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壮阔70年,京华披锦绣
字号:   
2019-11-11 16:47:00 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70年来,首都园林绿化围绕各个历史时期首都的功能定位和不同的发展任务,不断调整思路、与时俱进,实现了从绿起来、美起来、到活起来的新发展、新跨越。截止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5%,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5%,森林蓄积量达到1798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3平方米。
  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里,处于弥补之前绿化严重不足的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2000年世纪之交的这20多年,基本上是以“防风治沙、大环境绿化”为主体的“绿起来”阶段;新世纪以来到2012年这10多年,是让城市亮起来、美起来的重要阶段,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和美轮美奂的景观布置,建成了一大批特色公园,整个城市的景观面貌发生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新时代首都园林绿化开始进入“活起来”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补欠账增绿量,让京华大地重拾绿色
  北京历史上重峦叠嶂,葱郁苍翠。但从辽金开始,特别是元明两代,山区森林被大量砍伐,及至清初,大面积森林几乎翦伐殆尽。中华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伪掠夺,长期垦种放牧,林木资源所剩无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林业基础相当薄弱,所剩人工林不足300公顷,残存次生林2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1.3%。在城区,解放前旧北京绿地很少,1949年仅有公共绿地766.67公顷,种植各种树木不足8万株。开放的公园只有中山、北海、天坛、颐和园、万牲园(北京动物园)、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6处公园,以及正义路、中华门、公主坟等绿地5处,总面积772公顷,共有树木4.96万株。曾有万牲园之称的动物园全部动物只剩下3种17只。在郊区,解放初只有林地和果树2.67万公顷。城区每人平均占有公共绿地只有5平方米,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占第13位,城市绿化覆盖率处于第8位。在郊区 7.33万公顷风沙危害区还缺林少树,山区还有43.33万公顷宜林山场没有绿化,森林覆盖率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18位。由于没有森林植被的保护,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山洪爆发,河流下游决口,造成大片风沙危害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号召。1958年8月,毛泽东强调,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随后,全国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北京的绿化建设,1953年2月16日,朱德视察小西山时指示:“小西山的绿化政治意义重大,要赶快绿化小西山。” 在朱德总司令的指示和带领下,以驻京部队为主的义务植树大军参加西山造林,3年造林3700多公顷,基本完成了小西山绿化。 小西山绿化工程也成为北京造林绿化的第一座丰碑。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共北京市委提出了“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归根到底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总方针,实行了“普遍绿化,重点提高”、“先普及,后提高”的园林绿化方针,北京的园林绿化在恢复中发展,先后开放了碧云寺、八大处、景山等7处公园风景区,陆续开辟了陶然亭、紫竹院、地坛、日坛等40处公园,在道路、河道大量植树发展到360公里,新栽防护带3条。在山区,1956年,中共中央发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发展林业,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山荒地”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随即召开林业工作会议贯彻落实,首都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积极建立山区护林组织,停止烧山毁林开荒,大力提倡封山育林,在风沙危害严重的潮白河、永定河两岸进行造林。1962年,林业工作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各项工作得到加强,这一时期由于方针明确,园林绿化稳步发展,呈现出一片兴旺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园林绿化攻坚克难,首都城乡绿化提质增量
  首都园林绿化经历了文革的破坏与停滞,在改革开放的召唤下重整旗鼓再出发。4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一代代务林人接力攻坚,紧抓机遇,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在全市构筑起山区、平原、环城绿带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呈现出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优美景观。
  义务植树运动深入推进
  首都的绿化建设始终得到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和亲自推动。1982年植树节,邓小平同志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他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
  江泽民同志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胡锦涛同志指出:“北京要真正成为首善之区,必须在绿化美化工作中走在前面。希望你们加快绿色北京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
  2013-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7年亲自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并突出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要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率先垂范成为首都绿化建设一道独特的风景;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自2004年开始、全国政协领导自2005年开始、中央军委驻京部队领导自1991年开始、国家部委领导自2002年开始,均坚持每年在京参加义务植树,种植各类树木8万余株。这五大义务植树活动极大鼓舞了首都军民绿化家园、美化环境的热情,全市每年约有200万人(次)以不同形式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市和区县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铁路、公路、水务、矿务等有林单位;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坚持每年通过植树造林、林木绿地认建认养、种植纪念林纪念树、绿化宣传和以资代劳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38年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的总人数达1亿多人次,植树超过2亿株。
 
 筑牢山区绿色生态屏障
  北京山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62%,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全市围绕打造坚实的山区绿屏,先后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关停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水源保护林建设、封山育林、森林健康经营、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使95%以上的宜林荒山基本实现了绿化。截至2018年底,达到79.4%,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9.19%,成为北京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82年到2017年,共完成建设任务81.73万公顷,其中:完成人工造林39.65万公顷,封山育林完成33.6万公顷,飞播造林完成8.48万公顷。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彻底治理了“五大”风沙危害区。2000年到2017年,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二期累计完成造林营林812万亩,昔日的风沙地变成了大尺度的防风固沙林、景观游憩林,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地区和昌平南口地区的“五大”风沙危害区,面积达247.5万亩的沙化土地得到彻底治理。通过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共完成营造林12.5万公顷,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多种功能逐步发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为提高北京山区森林质量,优化林分结构,实现“由造为主”向“造管并重”的转变,市政府持续推动山区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每年实施50万亩,全市活立木蓄积量由1980年的450.8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2211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资产总价值达到7869亿元,生态服务价值达到7140亿元,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显著提升。
  
构建平原生态网络体系
  平原地区是北京城市分布的核心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相对突出,尤其是历史上形成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危害面积占全市平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影响首都生态环境最直接最主要的区域。通过持续的建设,目前平原地区形成了以绿色生态走廊为骨架、以大尺度森林湿地斑块为支撑,点、线、面、带、网、片相结合,林水相依、果茂林丰、绿绕京城的秀美画卷。
  2001至2004年,市政府实施了“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在“五河十路”两侧建成了20~50米宽的永久性绿化带,外侧建成200米宽的绿色产业带,完成绿化1035公里,造林面积38.5万亩,其中永久性绿化带面积12.2万亩。目前,全市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总面积达47.95万亩,实现绿化总长1524公里,市级以上公路、河道90%以上实现了绿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的绿化建设持续提速,2012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的重大决策。截止到2017年底,累计完成平原造林117万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4.85%提高到27.81%,增加了近13个百分点,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工程建设中,围绕落实“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空间布局,新增万亩以上绿色板块23处、千亩以上大片森林210处,初步构建起点线面、带网片、林园水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围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城乡结合部和绿化隔离地区通过拆除违法建设新增城市景观生态林22.3万亩,显著改善了海淀唐家岭、丰台槐房、朝阳金盏、昌平北七家、通州宋庄等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围绕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充分利用腾退建设用地、废弃砂石坑、河滩地沙荒地、坑塘藕地、污染地等实施生态修复36.4万亩,在“五大风沙危害区”建设防风固沙林25.3万亩,永定河沿线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20多年未治理的昌平西部2万多亩沙坑煤场、怀柔60米深的6400亩大沙坑变成了生态景观游憩区,房山燕山石化周边2万多亩污染地得到生态修复;围绕服务城市功能、促进绿色惠民,在新城、城市重点功能区、重点村镇周边,建成了东郊森林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蔡家河“九曲花溪、多彩森林”等18个特色公园和500多处休闲绿地。据科学测算,百万亩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1万吨,释放氧气88万吨,滞尘62万吨,显著提升了城市宜居生态环境,扩大了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新时期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工程和民心工程。
 
 建设生态宜居的城乡绿化环境
 
 城市绿色空间大幅拓展
  一是持续加大规划建绿和留白增绿。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了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蔡奇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建成区留白增绿、拆违还绿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对疏解腾退出来的地块,该绿的、能绿的都要先绿起来”。为此,市政府将近些年拆迁腾退出来的5200余公顷土地专项用于留白增绿,占到腾退土地总量的一半多,充分体现了增绿量、补短板的坚定决心。2018年全市完成留白增绿1600公顷。在建设中,充分利用拆迁腾退空间,按照近自然、原生态、多物种、多功能的理念在中心城及核心区建成了新中街、常乐坊、新街口、菜市口等20多处城市森林公园,曾经被违建、污染企业、低端市场占据的土地空间,变成了城市中的一个个“林窗”,为市民带去夏日的清凉和都市楼宇中的森林美景,深受欢迎。
  二是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1984年9月北京成功取得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举办权后,全市上下以“满城青翠满城花”为目标,掀起了空前规模的绿化美化热潮,仅城市道路方面就完成了2600余条、1700多公里道路绿化,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1.6万余公顷,使亚运会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市园林绿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为举办好2008年奥运会,全市紧紧围绕“办绿色奥运、建生态城市”的目标,全面实施了奥运场馆及相关配套项目共150项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1026公顷,全面兑现了向国际奥委会承诺的7项绿化指标,实现了首都园林绿化建设跨越式大发展。绿色空间的不断拓展,使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缓解,目前全市10处热岛效应比较集中的地区有9处得到明显减弱,中心区热岛效应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52.26%降低到目前的22.38%。
  三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村庄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河渠风景化”,结合农村环境治理和疏解整治,持续加大沟路河渠村“五边”绿化建设。仅“十二五”期间就完成重点小城镇绿化2000多公顷、村庄绿化3.6万亩、公路河道绿化1500公里,建设村镇休闲绿地200余处,显著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2010年十个远郊区县卫星城全部建成园林城镇;去年,平谷区率先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通州、延庆等区全面启动了创森工作。截至2017年,全市创建花园式单位6469个、花园式社区403个;建成园林小城镇104个、首都森林城镇12个、首都绿色村庄876个,郊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是公园绿地总量大幅增长。借助承办奥运的东风,建设了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昆玉河生态走廊和南海子郊野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为代表的大型公园绿地160块;近年来,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建成城市休闲公园260余处,使全市各类公园总数达到600余个,注册城市公园达到363个,郊野公园91个,森林公园31个。在城市结构上,全市基本形成城市休闲-近郊郊野-新城滨河-远郊森林的圈层式公园布局;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形成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京周边森林湿地公园环“三道公园环”架构。
  二是大力实施精准建绿和身边见绿。围绕消除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盲区,近些年来,累计对1000多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绿化改造,新建居住区绿地率达到了30%以上;累计完成屋顶绿化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建设绿荫停车场300余处。充分利用社区空地、边角地、废弃地等,坚持建设一批直接服务市民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近年来,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塑街区生态”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城市核心区背街小巷实施了绿化美化提升,深受市民欢迎。目前,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达到80%,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愿望正逐步实现。
  三是健康绿道串连城乡。2014年,按照“三环、三翼、多廊”的空间布局,大力实施了健康绿道工程,规划到2020年建成1000公里市级绿道,带动建设区级绿道1000公里。目前已建成环二环、三山五园、温榆河、园博园等821公里健康绿道,将城乡绿色景观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了覆盖城乡、特色突出、功能多样的城市慢行系统,满足了市民“亲水亲绿”的生态休闲需求。
  
大尺度“绿色项链”环绕京城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维护城市分散集团式布局,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一道、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和郊野公园建设的重大决策。一道绿隔涉及城近郊6个区,规划面积241平方公里,规划绿地总面积156平方公里(新纳入面积31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建设,目前一道绿隔已完成绿地总面积约129平方公里,占规划绿地总面积的82%,预计到年底将新建成99个公园,届时公园环将实现“闭合”,“一环百园”的规划目标即将达成。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范围主要位于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涉及10个区的49个乡镇和10个农场,规划总面积1650公顷。截至目前,二道绿隔地区累计实现绿化357平方公里,区域林木覆盖率达到36%,建成了北宫森林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台湖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尺度森林湿地,基本形成了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
  
推动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视察时主持召开三地座谈会,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开始,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迎来了生态协同、深度融合的广阔天地和难得机遇。在体制机制上,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建立健全了生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生态保护执法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在发展建设上,按照“空间布局一体化、工程建设一体化、政策机制一体化”的思路,全力构建一南(京津保地区森林湿地大板块)、一北(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一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多廊(重点生态廊道)的区域生态格局,携手打造“绿屏相连、绿廊相通、绿环相绕、绿心相嵌”的环首都生态安全圈。
  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建设。从2016年开始,市园林绿化部门启动编制了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84项重点绿化工程;同时,围绕完善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布局,先后启动编制了城市副中心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生态空间布局规划、行政办公区和和先行启动区绿化设计方案等一系列空间规划,配合市有关部门编制了城市副中心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并在政策机制上实现了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地养护管理与中心城区标准全面对接。在指标方面,提出到2020年,副中心森林覆盖率达到33%,林木绿化率达到3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着力构建“多河富水蓝网穿插、大尺度绿色空间环绕”的生态格局。在绿化建设方面,目前城市副中心安排的各个绿化项目稳步推进,城市绿心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绿化标段已全部进场,计划2019年底初见成效、2020年底建成。;行政办公区完成绿化101公顷,其中先行启动区65公顷、千年守望林36公顷,为市级机关启动搬迁营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通州区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28.4%提高至30.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5年的9.6平方米提高至15.09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2015年的69.8%提高到80%。
  共同构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2009年7月,京冀两地政府启动实施了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合作项目。项目规划期为2009-2020年,由北京市每年投资1亿元,在张承地区官厅、密云水库上游营造100万亩生态水源保护林。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项目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张承地区的生态功能,项目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每年吸纳2000余名当地农民绿岗就业,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共同加强环首都绿色资源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实施了大规模的湿地恢复工程,在永定河、北运河、大清河、潮白河等重点沿线累计恢复建设湿地8000余公顷,建立了野鸭湖、汉石桥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级和市级湿地公园10处、湿地自然保护小区10处,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5.14万公顷,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围绕构建生态安全环,我市与津冀两地分别签订了森林防火、毗邻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协同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协同防控等合作框架协议;每年安排资金支持河北省实施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和开展有害生物联防联治,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
  共同构建林水相依、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体系。重点对贯穿全境并通向津冀的30余条交通干线和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四条重要水系进行绿化建设,并与津冀绿色廊道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共同构建生态廊道骨架。全市不断加强永定河流域绿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永定河“五湖一线”和“五园一带”建设,与现有防护林相连接,形成了70多公里长、面积达16.5万亩的集森林湿地景观、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多功能绿色生态屏障。按照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林业局联合印发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和北京市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永定河造林绿化重大工程。2017年以来,永定河流域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已完成造林3.35万亩,实施森林质量提升3.8万亩、新增湿地1200亩。
  
新时代新目标,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北京,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更加聚焦减量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园林绿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7年6月,市第12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市委、市政府毅然做出了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重大决策。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突出规划统筹,全面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园林绿化生态布局、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突出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更加突出生态功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坚持适地适树,优先选择乡土、长寿、抗逆、食源、景观等各类树种科学配置,着重解决绿而不活的问题;在建设和管理上强调城市森林、海绵城市、循环利用等先进理念的落地。在生态布局上,全面加强与“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的融合对接,以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冬奥会和“三山五园”、南中轴等重点区域绿化为节点,形成支撑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的“四梁八柱”,构建大尺度森林湿地群落、高品质绿地公园组团、多景观田园村庄绿化为主体的绿色生态体系。在总体目标上,着力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园林绿化生态体系。力争到2022年,新增森林绿地湿地面积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6.6平方米,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惠及城乡人民绿色福祉。
  摄影/何建勇

分享:

便民服务指南