康馨等休闲公园和城市森林15处;实施“美边丽角”行动,完成西城马连道、朝阳姚家园等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50处。实施留白增绿95公顷、揭网见绿417公顷。落实“二绿”地区减量提质规划,在北中轴延长线、未来科学城等重点区域新建郊野公园9处,逐步实现蓝绿成环、联通贯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村头片林100处。围绕促进绿城融合花城融合,紧扣“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推进城市街区综合提质,提高街区连通性、出行便利性,增强花园城市感知度。启动园林绿化彩化三年行动,建设朝阳大屯、海淀曙光街道等20处花园城市示范街区,对二、三、四、五环及其他城市重要联络线上的300座立交桥进行垂直绿化。加大现状围栏、墙体绿化彩化,打造东城花市大街、石景山五里坨东街等100条城市画廊。有序推进屋顶绿化。完善城市绿道体系,以打通堵点、断点,联通成网为重点,联通环二环绿道,完成西山绿道、朝阳绿隔地区公园环绿道建设50公里,新建市民身边的社区级绿道100公里,森林步道200公里。持续推进“院中一棵树”,建设东城工体北路、丰台四合庄路等林荫大道20条。围绕提升市民体验,加快谋划公园提升工程,实施公园建设2.0版。推进林地公园化改造;改造提升东城南馆公园、西城北滨河公园等全龄友好型公园20处;持续开展“百园百师”行动,重点实施20处绿隔地区郊野公园功能提升,建设20个公园自然带。加强城市绿地资源动态监管,完善绿地管理政策机制,建立社区园艺管家工作机制。开展树木复壮专项行动,补植乡土彩叶植物,推进环路月季、绿篱更新复壮和土壤改良。持续开展退化冷季型草坪更换,推广使用节水抗旱易养护的乡土地被,提升绿地景观效果。加快公园智慧化建设,强化新建公园分类分级管理,有序纳入公园名录。探索创新无界公园管理模式,加快实施无界公园三年行动。发挥市属公园专业管理优势,加强全市公园管理服务的监督,鼓励公园管理机制优化,深化文明游园联动执法机制,切实提高公园管理服务水平。三是积极营造生态消费场景。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发挥生态空间环境优势,拓展生态变现途径。以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为重点,培育市民园艺消费理念,培育家庭园艺产业,编制家庭园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筛选、培育、推广一批家庭园艺优良品种,推出微景公园、袖珍花园、阳台花园等一批满足市场多元需求的园艺消费产品。举办“北京首届家庭园艺嘉年华”,展示百花、百草、百蔬和家庭园艺场景。持续开展“京·花果蜜”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市民走进自然休闲观光。四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实施三条文化带景观提升行动,持续提升三山五园、长城、大运河和国家文化公园区域景观风貌。启动第二批历史名园遴选,推动历史名园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红色资源作用,多措并举推动红色革命文化与绿色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打造“花园四季”生态文化品牌,持续开展让古树活起来、森林文化节、“多彩京秋赏红”及“我们的节日”“园说”等生态文化活动,凝聚全社会建设花园城市的共识和力量。五是大力推动全民共建共享。深入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推进实体尽责和网络尽责,开展义务植树进社区活动,引导居民参与小区、阳台、屋顶绿化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完成义务植树100万株、抚育树木1100万株。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创建首都花园式街道4个、社区35个、单位45个,创建森林城镇6个、村庄50个,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绿化美化。有序推进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统筹园林绿化及社区资源,探索建设“社区花圃”“街区花境”,开展花果进庭院、园艺进社区、市民花园节等活动,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绿色获得感。

(二)聚焦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科学绿化,从生物链、生态链关系入手,恢复植被群落,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一是坚持久久为功善做善为,持续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后续工作。各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要继续发挥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市委、国家林草局党组联合上报党中央推进北京建设全域森林城市报告中的各项任务,抓好北京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部署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森林城市创建复查。今年,平谷、延庆做好复查准备,2025年,石景山、门头沟等5个区做好复查准备。二是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统一,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实施生态网络完善行动,全年新增造林绿化1万亩。平原地区构建大尺度大规模森林斑块,加大生态林断带织补,促进新造林和原有林有机衔接,串联平原绿海与山区绿屏。加快灾后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生态林5.98万亩,加大轻度受灾生态林的养护管理。启动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25万亩。三是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平原生态林分级分类养护经营管理,在重要节点、重要通道两侧等重点区域调整林分结构10万亩,建设生态保育小区100处,补植补种栎类等乡土树种100万株,加快形成针阔比例适宜、异龄复层混交的平原生态林林分结构。持续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7万亩。实施山区森林经营抚育70万亩,完成“林下补栎”100万株。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矿山生态林经营管护,加强养护成效调查与监测,精确评价养护成效。四是坚持保护恢复与质量提升相统一,不断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全面落实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全市湿地动态监测监管,加快房山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密云水禽保护与栖息地恢复、温榆河公园等湿地修复工程建设,整体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实施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北京湿地典范金名片。

(三)坚持生态一体,共同推进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保持历史耐心,扎实推进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副中心园林绿化建设。高效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二期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启动东六环高线公园建设,积极推动国家级植物园、森林博物馆落地。建设花园城市先行区,大力推进花园式示范街区、城市画廊建设,改扩建西海子公园,高标准推进林荫路改造提升、重点道路增彩提质等工程。促进绿道与慢行系统、水系蓝网融合,打造绿道品牌。统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建立平原森林增汇减排试验区。二是进一步推动区域生态共建。落实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实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完成好重点野生动物保护、湿地恢复等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年度任务,积极谋划推动潮白河流域国土绿化项目。持续推进张承地区生态区域合作,建立京津冀林草种苗良种互认机制,研究制定京冀水源保护林经营抚育政策措施,加快实施水源保护林经营抚育。做好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10周年成效总结宣传。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持续支持环京地区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协同预警演练,确保边界火情妥善应对。做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普查成果综合应用,制定区域重点防控名单;加大毗邻区域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联防联治,共同建设通武廊等绿色防控联合示范区。深化完善京津冀林业和草原执法协作、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区域联防机制,推动建立环首都生态安全环,确保首都生态安全。

(四)科学保护绿色资源,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园林绿化资源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底色,是首都生态安全的主体,必须始终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一是建设较为完备的森林灾害防控体系。落实森林防火五年行动计划,强化林长制“一长两员”防火责任落实,持续推进视频监控、防火道路、蓄水池、检查站、林木智能保护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森林防火指挥管理平台,加快林区通信网络建设,建设无人机防灭火集群,提升火情早期处置能力。提高有害生物监测治理能力,加快市区测报点的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美国白蛾等主要有害生物分类分级预警,严防重大生物灾害和扰民舆情。严格落实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加大疑似病疫木样品送检力度,加快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二是扎实做好园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贯彻落实全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执行林地定额,依法依规管理全市林地资源。加大森林督查问题整改,加强森林经营与林木采伐限额的有效衔接,科学合理采伐林木。强化行政执法建设,加强非现场监管,严厉打击涉林涉绿违法行为。常态化开展园林绿化资源年度调查监测,规范管理园林绿化资源资产。全面开展第十次园林绿化资源专项调查。第十次园林绿化资源专项调查是园林绿化行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园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的基底。各区、各部门一定要加大工作力度,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调查任务。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开展优化整合后成效评估。积极推进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加快智慧栖息地建设,重点开展旗舰物种栖息地保护,为黑鹳、灰鹤、雨燕、大鸨等关键物种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力推进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国家植物园建设,完成万生苑展览温室修缮。系统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高水平建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国家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中心。四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日常巡查检查,持续推动衰弱、濒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每区至少建成1处古树生境整体保护区。加大古树名木文化宣传力度,发布古树游线,建设古树数字博物馆。五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推动“三个必须”责任落实,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评估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抓好预案、队伍、物资、培训、演练等应急环节,持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五)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首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老北京水果资源保护利用和提质增效,实施低效果园改造30万亩,建设老北京水果示范基地15个,恢复改良一批“老口味”果品。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创新基地提升工程,示范推广引进花卉新品种200个,建设高端高效花卉生产示范基地2个。加快受灾产业恢复,完成3万亩果园、900亩花卉基地的恢复提升。积极推进蜜蜂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恢复繁育蜂群6000群。落实“百千工程”示范村创建,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林下经济20万亩。持续加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惠民力度。加快落实调标后的山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对位于重要生态区位的国家级公益林实行差异化补偿,让农民尽快享受到政策红利。促进新型集体林场创新发展,支持新型集体林场统筹管理区域内集体生态林经营管护,新发展新型集体林场10个。各区要提高站位,统筹使用好山区集体生态林各项政策,切实提高集体生态林经营管护水平,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目标有机统一。三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依托首都超大城市优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搭建统一规范的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露营、观鸟经济等新兴绿色产业,推动园林绿化产业与教育、文旅、医疗、体育、农事体验融合发展,建立10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高质量做好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筹备工作,高水平参展第五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成都世园会、香港花卉展。

(六)固本强基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系统思维、前瞻思维和底线思维,建设完整、先进和安全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一是健全完善园林绿化规划政策法规体系。完成《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草案起草,加快推动《北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修订。持续抓好核心区控规、城市更新等任务在园林绿化领域落地。全面落实全市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印发花园城市专项规划、绿道系统专项规划,构建花园城市建设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园林绿化生态损害赔偿、公园游憩服务、林草种质资源库管理、森林康养等制度。二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充分利用好林长制、首绿委机制平台,形成园林绿化与城市规划建设统筹推进、一体发展的协同合力。完善林长制改革,不断推进林长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智慧化。全面落实林长制目标责任制,压实“一长两员”责任,规范基层林管员、护林员管理。完成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国有林场试点建设,做好集体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强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衔接,全面承接国家委托许可事项;主动服务“两区”企业,加快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审批,提高效率。三是持续强化科技支撑。深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在京科技资源,围绕花园城市、全域森林城市、生物多样性之都、种业之都、双碳战略等重点任务,加强关键实用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制定完善一批标准规范导则。持续推动杨柳飞絮综合治理、污染防治攻坚、全国土壤普查、园林绿化生态监测等工作。加快碳计量研究,积极推动碳汇试点、园林绿化废弃物试点建设。深化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合作,建设生态系统综合经营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四是加强信息技术赋能。实施智慧园林三年行动,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园林绿化“一张图”、公园游客监测预警及服务效能评价体系、生态综合感知监测系统等建设,推广使用自然北京·发现小程序、“多彩京秋”导览图,开放更多智慧园林场景,以智能化数据化方式拓宽公共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