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北京“退烧”
字号:   
2020-12-23 14:33: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其中生态涵养区和中心城区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固碳释氧量、水库水体面积等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在2018年达到最好。

DJI_0060_副本.jpg

  北京的强热岛已经消失,城市热岛效应自2016年起显著改善,2018年热岛面积已降至近6年以来最小、大气洁净度为近6年来最好。北京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发布的最新《北京市生态遥感年度报告(2018年)》给市民们送来了一个喜讯,在“煎熬”30余年后,北京城终于“退烧”了!同时,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北京中心城区植被覆盖度3年平均值在2016年以前变化平缓,2016年开始快速提升,近3年平均值显著高于之前任何一个阶段,2018年中心城区植被覆盖度达到17年来(2001-2018)最大值,比十八大之前提高了31.5%。植被固碳释氧量用以定量评估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2018年北京地区植被固碳释氧功能较党的十八大前整体提升23%,其中生态涵养区的固碳释氧贡献量占全市的85.9%。

  风云系列四颗卫星监测北京生态环境及其格局变化

  “我们无法用肉眼俯瞰整个‘北京绿’,但卫星遥感能够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反映生态环境及其格局的变化。风云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系列卫星从太空给我们传回真实有效的数据,我们就能用这些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得出整个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正因为有这四颗卫星的帮忙,多年来,我们才能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持续、动态地监测,通过对植被覆盖度、植被固碳释氧量、水库水体面积、大气透明度、大气洁净度、城市热岛等多项指标值的年际间分析,反映生态环境及其格局的变化。”接受生态融媒记者采访时,北京市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负责人王冀拿出清晰的卫星图介绍2018年的分析结果。反映生态变化不能以日、月为节点,所以,现在发布的分析结果是最新的,2019年全年的结果要等2020年年初才能分析出来。王冀介绍,他们发布的《北京市生态遥感年度报告》虽超不过10000字,但进行报告分析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几十位气象工作者利用超级计算机工作几个月,如果把卫星图数据都打印下来估计要成吨。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拿数据说话,但根据前几个月的数据预判,2019年北京的生态遥感数据不会差!”对今年,王冀有着充足的信心。

  2018年北京热岛面积为十八大以来最小年

  王冀介绍,《北京市2018年生态遥感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主要生长季≥0℃积温较常年偏多,2018年大气可降水量为近16年来最大值;地表实际蒸散旺盛,年平均值高于常年值13.7%;大气垂直透明度持续改善,2018年地表太阳辐射为近6年来的第2高值,热量资源充足。

  生态涵养区遥感监测显示:2018年植被覆盖度为十八大以来的最高值,门头沟、怀柔和延庆位居前3名。植被固碳释氧量持续增多,植被固碳释氧功能较十八大前提高了23%,生态涵养区的固碳释氧贡献量占全市的85.9%。

9R1A2933_副本.jpg

  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呈持续改善趋势,2018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93.2%,相较于2013-2015年期间,生态涵养区45%的区域生态质量显著提高。门头沟区、怀柔区和延庆区位于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前3名,其中怀柔区植被生态质量位居全市第一。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水体面积均达到2000年以来最大值。

  城市遥感监测显示:2016年以来植被覆盖度快速提高、地表温度显著下降,2018年为十八大以来植被覆盖度最高和地表温度最低年份;城市热岛效应自2016年以来开始显著缓解,2018年热岛面积为十八大以来热岛面积最小年,生态融媒记者在热岛对比图上看见,代表强热岛的红色在图中一直很扎眼,在2017年还霸占着不小的面积,而到了2018年红色就从热岛图上消失,代表较强热岛的黄色面积也在减少,代表无热岛的绿色占据了北京的绝大部分面积。另外,监测数据显示,与热岛对应的是,2016年开始北京大气洁净度快速改善,2018年大气洁净度为十八大以来最好年,怀柔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位于全市前3名。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平均臭氧浓度升高趋势加快,2018年为第2高值,臭氧浓度最低的3个区分别是门头沟区、房山区和延庆区。

  2018年北京生态涵养区植被覆盖为2007年以来最大值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障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区域。加强生态涵养区主要生态指标的生态监测与评估,可为生态监管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城市热岛、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可以用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反映城市“绿色”程度。利用气象卫星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反演的北京地区植被覆盖度年度变化可以监测区域“绿色”时间演变及空间变化。

  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加大力度开展退耕还林、百万亩造林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植被覆盖状况持续改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07~2015年,北京市平均植被覆盖基本平稳,2016年开始植被覆盖度快速提高,近3年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十八大之前及十八大后前3年。生态涵养区绝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年变化趋势率为正值;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从2014年的49%上升到2018年的58.5%,年平均增加2.2%,其中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森林面积从2014年的94543公顷增加到了2018年的375994公顷,增长到了2014年的近4倍;2018年植被覆盖度达到了历年(2007-2018)来的最高值。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因植被生长季发生严重干旱,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气候条件对植被生态的影响非常显著。

  2018年,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所覆盖的7个区中,平均植被覆盖度超过60%的区有延庆、怀柔、门头沟三个区,其中门头沟植被覆盖度最高,达到66.7%。

  2018年北京植被固碳释氧功能较十八大前年提高了23%

  植被生态系统对北京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植被固碳释氧量来定量评估植被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以来,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和气象条件的变化,全市植被固碳释氧量每年平均增加10.5克/平方米,而生态涵养区固碳释氧量平均每年增加11.1克/平方米。遥感反演结果显示,北京市各种植被2018年平均固定二氧化碳的物质量为820.7克/平方米,共固定二氧化碳1250.2万吨;平均释放氧气量为604.2克/平方米,共释放氧气887.25万吨;其中生态涵养区的固碳释氧贡献量占全市的85.9%。2018年植被固碳释氧功能较十八大前年提高了23%,增加了大气中的含氧量。

  气候决定植被分布,也决定其生产力、覆盖度和生态环境质量。常年气候条件下,北京生态涵养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在70以上(图3-8),平均值达到77.4,是北京市“绿色”程度高、生态环境好的区域。但年际之间气候波动大,造成植被生态质量差异也较大。2018年北京市大部地区光、温、水匹配好于常年,适宜植物生长,生态涵养区平均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93.2%,较2017年增多14.3%。生态涵养区所涉及的7个区中,怀柔区、门头沟区和密云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市前三名,并且三个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相差很小。怀柔区连续14年位居全市第一。

何老师摄影,以这些图片为主放杂志。_副本.jpg

  近3年以来,生态涵养区80%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较十八大前明显改善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期间,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3年平均值基本没有变化,2016-2018年期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显著提高。其中2014年因植被生长季发生较重干旱,植被生长明显偏差,气候条件对植被生态的影响非常显著。2018年,全市67%的区域的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趋势率在0.75以上。2016-2018年期间,相较于十八大之前,生态涵养区80%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显著改善;相较于2013-2015年期间,生态涵养区45%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显著改善。

  2018年,各生态涵养行政区的生态质量改善指数达40以上;门头沟区、延庆区和怀柔区位于改善前3名。其中门头沟区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指数最高,其生态质量指数排名从2002年的第4名上升到2018年的第2名。

  密云、官厅水库水体面积19年以来最大

  水源保护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要务。王冀介绍,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北京市主要水源地水库水体面积,结果是喜人的:密云水库1984-1986年水体面积处于低值时段(面积小于70km2),1987-2000年水体面积一般大于100km2,其中1997年水体面积最大,达到161.1km2;此后水体面积开始缩小,至2004年水体面积达到历年(1984-2018)最小,为56.4km2,此后水体面积逐渐上升,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近5年呈显著持续增加趋势。2018年密云水库水体面积为135.6km2,达到2000年以来最大面积,高于1984-2017年平均值98.1km2,较2017年增加11.8km2。

  长年的监测数据显示,1986-2018年官厅水库水体面积在35.6~104.3km2之间,平均70.1km2。1986-2002年水库处于一个丰水期,水体面积一般大于60km2,其中1999年水体面积达最大,为104.3km2;1999-2010年水库面积持续下降,到2010年水体面积减小到35.6km2,达到历年(1986-2018)最小值;2010年以后水体面积逐渐上升,近5年呈显著增加趋势。2018年官厅水库水体面积为92.4km2,为2000年以来最大面积。

  生态专家认为,密云、官厅水库水体面积不断增加有多种因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工程生态环境效益已初步显现,工程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已由37.7%提高到44.3%,连同原有植被,100万亩水源保护林初步形成了护卫京冀水源的绿色生态带。

  北京中心城区植被覆盖度2018年为17年以来最大值

  王冀介绍,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北京中心城区植被覆盖度3年平均值在2016年以前变化平缓,2016年开始快速提升,近3年平均值显著高于之前任何一个阶段,2018年中心城区植被覆盖度达到历年(2001-2018)最大值,比十八大之前提高了31.5%。

  2016年开始中心城区地表温度显著下降,通州-亦庄连片区域为全市升温最快区域地表温度的变化与地表覆盖变化密切相关。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十八大之前,中心城区白天地表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平缓,2013年开始地表温度显著升高,2015年达到最高值21.3℃。由于北京市持续增加绿地面积,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2016年开始中心城区地表温度逐年下降,2018年为十八大以来最低。

  长时间序列气象卫星数据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市地表温度变化空间差异明显。山区受森林植被覆盖持续改善影响,2003~2018年白天地表平均温度呈缓慢降低趋势;平原区受土地利用变更影响,2003~2018年白天地表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通州-亦庄连片区域以高于0.15℃/年的速度快速升高,是全市温度上升最快的区域。

  热岛、热到、热倒!北京规划市区内曾有11个强热岛效应集中分布区

  十八大前,北京城市热岛面积逐年扩大,十八大后开始缓慢减少。王冀介绍,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北京城市热岛面积近3年减少显著。对于园林绿化人,知道这个短短15个字的结论的分量!

  热岛想必每一个都不陌生。19世纪初,英国气候学家路克●霍德华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容量低,热传导率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2℃,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北京的热岛效应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显现了。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是较早对城市热岛效应展开研究的单位。根据当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建筑物越来越高大密集,汽车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加上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等,导致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威胁。最高峰时,在北京1040平方公里的规划市区内,热岛面积已占到1/5。

  “我感觉,我与烤肉之间仅差一小撮孜然!”、“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到今天,我才懂得,‘哪凉快哪待着去’绝不是一句骂人的话....这绝对是最真挚的关怀,最深藏不露的爱!”、“这个天气,一约就能跟你出去的都是生死之交!”....这是热岛效应下,人们调侃北京高温时的段子,但一点不虚,过去,北京饱受热岛效应困扰,尤其是到了夏季,持续不断的高温天气,让人们在室外无处躲藏。想来,许多市民依然对2000年夏季的酷热天气记忆犹新。当时北京持续高温曾超过一周,城区最高气温达到42℃,一度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高温中心。

  现在已是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李延明当时就带来团队研究北京热岛,他告诉记者,监测显示,当时,北京市规划市区内有11个热岛效应集中分布区。而建成区范围内的热岛分布比规划区内更加普遍。建成区是一个由众多热岛组成的大热岛,其总面积达到两百四十七点八八平方公里。以二000年为例,四环路内热岛总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一点八四,三环路内强热岛总面积占百分之四十三点三四,城市中心区二环路以内的热岛总面积高达百分之五十二点六一。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研究员匡文慧带领团队通过在北京开展实验研究发现,北京城市热岛范围从1984年到2004年20年间扩张了约4.7倍;城乡热岛强度秋季差异从1984年的1℃~2℃增加到当前的3℃~6℃。同时,城市内部不同下垫面特征与材质、不同功能区和硬化不透水地面、绿地覆盖之间的地表温度存在更加显著的差异。

  三大原因“烤”出北京城市热岛

  北京的热岛从何而来?李延明院长介绍,热岛效应的产生与城市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自从20世纪初期英国学者霍华德发现城市热岛现象以来,众多学者先后开展了相关研究,可以说,其成因已非常明了。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原有的自然条件,不断增加的高楼大厦以及水泥等不透水铺装代替了原本是果园或农田的土地,特殊的城市下垫面和密集人群的活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就是这种环境变化的负面影响之一。具体来讲,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与以下三种因素有关:首先,受到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外,城市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相应地也就被削弱了。

  其次,城市大气环境遭到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密集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强烈的温室效应,导致大气环境进一步升温。

  最后,受到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机动车运行、居民日常生活等,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在这些过程中排放的热量直接影响了大气环境。

  热岛效应不仅影响市民生活,也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热、高温仅是市民们对热岛效应的直接感受,而专家表示,日益明显的热岛效应不仅影响了市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热岛的危害是明显的,医疗专家介绍,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结果就势必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大量污染物在热岛中心聚集,浓度剧增,直接刺激人们的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咳嗽流涕,重者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还会引发心脏病,死亡率高,如英国伦敦在1952年12月份,因为这个原因死亡4000余人。

  第二方面,大气污染物还会刺激皮肤,导致皮炎,甚而引起皮肤癌。有的物质如铬等,若进入眼内会刺激结膜,引起炎症,重者可导致失明。汞的含量较多,可损害人的肾脏,引起剧烈腹痛、呕吐。汞慢性中毒还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第三方面,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区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给都市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说不尽的烦恼。所以,热岛效应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应正确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方面,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第五方面,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为北京降温,让北京“退烧”,建设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成为了摆在北京面前的严峻问题。

  北京“退烧”必须提高绿化覆盖率!

  如何给北京“退烧”?采访中,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副教授查同刚告诉记者,各种研究和监测数据表明,在城市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绿地、城市水面以及引导和促进城市风的形成都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绿化覆盖率越高,则热岛强度越低,当覆盖率大于30%后,热岛效应得到明显的削弱;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的温度相当,即消除了热岛现象,这样,在都市中形成了以绿地为中心的低温区域,也成为人们户外游憩活动的优良环境。

  另外,城市热岛的分布与当地的绿化状况有直接关系,哪里缺绿地,哪里就有热岛。因此,对于城市绿化,决不能只是简单地看全市绿化的总面积,要更好地发挥绿化功能,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必须重视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在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绿地分布的均匀度,构建合理的绿地系统,使集中绿地在城市内部不同地段中相对均匀分布,提高绿地的覆盖率,以当地的植被缓解当地的热岛效应。

  同时,在绿地建设中还要重视种植结构的合理性。在相同面积的绿地上,具有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绿地,能够从环境中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发挥其改善环境小气候的作用,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在当前城市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改进和完善绿地中园林植物的种植结构,尽可能多地采用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既兼顾绿地的景观等其他功能,又使绿地的生态功能健全,是更好地发挥现有绿地削减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良好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与1980年相比北京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0.7个百分点

  寸土寸金、建设用地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北京如何建设大量绿地,解决热岛效应的同时改善北京生态环境?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小月河等多块城市楔形绿地建设,城外的大板块生态绿地可以通过绿色走廊直接切入二环路,为城市中心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凉爽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2005年,在北京用地紧张的中心地区,利用现有条件,北京市政府将能缓解热岛效应的屋顶绿化列入为民办实事折子工程,2015年,全市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屋顶绿化总量就达到了1492116.34平方米(其中花园式191处、545868.84平方米,简式395处、946247.5平方米),加上社会单位投资建设的屋顶绿化项目,全市屋顶绿化建造面积累计达到200余万平方米,此后,市园林绿化局每年推进10万平方米,结合屋顶绿化,还推出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邓乃平局长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全党意志和国家战略,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年2月12日美国宇航局的监测报告显示:全球绿叶面积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5%,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是主力军,尤其是中国成为全球绿叶面积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在这5%里面至少占了1.25%,也就是说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与全国的情况一样,北京的生态建设成就同样巨大。十八大以来,北京围绕落实城市总规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布局,全面建成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和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给城市戴上群众期盼的绿色项链。特别是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市委、市政府毅然做出了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重大决策,并在绿化用地保障、加大留白增绿、浅山区绿化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支撑政策,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真正把树种在该种的地方,种在发展最需要、效果最突出的地方。平原地区新增万亩以上绿色板块29处、千亩以上大片森林250处,恢复建设湿地8000多公顷;两条绿色项链基本成环,一道绿隔的公园数达到99个,城市公园环基本闭合,二道绿隔建成一批大尺度森林湿地,形成了绿带绕京城的郊野公园环。城市副中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完成绿化建设16.8万亩,建成了一批大尺度森林湿地和郊野公园,大幅扩大了城市生态空间。

  与有据可查的1980年相比,在主要指标方面,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2.8%达到43.5%,提高了30.7个百分点;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10%达到48.44%,提高了28.34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5.14平方米达到16.3平方米,提高了11.16平方米。在资源总量方面,全市林地面积由29.3万公顷达到109.4万公顷,提高了3.7倍;城市绿地面积由2746公顷达到8.35万公顷,提高了30.4倍;湿地面积稳定在5.14万公顷。

  北京生态建设的直接反应就是城市热岛的减少。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十八大前,北京城市热岛面积逐年扩大,十八大后开始缓慢减少,尤其是近3年热岛面积减少显著;2016-2018年期间热岛面积相对于2012-2015年期间减少了22.7%。2003-2012年期间,热岛面积缓慢增加,到2012年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至2015年,2016年开始热岛面积急剧下降。2018年,北京市较强以上热岛面积较2017年略低,中心城区热岛面积比例下降4个百分点,达到50.1%。2018年通州区强化城市生态规划治理,城市热岛面积相对于2017年下降了30.1%。

  生态融媒记者了解到,2019年北京将再新增造林绿化25万亩、城市绿地6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9.6%,森林蓄积量达到185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4平方米。

  北京“退烧”,绿“吞噬”了热岛图上的红,也代替了地图上的黄。

  北京实现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的新跨越

  北京“退烧”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成绩之一,但并没有就此止步。天上有鸟、树上有果、枝上有花、林间有人、土里有虫、水里有鱼,这听起来像是山区的景象正在北京城市中显现,这就是已经建成的广阳谷、菜市口、新街口、西革新里城市森林的典型特征。城市森林是对城市绿化的升级,其能增添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生态,给市民带来更多绿色福祉,更是城市热岛的“克星”。统计显示,到今年年底城市森林将在北京市城区建成26处。邓乃平局长在2019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开始进入“活起来”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更加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这期间实施完成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和正在实施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都把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放在首位。首都园林绿化围绕各历史时期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任务,不断调整思路,与时俱进,实现了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的新跨越。在新时代将推动更高质量发展。一是在发展理念上,更加突出规划统筹,全面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园林绿化生态布局、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并统筹落实各类专项规划;更加突出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更加突出生态功能,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坚持适地适树,优先选择乡土、长寿、抗逆、食源、景观等各类树种科学配置,着重解决绿而不活的问题。

  二是在生态布局上,全面加强与“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的融合对接。在中心城周边,以东西南北四大森林湿地组团和两条景观绿带为支撑,以三道公园环、三条文化带和重点绿色廊道为骨架,以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冬奥会和“三山五园”、南中轴等重点区域绿化为节点,形成支撑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的“四梁八柱”,构建大尺度森林湿地群落、高品质绿地公园组团、多景观田园村庄绿化为主体的绿色生态体系。三是在总体目标上,着力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园林绿化生态体系。力争到2022年,新增森林绿地湿地面积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6.6平方米,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惠及城乡人民绿色福祉。四是在重点任务上,全力实施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重点突出“一核一主一副”和“两轴多点”的城市区域,突出两道绿色项链和平原地区绿化建设,突出浅山区和美丽乡村绿化建设。

  生态好消息不仅仅是北京“退烧”,更多喜讯接连不断传来!去年,房山区首次发现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根据观测,它们已经筑窝生蛋,在房山安家落户;2019年,松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国家濒危保护植物山西杓兰,而且包括无喙兰,扇羽阴地蕨和全球第二株野生的、北京市特有的极度濒危物种——百花山葡萄都陆续现身;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治理,扬尘天数从1978年的20天减少到目前的3天;5月底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与2015年同期相比,累计回升3.16米……这些都充分说明园林绿化为改善首都生态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乃平局长表示,首都园林绿化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再创辉煌,为加快建设“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努力谱写首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文/石河

摄影/何建勇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