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0834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字号:   
2019-07-01 14:19: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高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北京蜂业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农业农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市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加,蜂业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巨大。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大力推进首都蜂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安全、健康、社会等多重功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低、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推动北京蜂业产业发展的做法
  (一)制定导向性规划,推进蜂业产业发展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高度重视蜂业产业发展,先后制定了《北京市蜂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北京市蜂业种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蜂产业精准扶低行动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明确了首都蜂业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旨在进一步转变蜂业发展方式,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为推进蜂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导向支持。
  (二)实施扶持性政策,鼓励蜂业产业发展
  一是指导各区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依托我市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的良好环境,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指导各区大力扶持蜂产业发展,密云、房山、门头沟、怀柔、昌平、大兴、平谷、延庆等区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以政策推动项目带动、合作联动为抓手,从精准扶贫、基地建设、蜜蜂授粉、组织发展、蜜蜂养殖等各方面持续发力,扶持资金总额已超过3亿元。
  二是大力实施养蜂精准扶贫工程。2016-2018年,我市连续三年实施养蜂精准扶贫工程,研究制定了"十三五"时期促进低收入农户实现养蜂增收致富的相关政策,主持编制了精准扶贫国家标准--《蜂产业项目经营管理规范》(GB/Z 35035-2018),三年来,重点帮扶1000户低收入农户从事养蜂行业,给1500户农民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我市蜂产业已经有1万户农民通过从事养蜂行业走上致富路,养蜂户年最高收入可达34余万元。
  三是启动蜂业气象指数保险。2014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蜂业气象指数保险工作,五年来,累计参保蜂农达到1521户,承保蜂群12.18万群,投保金额487.2万元,实现风险保障2338.56万元,我市蜂农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推进生态化建设,扩大蜂产业绿色发展空间
  一是种植成片蜜源植物林。围绕"疏整促"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及大生态建设的要求,开展蜜粉源植物资源普查工作,并结合北京市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在我市大面积种植洋槐、椴树、六道木、栾树、泡桐等主要蜜源植物树种,形成成片蜜源植物林,目前,已在全市种植蜜源植物林2万亩,为蜜蜂栖息、保护和利用扩大了空间。
  二是兴建国家森林蜜蜂特色小镇。2018年8月,北京市森林蜜蜂特色小镇建设项目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首批国家森林小镇建设试点,将于2019年起,在北京市密云区白龙潭风景区打造融蜜蜂产业、生态、文化和休闲农业于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形成新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助推器。
  (四)提升组织化水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引导和加强蜂农专业合作组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合作社建设向品牌、流通、加工等多领域服务发展,成为蜂业生产"调结构、转方式"的有效主体。目前,我市有蜂农专业合作社79家,社员6857户,蜂群总数约为21万群,蜂农合作社注册资金超过5000万元,总资产超过2亿元。其中,从事产加销综合服务的合作社有58家,有8家蜂农专业合作社被中国蜂产品协会评为"中国蜂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有2家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优秀示范社"荣誉称号,拥有法城、花彤、京密、赤萝秀、海鲸花等多个蜂产品注册商标,成为了京郊蜂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五)引导集智化创新,加速蜂业科技成果转化
  我市坚持一手引进中央及兄弟省市科研院所的高端蜂业科技成果,一手抓自主研发科技创新取得成果,以科技成果在京迅速转化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开展了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北京综合试验站建设工作,建成了蜜蜂良种繁育、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控、蜂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蜂产品溯源管理监控、蜜蜂授粉综合配套技术等五大技术体系;二是先后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3项、北京市8个蜂业生产地方标准,建立了3个国家级安全蜂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带动养蜂农户800户,示范蜂群6万群;三是加强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大力推广蜂产品可溯源监控管理关键技术,在10家蜂业龙头企业和蜂农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实施,建立了以条码标签技术为基础,基于客户端应用的可溯源监控体系,基本实现了蜂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性,下一步将向全市推广应用。
  (六)实施良种化选育,推进蜂种保护与繁育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我国本土蜜蜂品种--中华蜜蜂的保护力度。在房山区、密云区建成了两个中华蜜蜂自然保护区,使中华蜜蜂种群数量由46群增加到了1.2万群。在冯家峪镇建成的中华蜜蜂崖壁蜂场,堪称一绝;二是加大优良蜂种选育力度。建成北京市西方蜜蜂育种中心,年产"密云一号"蜂蜜高产种蜂王5000余只,并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吉林省蜜蜂育种场、山东龙口种蜂场开展技术合作,有效缓解我市种蜂王数量紧缺和种性退化问题;三是建成全国首家蜜蜂医院。监测、检验、防治和预警蜜蜂重大疫情疾病,开展技术服务,使我市优良蜂种率达98%以上。
  (七)推进业态化融合,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一是充分发挥蜜蜂授粉架金桥作用。北京市蚕业蜂业管理站启动蜜蜂授粉富民工程,组建10支蜜蜂授粉专业队,大力推广新型现代配套蜂具,培育优质高效授粉蜂种,建立12个蜜蜂、熊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并与京津冀果树、蔬菜和农作物生产基地联合,开展蜜蜂授粉服务,2018年,我市投入授粉示范蜜蜂5000群,熊蜂3万群以上,为京津冀蓝莓、草莓、西甜瓜、樱桃、梨、番茄等设施农业和大田果蔬生产等进行授粉服务,授粉总面超过210万亩,总增产值达21亿多元,节支1.4亿元,作物平均增产超过10%。
  二是充分发挥蜜蜂文化生态传承作用。北京市积极打造蜜蜂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业,推动蜜蜂文化的生态传承。建设了各类蜜蜂文化观光园10家、蜂业主题博物馆3家,兴建了全国首家蜜蜂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市民展现了神奇的蜜蜂文化和坚韧团结的蜜蜂精神,连续三年举办"世界蜜蜂日"庆祝活动及各类蜜蜂文化主题宣传活动,实现了蜂产业链条的延长。2018年,各类蜂业文化观光园和活动 累计接待参观人数20万余人,实现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振兴。
  (八)开展专业化培养,蜂产业发展源动力不断增强
  我市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广泛合作,引进外脑,加大蜂业专业实用人才的培养和推广力度,共培养国家级蜂业乡土专家7人,北京市级蜂业技术顾问 28人,北京市级养蜂科技协调员150人,举办各类蜂业技术培训班250余期,培训蜂农3万余人次,使广大蜂农充分发扬蜜蜂工匠精神,北京市蜂产业发展内生源动力不断增强。
  二、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统筹规划,加大蜂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的工作力度
  为促进蜂产业的快速、健康、统筹发展,我们将联合市农委、市科委、市财政及各大蜂业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继续加大蜂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的工作力度,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制定切实可行、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对产业发展空间的合理布局、蜜粉源植物的综合利用与保护、蜜蜂种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进而推动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激励政策体系建设
  针对北京市蜂业产业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等程度不高的现状,我们将努力联合、整合、协调农委、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并恳请高华委员给予支持和协调,加大对蜂产业的政策倾斜,在规模化饲养、专业化培养、机械化生产、组织化发展、标准化建设、蜜蜂授粉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蜂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的均衡发展。
  (三)整合科技研发资源,提升蜂产业科技支撑能力
  组建市级的蜂业科技创新联盟和蜂业科研平台,不仅要建立蜜蜂良种繁育场、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蜂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功能性蜂产品研发体系、蜂产品溯源管理监控体系、蜜蜂授粉综合配套技术等技术体系,还要在蜂群动态信息化管理、蜜蜂防疫检测、蜜蜂农药中毒鉴定、新材质及自动化蜂机具研发、蜂产品质量及真实性检测、蜜蜂文化创意等领域有所突破,同时加大对蜂业科研、新技术推广和技术监督的支持力度,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是加强合作社建设,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合作社三产融合发展及跨区域发展;二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研发生产附加值高的功能性蜂产品和高端蜂产品,打造有影响力的蜂产品品牌,努力实现蜂产品由"大路货"向"卖断货"的转变,破解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密码";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拓展五种产业模式:菜单式托管、订单帮扶、电商销售、股份合作和大户带动模式,实现助农增收。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促进蜂产业与休闲观光、文化创意、体验教育、生态建设、康养保健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继续加大蜜蜂授粉产业、蜂疗保健康复业和蜜蜂文化旅游观光业等蜜蜂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支持力度,积极打造蜜蜂小镇,拓宽产业链,积极探索蜂产业与旅游观光业、休闲农业、餐饮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首都蜂业产业工作关心和支持,敬请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提宝贵意见,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19年6月24日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