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蔗扁蛾 Opogona sacchari (Bojer)
字号:   
2006-08-06 05:43:52 来源:


1 分布


  中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地。


2 寄主植物


        蔗扁蛾的寄主植物多达28科87种8变种,其中国外已报道的为24科46种4变种,我国已查到14科55种2变种,且不断发现新的寄主植物。在这些寄主植物中,以行道绿化树木和园林花卉植物为主。主要有巴西木(香龙血树)Draceana fragrans、金边香龙血树D. marginata、发财树(马拉巴栗)Pachira macrocarpa、巨丝兰Yucca elephantipes苏铁Cycas revoluta、巴关河苏铁C. baguanheensis、海南铁C. hainanensis、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lescens、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国王椰子Ravenea rivularis、鹅掌柴Scheff lera octophylla、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木瑾Hibiscus syriacus、印度榕(橡皮树)Ficus elastica、菩提树F. religios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棕竹Rhapis excelsa、香蕉Musa sapientum等。


3 经济重要性


        蔗扁蛾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人我国,在我国的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北的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危害,特别是以培育巴西木、发财树等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危害严重。该虫的发生量、危害程度有逐年加大、加重的趋势。蔗扁蛾不仅危害赏叶植物,而且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植物,对我国的花卉产业、热带农业和制糖业构成了巨大威胁。
据调查,巴西木在催芽期间,有近30%的柱桩受害,约有8%~10%受害严重而引致死亡,在栽培期间有虫率达10%~80%以上;盆栽发财树的带虫率接近40%。在广东顺德一小型花场,由于蔗扁蛾危害年损失40多万元。据海关统计,广东省年进口巴西木480个标准货柜,因该虫危害约损失人民币1000万元。2003年,在山东枣庄地区发现蔗扁蛾危害道旁、山坡地、空闲地以及果园和苗圃周围的构树,部分地方疫情相当严重,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4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7.5~9.0 mm,翅展18.0~26. 0 mm,雄虫略小。体主要呈黄灰色,具强金属光泽,腹面色淡。头部鳞片大而光滑,其头顶的色暗且向后平覆,额区的则向前弯覆,二者之间由一横条蓬松的竖毛分开,颜面平而斜、鳞片小且色淡;下唇须粗长斜伸微翘,下颚须细长卷折,喙极短小;触角细长纤毛状,长达前翅的2/3,梗节粗长稍弯。胸背鳞片大而平滑,体较扁,翅平覆;前翅披针形,有2个明显的黑褐色斑点和许多断续的褐纹,雄蛾则多连成较完整的纵条斑;后翅色淡,披针形,后缘的缘毛很长,雄蛾翅基具长毛束。足的基节宽大而扁平,紧贴体下,后足胫节具长毛,中距靠上。腹部平扁,腹板两侧具褐斑列;雄蛾外生殖器小而特化。雌蛾产卵管细长、常伸露腹端。
        卵  短卵形,长约0. 5 mm,长径0. 38 mm,横切面圆,精孔器在顶端,单孔围以射形长沟,卵壳密布小刻点及五或六边形的网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 mm左右,充分伸长可达30 mm;体径平均约3 mm,头部暗红褐色,前口式,上颚发达具5齿,但基齿微弱而不显;触角在窝内,下唇须色淡而延伸,2节具长毛,侧单眼不明显。前胸盾和气门片暗红褐色,周缘色淡,气门与3根侧毛(L)在同一毛片上;中、后胸背面的毛片几合成一大块褐斑,侧毛(L2)单独在一毛片上,与L1,和L3分开;3对胸足均发达,跗爪延长且基部具双叶突。腹部色淡而略透明,与胸同样具大型毛片,形成整齐的褐斑;背面的4片大而长,侧面的较小且略圆或不规则;侧毛3根均单成一毛片,亚腹毛(SV)3根多在同一毛片上,但第8腹节的SV1,分开,第9腹节则SV2各在一毛片上,且侧毛L2与L3共一毛片。腹足5对,第3~6节的腹足趾钩呈二横带,趾钩单序密集约40余根,周围另有许多小刺环绕;第10节的1对臀足趾钩呈单横带排列,仅20来根且小刺仅限于前缘处。


        茧  长14.0~20. 0 mm,宽4.0 mm左右;由白色丝织成,外面粘以木丝碎片及粪粒等。羽化前蛹由茧的前端钻出,露出大半再蜕壳羽化,蛹皮就留在茧上。
 
        蛹  长10. 0 mm左右,宽约3.0 mm;背面暗红褐色而腹面淡褐色。头顶具大而坚硬的额突,几呈黑色,是羽化前顶破茧的工具;上唇具1对侧毛,其两侧各有1片明显的结构(应为下颚须),喙和下唇须均短宽约等长;触角绕过复眼外侧,沿翅芽前缘伸过翅尖与后足一起突伸;后足伸达第6腹节,稍长过触角;翅尖则伸达第5腹节中部;蛹疏生明显刚毛,背面4~8腹节近基部各有一横列小刺突,羽化时帮助在茧里向前移动用;腹端有1对粗壮的黑褐色钩状臀棘,向背面弯突。


5 生物学特性


        蔗扁蛾在15℃条件下,生活周期大约为3个月,即卵期12 天,幼虫期50天d,蛹期20天,成虫期6天。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生活周期可能会缩短,1年可发生8代。在温度25.71土2.71℃,相对湿度74.9%土5.02%条件下,此虫完成1个世代需60~121天d,平均为90. 5天。其中,卵期7天,幼虫期37~75 天(共7龄),蛹期最长者24天,最短者11 天,以13~17天为主。雄性成虫期最长者14天,最短者6天,平均为9.4天。雌性成虫期最长者15天,最短者5天,平均为8. 54天,产卵量为253.0士65.18粒。在北京室内1年发生3~4代,卵期4天,幼虫期45天,蛹期15天左右,成虫期5天。
        蔗扁蛾是广谱性的贪食者,主要从植株受损伤部位侵人,然后扩散到植株的健康组织,以幼虫生活在植株体内,取食植株的茎干、根茎结合部和根,主要在受害的植株组织内化蛹,但有时也在土壤表层化蛹。对于不同的寄主,蔗扁蛾所造成的危害状有所不同。蔗扁蛾有趋糖习性。据观察,该虫在巴西木白色封蜡的茎段产卵量高于黑色,卵多产在未展开的叶和茎上,单粒散产,或成堆成片,数十或百粒以上。


6 传播途径


        蔗扁蛾依靠成虫的飞翔而进行自然传播,但飞行能力较弱,一般一次只能飞行l0m左右。远距离传播主要随寄主材料的携带进行。


7 适生范围


        蔗扁蛾世代发育起点为9.27℃,有效积温为758.80日度。19~31℃是该虫生长发育适宜温度范围,大于34℃时几乎不能完成世代循环。该虫耐寒能力较弱,幼虫的过冷却点为-4.36~6.44℃,在-2℃以下死亡率很高。相对湿度大于80%时,适于卵的孵化;小于60%不利于卵的孵化;小于45%时,卵孵化受阻。降水对蔗扁蛾生存影响不大。
利用全国634个气象台站数据,使用GIS软件,对蔗扁蛾在我国的适生范围进行分析,蔗扁蛾在我国最适宜分布范围大体在16.5°~27. 9°N,97.8°~119. 7°E,涉及到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7省(自治区)的79个县;潜在适宜分布范围大体在22.9°~37. I°N,91. 1°~122. 7°E,涉及到华东、华南、西南、华中、西北、华北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0个县。
        从目前蔗扁蛾在我国的实际发生情况看,主要危害温室中栽培的木本或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由于该虫在生长过程受温室保护,故其生存范围可能更广。


8 防治措施


        对来自国内疫情发生区的观赏植物和绿化苗木跟踪复检,严防该虫传人;对国外引进的观赏植物和绿化苗木,做好隔离试种工作,加强监管,隔离期满后,确实不带该虫的,经检疫机构确认,方可分散种植。
        在花木种植前可用20%速灭杀丁2500倍液浸泡5 min,晾干后再植入。
        经常检查寄主植物茎干,如不坚实而有松软感。可剥开受害部分的表皮,杀死皮下幼虫、蛹。
        对发生疫情的温室及时采取措施:严禁发生疫情的温室内植物调出。将有疫情温室内的有虫植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对所有植物用菊酯类农药1500~2000倍液喷洒处理。
对于染疫的植株,用20%菊杀乳油等刷树干、淋干、喷雾,开始7~10天1次,后可逐渐延长至每月1次。也可使用小卷蛾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A24防治蔗扁蛾(其对4~5龄幼虫的LD50为15条/头),大面积使用时可喷雾,2857条/ml。也可用注射器直接注人受害部位,以空隙被湿润为准。
        在大规模温室内,可用10g/m3〕磷化铝片剂熏蒸24 h。也可用44℃热水处理受害部位30 min。


 


                              摘自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