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林业/生物多样性
- [发文机构]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 [成文日期] 2022-04-24
- [发布日期] 2022-05-06
- [实施日期] 2022-05-06
- [废止日期]
- [发文字号] 京绿办发〔2022〕115号
- [有效性] 现行有效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各区园林绿化局、经开区城市运行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切实提高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我局制定了《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依照相关要求,做好自然带营造和管理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试行)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22年4月22日
附件:
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试行)
1.自然带概念
自然带是指在城市林地绿地区域内保留的较大面积且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强调避免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提升区域内的荒野和自然程度,以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状态,是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自然带的体现形式为生物多样性示范区、保育小区、生态保育核、留野区等。
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城市公园及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的自然带营造与管理。其他类似区域可参考使用。
人为活动强度高的公园,或文化、体育等属性集中程度高的公园绿地,以及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等类型的区域,不适合采用本指南推荐的措施。
3.目标
通过建设自然带,对现有林地、绿地、湿地的特定区域进行改造和再野化管理,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增加生物物种,提升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4.营造和管理要求
4.1区域划定
因地制宜,在建设自然带前应进行事前评估,在城市公园及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等区域中充分结合自然生态条件,选择人为干扰少的区域,作为自然带营造和管理的目标区域。优先考虑水源、湖岛、湿地、山体或存有原生植被的区域。
4.2分类营造和管理
城市公园及绿地:根据人为活动现状和空间特征,在有条件的地段开展自然带营造和管理。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面积较小的公园绿地不设自然带。
郊野公园:根据公园面积、人为活动现状和空间特征等设置自然带,原则上每处郊野公园建设不少于1处自然带。
平原造林区域(含集体林场):根据立地条件、树种配置以及周边环境等设置自然带,原则上每个面积大于等于1000亩的造林区域应建设不少于1处自然带。
湿地区域:根据湿地大小、形状以及周边岸带环境设置自然带,原则上自然带应包括深水区、浅水区、滩涂和岸带等多种生境,保证湿地斑块的完整性。
5.自然带的营造
5.1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
在划定区域中,通过种植绿篱或密植灌丛,形成隔离墙作为自然带边界。荒野和自然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本杰士堆、巢箱、昆虫旅馆、保留枯立木、开林窗以及适当增加花灌木等措施营造自然带。在本模式中,适宜选择连翘、迎春、沙地柏、小檗、小花溲疏、蔷薇属、绣线菊属等植物,形成绿篱或绿墙,或者在自然带内群团设置,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
5.2平原造林区域
在该区域营造自然带时,应通过种植绿篱或密植灌丛,或设置简易木质围栏(推荐选用园林废弃物)等作为自然带边界。在营造过程中适当打开林窗,增加乔木、灌木、草本等植物,改变林分结构和组成,促进自然带内林地逐渐向针阔混交和乔灌草复层结构演变,使该区域郁闭度保持在0.6~0.7;同时设置本杰士堆、巢箱、昆虫旅馆、保留枯立木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本模式中,适宜选择连翘、迎春、沙地柏、小花溲疏、绣线菊、太平花、忍冬类、荚蒾类、荆条、酸枣、山杏、山桃、旱柳、核桃等植物。
5.3湿地区域
在湿地区域保持湿地及岸带的自然特征,进行生态化改造,营造乔灌草滩过渡的复杂湿地生境,合理配置沉水、浮叶、挺水、湿生等湿地植物,拓宽从陆地到水体间的过渡空间,为周边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和廊道。要充分利用水域形成自然隔离。
在平原造林及新建公园和湿地区域营造自然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持续2~3年养护管理措施,待自然群落稳定后,按照款项“6管理措施”进行管理。
6.管理措施
自然带的管理要以避免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提升区域内的荒野和自然程度为基本原则,促进自然带植物群落的自我维持和自然演替。
6.1自然带中应避免修剪和人工浇水;避免清理枯枝落叶;禁止投喂野生动物;不可填堵树洞,以免影响动物营巢和栖居;严禁向水体中放生外来物种。
6.2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对树木的人工干预,但是当出现大面积病虫害浸染和极端天气造成干旱的情况时,可以通过生物防治或者修枝来降低危害程度,可适当浇水。
6.3自然带中如果存在古树名木,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管理。
6.4对确实会造成火灾隐患的枯枝落叶和干枯草本植物,应待草本种子成熟后,在进入防火季前清理;个别地段火险等级较高时,可在入冬前集中清理一次,清理时,应注意保留天然更新幼苗、动物栖息场所。
6.5确需对自然带及周边植被进行修复时,应优先选取乡土植物,如:山桃、山杏、荆条、毛樱桃、多花胡枝子、胡枝子、杭子梢、三裂绣线菊、二月兰、大花野豌豆、地黄、旋覆花、米口袋、狗尾草、白茅、大油芒(代替狼尾草)、荸荠等。不应大量、成片种植非本土园艺植物,若要选择非本土园艺植物,建议选择大丽菊、紫云英、白花车轴草、天蓝苜蓿、紫菀等。
6.6对于失衡或污染的水体,应通过捕捞或者修复食物链等措施来改善目标水体生态结构。
6.7春夏为鸟类繁殖季节,没有重大活动和节日时,应关闭自然带周边的所有非必需的、装饰性的灯光,避免影响鸟类繁殖。
7.监测与科教
7.1建立监测体系
应开展自然带常态化监测,及时掌握自然带中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日常监测工作由自然带管理主体承担,可以充分利用科研机构、高校、公众、志愿者等外部力量,观察记录自然带内野生动植物变化情况。专业监测由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实施。具体监测内容见附表。
7.2开展自然教育
在自然带周边应设立自然带宣传栏,宣传自然带建设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加强自然带的解说系统建设,构建完善的自然带宣传体系。
在自然带外围区域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自然体验和探索等手段引导公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推进人与自然和平相处能力的发展,增进公众对自然带的理解,提高公众自然保护意识。
在严格控制规模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预约的方式在自然带内适当开展科普教育、自然体验活动。
附表
生物多样性日常监测指标
指标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观测频度 |
植被群落 | 种类与多度 | 每5年1次 | |
盖度 | % | 每5年1次 | |
群落结构 | 每5年1次 | ||
多样性指数 | 每5年1次 | ||
物候 | 连续监测 | ||
动物种类 | 旗舰物种密度、区域 和生活规律 | 连续监测 | |
鸟类种类 | 种 | 连续观测 | |
昆虫类种类 | 种 | 连续观测 | |
哺乳动物种类 | 种 | 连续观测 | |
爬行类种类 | 种 | 连续观测 | |
水生生物种类 | 种 | 连续观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