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北京城市副中心年代最早遗址公园启动园林绿化工程
字号:   
2020-08-18 16:31: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日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现场调度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一期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他强调,要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日常防疫管理,持续对食堂、宿舍、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开展环境消杀,对施工人员做到“应检尽检”,对身体健康状况异常人员,要及时送医检查处置,确保防疫工作有效落实;要深入研究汉代遗址文化,将文化内涵与设计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公园的遗址文化风格;园区林下栽植要突显层次感,继续优化完善设计,打造精品园林景观;同时,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园区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DSC08797_1.JPG


邓乃平局长现场调度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它的园林绿化设计那些特点?园林绿化建设有那些亮点?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同志,解读这个设计定位为“功能多样性、文化可视性的示范性遗址公园”的园林绿化建设。

路县故城遗址既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遗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遗址

路县故城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围内,北侧紧邻减河。遗址公园规划面积约113公顷。北有故城,南有千年守望林,一北一南遥遥相望,共同为办公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考古挖掘显示路县故城遗址是西汉时期渔阳郡下辖路县的治所。它既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遗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遗址。城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整体平面形状为方形。现存城址埋藏于地下,城墙保存较为完好。城墙外周为城壕(护城河),城外西部为生活生产区,东北、东南、南部等地有墓葬分布。经考古发现,这座遗址的城墙、城壕、城内遗址区、城外居住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此外,这座建设时间不晚于西汉中期的古城,也将通州城市副中心城址所在地的历史,实证至公元一世纪前后。

据了解,2015年以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已经对路县故城城址进行了持续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和研究。路县故城遗址及周边已发现汉代城址一座(路县故城),发掘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4000多座,窑址165座、灰坑1096座、房址45座、水井155口、道路21条,以及金代塔基6座、明清时期的寺庙基址1处、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故道1处等,出土铜、玉、瓷器等重要文物1万余件(套)。

同时,考古工作者对城外遗迹的特点已有所了解,通过对4000余座各个时期的古代墓葬的清理,墓葬和随葬器物的演变轨迹也变得越发清晰。此外,伴随考古发掘,大量遗迹和文物重现世间。先前发掘的多座汉墓中,有瓮棺葬,年代可追溯到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该类墓葬以儿童葬为主,成人葬也有分布,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墓中出土的器物,也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形制各异。比如,被学术界称为“燕式釜”的夹砂红陶釜,是燕文化的核心器物之一,其自身价值不可小觑。还有各类陶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且,当年的“当地人”食物种类比较丰富,种植五谷并豢养六畜;房屋建筑材料多样,实用与美观兼顾;男耕女织,日常生活多彩。

考古挖掘表明,路县故城遗址城墙基址保存较为完整。北墙基址长约606米,东墙基址长约589米,南墙基址长约575米,西墙基址长约555米。四面城墙基址基本可以闭合,可知该古城遗存平面为近似方形。

城内汉代遗存普遍存在,且较为丰富。探沟内距现地表深约3.6-4.8米均为汉代遗存,探孔中均可见汉代的瓦片、陶片和砖块,并发现少量的铁器遗存和红烧土块等。发现一条南北向、东西宽度8-9米的汉代道路遗存,清理出明清和辽金时期的道路遗存各一条,均叠压于汉代道路之上。根据城市考古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该汉代道路遗存的宽度和位置,初步判断其为路县故城内的南北向主干道。

在东、西、南城墙基址外约25至30米处发现了城壕遗存,其走向与相对应的城墙基址大体一致,宽度约30米。另有两条南北方向的沟渠遗存,根据这两条沟渠遗存的位置、形制和走向,初步判断其可能为与城内和城壕密切相关的供排水系统。

城墙基址外发掘,遗存主要有沟渠、道路、房址、灶、灰坑和瓮棺等。在城壕外侧探方内探出东汉道路一条、西汉道路及排水沟一条。880余座汉代灰坑,证明区域内有非常频繁的人类活动。10条汉代道路证明与城内和周边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106余口汉代水井分布非常集中,说明除了提供正常生活饮用外,也供手工业生产。

2017年4月,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定位“绿色生态、全过程体验的考古遗址公园典范”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刘明星介绍,路县故城遗址文物保护范围是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先行启动区范围即文物保护范围约87.9公顷。根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近十年考古计划,核心区内将陆续开展考古挖掘工作,为配合考古挖掘,计划统一设计,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城墙外的保护区域和核心区的城墙部分(约58.4公顷),古城墙遗址上覆土2至2.5米,种植高大乔木,恢复古城墙轮廓,古城外城市公园标准进行永久绿化,实施绿化面积876亩;二期为除城墙外的核心区域(约29.5公顷),古城内以考古初勘结论为依据,采用种植容器苗和装配式木栈道、玻璃栈桥等方式,随考古挖掘进度移动,营造互动式考古体验。

blob.png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一期园林绿化重大项目也被追加纳入2018年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刘明星介绍,在经过前期的大量实地勘察和调研后,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定位是“绿色生态、全过程体验的考古遗址公园典范”,由此确定了三个设计理念:暨活文化——以文物保护为主体,原真性表述汉文化的古拙之意趣;展绿境——以生态绿色为依托,生态再现汉代古城的隽永之气势;创新意——以游学科普为特色,探索亲民考古游园的创新之先例。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打造为功能多样性、文化可视性的示范性遗址公园

采访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方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郭泉林介绍,在对遗址公园进行全面的勘察后,他们确定了遗址公园的设计策略,暨:筑城——基于保护文物原则,采用堆土模拟故城城墙,恢复城内路网,在城墙顶上列植乔木,凸显古城轮廓;溯源——全园以百姓之城为理念,充分展示考古成果。利用高参与度的主题场地,汉风古韵的小品、构筑物等展现汉代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场景;理水——将遗址公园内丰字沟水系与南侧行政办公区水系贯通,结合旱溪解决园内的排水,增加园内滨水体验;未来丰字沟端口与减河连通;展绿——利用微地形,旱溪,高低草地,生态绿岛相结合共同打造多样的植物空间,保留现状大树,营造四季特色景观。

刘明星告诉记者,结合上位规划场地功能需求、考古遗址公园设计需求、公园所服务群众的需求打造功能多样性、文化可视性的示范性遗址公园。分为古城遗址展示区、护城河遗址展示区、文化互动区、滨水景观区、文化游赏区。

古城遗址区,会结合路城遗址初勘,将路城遗址路网展现,直观体验汉代路城的格局。主级路运用碎石铺面可上车进行苗圃运输;次级路采用装配式栈道可配合遗址保护进行拆装;外围绿色休闲景观带:一级路将公园主出入口,市政路相连接,贯穿场地且独自成环;二级路连接一级路,引导游客进入活动场地,与场地铺装相统一,打造遗址公园特色活动探索氛围;三级路布置于护城土山旁及场地内,采用沙土路,使道路系统溶于绿地空间,强化野趣氛围。建设顺序,现状通胡大街穿越项目场地,现状通胡路两侧园路系统可以独立成体系,便于分期实施。

南侧规划的东古城街高程比现状抬高1-1.5米高;遗址公园结合遗址覆土保护、场地排水以及景观效果,进行竖向规划,整体抬高,局部堆出微地形,增加土层厚度,形成绿岛;沿古城城墙遗址范围,堆2-2.5米土山,形成古城轮廓,也便于形成景观林带。

保留现状大树 筑起城墙树阵 “汉代植物”是园区骨干树种

刘明星介绍,按照规划设计,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林绿化工程保留现状大树,保护古城的遗址为前提;植物品种首要选取华北地区、汉代记载并有文化内涵的植物作为园区骨干树种——国槐、银杏、白皮松、海棠等植物色相与遗址氛围相结合共同打造四季特色景观;植物层次丰富,打造多样的植物空间;

外围生态林其主要作用是视觉隔离,在场地外围种植连绵的高大乔木打造林荫效果,起到与市政道路视觉隔离的作用,群落配置以混交林为主体。

blob.png

城墙树阵,在城墙上覆土种植国槐树阵,以三排国槐树阵为骨干,局部树阵替换为油松,保证冬季城墙轮廓,结合现有地形种植条件,搭配春花花灌木,秋色叶树、点缀城墙,强化四季城墙效果;以植物形态强调城墙形状,并在缓坡处种植浅根系的低矮植物。增加景观效果。

道路林带,沿主园路,种植乔灌木、草地群落,构建林荫景观,群落配置以混交林为主体,结合低矮缀花草地,垂直结构简单,景观效果单纯,用于观赏、游憩。生态绿岛,保护地下遗址为前提,采用灌木与地被为主,形成开阔舒朗的大尺度景观,局部堆地形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树丛景观。林窗灌木,东侧场地周边种植低矮灌木丛,打开视觉通廊,营造植物层次丰富的活动空间。城内种植,主要以凸显古城格局为主。采用容器苗结合浅根系植物的品种选择,打造开阔的视觉感受。

最终,通过外围生态林、高低草地、生态绿岛、道路林带、旱溪绿岛、城墙树阵等种植结构构建出整个遗址公园,打造出色相分明,开阔舒朗,体验宜人的遗址公园特色植物空间。

遗址公园再现汉代车辙印 市民进园能“考古”

郭泉林告诉记者,通过借鉴明城墙遗址公园案例,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外围绿色休闲景观带主要以烘托故城主体、满足公园功能、构建绿色基底为设计原则,最终打造突出文化科普、趣味体验、功能复合的绿色休闲景观带。

遗址公园入口处,利用故城遗址区内挖据出的考古文化断层面作为墙体元素,配上遗址公园的名字,自然的突显出遗址公园的文化特性与特色,意味着历史文化体验的开篇。中轴道路复原展示区的中轴土路上通过汉代车辙印、百姓的脚印等来营造汉代故城城门口车水马龙繁荣景象。道路两侧配置汉风系列灯具,座椅以及垃圾桶等,营造古朴氛围。文化休闲场地为市民提供户外交流休闲空间,草坪中点缀出土于此地的仿汉文物,让市民在游憩间感受科普环境。

考古挖掘现场的探坑中挖掘出大量房址、灶、井等遗址,充分证明了城外的功能主要以百姓生活起居为主。结合考古资料,利用景观手段设计模拟考古体验区。利用探坑的形式,设置下沉式活动空间,契合遗址公园的整体景观氛围。在探坑中对汉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态,生活起居的场景进行意向型复原,打造多样户外的游赏体验。在覆盖保护后,使用三维动画等计算机先进技术将图像、声音、动画、虚拟现实、交互式操作等虚拟展示手段结合运用在遗址展示中。在模拟考古探坑中预埋一些仿制的文物,让市民与孩童能参与到考古挖掘的过程中,娱乐嬉戏的同时起到科普的效果。考古体验区被林荫覆盖,形成绿色遗址公园。

种植设计中,文化互动段的种植及空间特色,以微地形、舒朗草地、雨水花园为主,所有的休憩活动场地都坐落在林荫下。视觉空间以通透为主,主要选用的植物有国槐、碧桃、海棠等。

另据了解,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林建设中将合理利用场地的渣土和建筑垃圾做地形和场地园林垫层。为打造海绵城市,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区将采用集雨型绿地、雨水花园、旱溪等海绵手法,并依据场地地形条件进行设计。城内通过地形由中间向四周排水,至城墙后通过暗涵排出。城外通过连绵起伏的地形调整排水方向西侧场地排水至雨水花园及旱溪;东侧场地主要往旱溪及景观河道排。

摄影/邱勇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