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 规划计划 > 规划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绿隔地区公园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的通知
字号:   
2023-01-30 10:00: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各有关区园林绿化局,市有林单位,局属有关单位: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绿隔地区公园高质量发展,努力将绿隔公园建设成为“市民的乐园、野生动物的家园”,我局组织编制了《绿隔地区公园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23年1月20日                      

绿隔地区公园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年—2025年)

近年来,“以林为体,以野为魂”的绿隔地区公园已成为发挥首都生态功能的重要阵地,更是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亦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家园。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一道绿隔(简称一绿)和二道绿隔(简称二绿)地区服务首都功能的支撑能力,推动绿隔地区公园高质量发展,按照《关于加强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养护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建设与管理规范》等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推动绿隔地区公园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路径,聚焦市民需求,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拓展绿色生态空间,丰富生物多样性,强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园特色和服务管理水平,把绿隔地区公园打造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园、野生动物的家园”。

(二)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落实新版城市总规绿色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一绿地区实现全部公园化、二绿地区郊野公园环实现成环之势,夯实绿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着力提升生态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营建自然带,加大乡土、食源、蜜源植物培育,为小动物和鸟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把绿隔地区公园建成“野生动物的家园”。

二是坚持生态惠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出发点,大力促进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品质提升、市民游园舒适便利、生态文化弘扬融合发展,科学合理建设野营帐篷、亲子游乐、自然教育等功能区,满足市民绿色休闲、康体健身等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市民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园”。

三是坚持绿色转型发展。实施“地被革命”,推进节水型、雨养型绿隔公园,充分利用雨洪水和再生水,原则上降雨径流不外排。实施“沃土”工程,林木抚育剩余物和落叶原则上不出园;推进园路、铺装生态化,科学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品和园林废弃物等,降低建设和后期养护成本。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通过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带入,探索“书吧+水吧”“咖啡+简餐”“森林康养”等无噪音、无污染的“森林+”多样化生活消费场景,推进公园新经济、新消费场景发展。尝试引入第三方经营管理,以专业管理、优质服务将绿隔地区公园建设成“就业致富的产园”。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一绿地区80%以上绿地林地实现公园化,绿色开敞空间占比由现状41%提高到45%左右;二绿地区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用地为主体的环状绿化带,建成郊野公园达到50处,绿色开敞空间占比由现状63%提高到65%左右。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养护,所有绿隔地区公园全部实现分级分类分区管理;完成过密林分结构调整、自然带划定;完成50个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打造一批帐篷露营区公园,一批骑行、跑步、球类健身运动区公园,一批春花秋叶网红打卡风景区公园。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办法

1.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市、区、乡镇、养护单位四级管理体系,鼓励建立乡镇集体林场的管理模式,解决本地农民就业。取消村级养护管理,将现有的村集体、村办企业等负责养护管理的公园全部交由区、乡镇负责管理。

责任部门:生态修复处、市林业站、各区园林绿化局

完成时限:2024年

2.修订完善相关文件。针对自然资源督察提出的要求,对《关于加强本市绿隔地区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京绿办发〔2021〕75号)进行修改完善,确保卫生间、小卖、游客服务中心和林下停车场等公园配套设施建设依法合规。

责任部门:生态修复处、公园管理处、规划发展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年

3.严格贯彻落实《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养护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依据公园区位、功能、服务游人数量及养护管理水平,将绿隔地区公园养护管理分为三个等级,明确公园管护标准,完善规范市区养护资金投入标准和检查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责任单位: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计财(审计)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4.探索共建共管共治模式。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园养护管理,逐步建立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以专职园长为主、市民园长为辅”的“双园长”管理。

责任单位: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5.强化基础管理。摸清公园林木资源、服务设施、公园运行管理等本底情况,按照公园基础管理、年度管理计划、日常运营管理、设施和植被维护、应急管理、问题整改等分类建立台账,并实施动态管理。

责任单位:各区园林绿化局、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二)强化生态服务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

1.完成规划建绿任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推进一绿地区城市公园环建设,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一绿地区80%以上绿地林地实现公园化,绿色开敞空间占比由现状41%提高到45%左右。大幅度提高二绿地区绿色空间比重,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用地为主体的环状绿化带,到2025年建成郊野公园50处,绿色开敞空间占比由现状63%提高到65%左右。并通过合理布局健康绿道、森林步道和慢行系统,增强公园的连通性与可达性。

责任部门:生态修复处、规划发展处、城镇绿化处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2.实施分区管理。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精野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对绿隔地区公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利用区和游憩区等三个区域。在生态保护区划定自然带,实施留野管理模式,维持自然带内植物群落的原生状态和自然演替,为野生动物保留栖息空间和必需的食物资源。一绿地区公园自然带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二绿地区公园原则上不少于20%。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市林业站、生态修复处、自然保护地处

完成时限:2023年

3.建设生态保育小区。每300亩建设生态保育小区一处,开展本杰士堆、小微湿地建设,减少人为干扰,建设小动物和鸟类栖息地,丰富林地结构和功能,助力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2025年底全部公园完成生态保育区划定任务。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市林业站、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生态修复处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4.开展林分结构调整。以培养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按照树种生长阶段和森林演替规律,加强生态源地识别和保护,对林木生长竞争严重的区域进行疏伐,开展林分结构调整,部分区域形成林窗,对林木衰弱区域,补植乡土、长寿、食源、蜜源林木幼苗,逐步形成混交、复层、异龄、多功能森林群落,增强森林碳汇能力。2025年底全部公园完成林分结构调整。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市林业站、生态修复处、审批处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5.实施地被“变革”。以黑麦草、苔草、萎陵菜、麦冬、羊胡子草、地榆、野菊花等乡土植物为主,大力推广使用低维护、低成本的乡土适生地被,充分利用野生地被覆盖裸露林地,2023年绿隔地区公园冷季型草坪减少30%,2025年底前冷季型草坪减少80%。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城镇绿化处、科技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6.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再生水利用。实施“沃土”工程,拆迁腾退等土壤条件差区域,增施园林绿化废弃物基质、蚯蚓肥、菌根肥等,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原则上园林废弃物不出园。加强再生水利用,2025年再生水管线覆盖区域内的所有公园应用尽用。

责任部门:科技处、生态修复处、市林业站、各区园林绿化局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三)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

1.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根据《北京市绿隔地区公园建设与管理规范》,修建卫生间、游客服务中心、小卖等基础设施,凡是评定为一级、二级的公园必须按照《规范》配建配足相关基础设施。到2025年所有绿隔地区公园均需配置卫生间,评定为一级、二级的公园要设游客服务中心,配备小卖等基础设施。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公园管理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2.增加运动健身设施。创新绿体融合模式,强化绿隔地区公园健身功能,增设健身设施、运动场地,推行“大众、小型、多样、林荫”的复合场地建设,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公园管理处、生态修复处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3.建设林荫停车场。结合游园需求,按照用地政策,新建和改造停车区域。新建停车区域要全部实现林荫化,坚持因地制宜,采用素土夯实、碎石、园林覆盖物等生态环保材料,减少硬质铺装。在昌平回天地区、朝阳平房、十八里店产业聚集地等区域,试点潮汐共享式停车场建设,缓解超大社区周边停车难问题。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城镇绿化处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4.实施园路林荫化。对缺乏林荫的园路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绿荫覆盖、舒适宜人的林荫路,苗木来源可优先利用平原生态林疏密移植。2025年前,80%的园路实现林荫化。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5.开展特色功能区建设。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科学利用绿色空间,因地制宜划分健身、亲子、野餐、帐篷等不同功能区。鼓励公园按照需求开展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结合户外发展规划以及露营帐篷指导意见,到2025年在绿隔地区打造20处有完备帐篷露营区功能的公园。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公园管理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6.打造品牌化公园。突出市民需求与功能完善,提升绿隔公园品质。结合一年四季自然景观,建设春花秋叶特色园;结合公园特有树木、花草,打造植物种类园;依托公园特殊地型地貌,建设特色项目园等。到2025年,全市打造20个品牌化的绿隔地区公园。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四)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加强保护利用

1.探索经营管理模式。探索推进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机制,明确经营主体、范围、内容,禁止破坏性、违规性经营。由属地政府主导,支持公园养护管理单位运营、引入社会资本商业机构运营、非盈利性组织运营等多种经营模式,进一步理顺收支渠道,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实现生态资源效益转化。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公园管理处、计财(审计)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2.建设新场景。选取有经营条件的公园开展试点,利用良好的植被条件、红色旅游和人文资源,引入森林+教育、森林+健康、森林+运动、森林+阅读等无噪音、无污染的多样性生活消费场景,建设各具特色的森林体验、森林康养、自然教育基地30处,推进公园新经济、新消费场景发展。

责任部门:各区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公园管理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3.强化安全管理。强化对经营项目的规划设置、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中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的监督管理,充分考虑生态保育、资源保护、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水资源保护需求,对造成生态资源和环境破坏的经营者或个人行为依法依规处罚。

责任部门:生态修复处、公园管理处、市林业站、各区园林绿化局

完成时限:2023-2025年

4.加强监管。加强与文旅、体育、市场监管、规划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沟通对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经营管理内容、企业准入等政策标准,促进公园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规范开展。同时,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经营项目依法合规,坚决杜绝破坏生态资源。

责任部门:生态修复处、公园管理处、市林业站

完成时限:2023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园林绿化局是绿隔地区公园行业管理的具体责任单位,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安排专人负责,专项推进相关工作。各乡镇管理部门、各公园要对照全市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及时研究细化具体目标、具体方案和推进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压实工作责任,按期高质量完成相关任务。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管理和养护骨干人才培养,建立能力提升激励机制。加强与市属公园和上海、深圳等城市公园的管理经验交流,加大对技术骨干在新理念、新技术、新要求方面培训,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树木整形修剪技术等。同时,要强化安全生产培训。

(三)严格监督检查。行动计划任务列入2023年度绩效重点督查台账。工作坚持督查与考核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年度通报和日常抽查相结合的原则,2023年每月开展巡查检查,问题严重的点名通报,两次整改不到位的公园扣除当季管理经费,一年通报3次的养护单位进入黑名单。每半年对绿隔地区公园养护管理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公园级别挂钩,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绿隔地区公园建设管理的正面宣传引导,要把绿隔地区公园高质量发展作为年度宣传工作的重点亮点,充分挖掘典型经验和做法、及时回应市民期待和诉求、注重品牌公园及区域特色、利用“市民园长”扩大影响,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